晋末年,刘裕将领乘势而起,随之建立刘宋政权。在宋武帝,宋文帝的努力下,皇权逐渐加强,生产得到稳定发展,出现了吏治清明盛世局面,史称“元嘉之治”。
但元嘉末期,刘宋与北魏征战多年,致使国力虚耗,宋孝武帝的后继者宋明帝在位期间励精图治,试图恢复盛世。宋明帝在位期间所施行的政策,对整个刘宋王朝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请看详细讲述。
一、孝武帝临终遗言孝武在临终之时颁布遗诏,为太子刘子业安排了一个妥善的顾命格局,宗王刘义恭与高门士族柳元景、颜师伯共同辅佐太子处理朝政,宫城的防卫任务则由王玄谟负责,寒门武将沈庆之帮助决断军旅之事。
这五位大臣不但来自孝武帝起家的智囊团队,更是孝武帝朝政治的核心。另外孝武帝大量任用汉人恩倖以集中皇权,虽然他们并没有出现在孝武帝的遗诏上,但前废帝朝的每一个政治事件都有权臣的身影在其中,它们与顾命大臣一起组成了“永光顾命集团”。
随着前废帝“年已渐长,凶志转成,欲有所为”,想要总揽大权有所作为,加之废帝“狂悖无道”,义恭、元景想行废立之事,但此事未经细致安排便已经暴露,前废帝将刘义恭、柳元景、颜师伯、戴法兴等人诛杀,“永光顾命集团”彻底解体,失去这一屏障的前废帝也因残暴无道而被杀。
在心腹阮佃夫、李道儿、寿寂之的帮助下,宋明帝等人杀废帝于后堂,紧接其后,“建安王休仁便称臣,奉引升西堂,登御坐。事出仓卒,上失履,跣,犹著乌纱帽,休仁呼主衣以白纱代之。”在建安王休仁的安排下,刘彧登上皇位,开启了新的人生,施展自己的才智。
二、翦除诸王刘彧的即位可以说是有一定的偶然性,一是前废帝子业残忍枉杀,朝堂上下均欲废之而后快,这就使得阮佃夫、李道儿等人弑杀废帝站在一定的道德高地上;二是前废帝的直阁宗越、童太一等人当晚住宿在宫城外,使得皇宫防守空虚,给阮佃夫、建安王休仁等人的行事以方便。
另外南平王刘铄颇有文彩,非常自负,不与孝武帝相结而在孝建元年被杀;竟陵王诞功高震主,于大明七年死于孝武帝的猜忌之心下;建平王宏大明二年病逝;武昌王浑出镇地方期间以“置百官,称楚王”玩笑取乐而被检举逼令自杀。而此时文帝诸子就剩下了几个儿子,而庐江王祎“太祖诸子,祎尤凡劣,诸兄弟嗤鄙之”,刘祎个人品行非常差,性格顽劣,自家兄弟都纷纷鄙薄他,更不用说外姓大臣了。
晋熙王昶在前废帝在位期间兴兵谋反,失败之后逃往北魏,失去了作为皇位继承人的资格,按照次序就轮到湘东王刘彧即位,事实上历史也是按照这种情况来演进的。但是湘东王刘彧与文帝、孝武帝即位的情况又大不一样。
文帝与孝武帝作为宗王长期出镇地方,大大小小的军事战斗不断提升他们的军事素质,自己的僚属也在积累地方治理经验,为以后管理国家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地方与僚属长时间磨合,使得处理政事起来更得心应手,而且马背上成长起来的帝王,杀伐果断,有威慑力,这些正是刘彧所缺乏的,所以宋明帝刘彧的政治统治在以孝武帝朝为模板的基础上又有很大的不同。
刘彧谋废事定后,赐死凶残悖逆的豫章王子尚和有违社会伦理的山阴公主,诛杀废帝心腹宗越、谭金、童太一,给诸兄弟亲王升官并任命为藩国刺史,泰始元年明帝正式即位之后,又对刘室宗亲以及孝武诸子进行分封,以延续刘宋立国以来的宗王出镇地方的局面。
文帝诸子经历孝武,前废帝两朝的皇室动乱,深刻明白明哲保身的重要性,不会对刘彧的即位有任何异议,而孝武诸子就做不到这么平静,年轻的孝武诸子在各自僚佐的“帮助”下先后起兵反叛。
晋安王子勋首谋其功,在镇军长史邓琬的谋划下起兵反对明帝刘彧,并且在寻阳城(即浔阳,今江西九江)称帝即位,另立朝廷,一切行政机构皆完备。地方的岁时进贡一律送往寻阳城,这表明在地方权臣的眼中,前废帝虽然德行亏欠,手段残暴。
但是群臣都未尝忘记孝武帝的恩泽,认为孝武帝诸子所代表的朝廷才是刘宋王朝的正统所在,“子业死,明帝与子勋两俱有可立之势,而子勋兄弟为尤正。”要是孝武诸子对于明帝刘彧诛杀前废帝的行为无动于衷,那么地方权臣对此事也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一旦孝武帝子举起大旗,则天下纷纷响应。
扬州、南徐州属于京畿之地,应当控制在明帝的手中,秦、宁、交三州史书中未有确切记载是否参与此次动乱。明帝集团控制的州郡总数为 64,而子勋集团控制的是公司 144,这还不包括明帝集团中响应子勋联军的郡县,所以说义嘉联军的实力远超明帝等人。
明帝在经历短暂的不知所措后听从吏部尚书蔡兴宗的建议,内安抚群臣宫人之心,以至诚至信待人,逆徒亲戚在宫在朝为官者罪不相及;外发布诏书与东军,“朕方务德简刑,使四罪不相及,助顺同逆者,一以所从为断,卿等当深达此怀,勿以亲戚为虑也。”明帝这道诏书,赦免东军将士家人,不实行连坐制,让跟着子勋兴兵叛乱的军士颇为感动,又展示了自己宽阔的帝王胸襟,动摇了义嘉叛军的军心。
同时写诏书与义嘉军的主要谋士袁觊,希望袁觊行窦融之事,让休祐与刘勔先后写书与殷琰,并降旨赦免了殷琰的叛逆罪,成功将殷琰拉入己方阵营。另外宋明帝对子勋等人的军事行动也做出积极反应,首先任命司徒建安王休仁都督征讨诸军事,统朝廷正义之师南讨叛军,南方地区安定之后又以山阳王休祐统众军西讨,进攻义嘉叛军的权力中心浔阳;再以巴陵王休若统军东讨,安定京畿附近的吴郡、晋陵诸县。
对于国家的外部危机,令桂阳王休范总统北讨诸军事,积极组织军队与北魏军进行对抗。并且依靠蔡兴宗、张永、齐王萧道成、吴喜、沈攸之、刘思考等人的军事实力,逐步平定各叛乱州郡,诛杀叛军,“子勋、子绥、子顼、子元并赐死,同党皆伏诛。”
宋明帝担心孝武剩余诸子再次被权臣利用以谋取自己的政治利益,而且这些年幼的宗王成长起来又具有极大的离心力,对社稷稳固非益事,所以叛乱平定后不久又赐死子仁、子真、子孟、子产、子舆、子房。明帝又将出继庐陵王义真的子舆、南平王铄的子产以及未封王的子趋、子期、子悦尽数杀害,孝武帝 28 子,除了 10 人夭折外,剩余 18 子皆被杀,子鸾、子师二人被前废帝所杀,被刘彧所杀就有 16 人,孝武诸子至此被屠戮殆尽。
早在孝武帝诛杀自己诸兄弟叔侄:刘铄、刘诞、刘浑、刘休茂、刘义宣及其十六子时,对于屠戮皇室子弟的惨状,敌对的北魏政权就有歌谣进行描述:“遥望建康城,小江逆流萦,前见子杀父,后见弟杀兄。”或许正是这两次杀戮为刘宋的灭亡埋下了伏笔,其后萧道成掌权又杀尽明帝诸子,期间没有强有力的宗王集团实施有效反抗,也不能保一家一户之传承,在此可以找到原因。
本以抑制高门士族,巩固皇权为宗旨的宗王集团,因为长期盘踞地方,控制了地方的政治、经济、军事,由此宗王的整体实力不断扩张,渐渐压缩皇权。这是刘宋帝王所不能忍受的,于是地方的宗王势力又成为巩固皇权路上的障碍。
经过这两次大规模的残杀,逐渐壮大起来的刘宋宗王势力又急剧衰弱,想要继续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力量的均衡,就得补充新的血液,因此明帝大量任用寒门武将以及恩倖。
三、总结即位之初,宋明帝针对国家凋敝的情况做出过一些努力,包括政治上任用高门士族王景文、王玄谟、谢庄、褚渊等人以使社会形成崇学好文的社会风气,经济上调整货币政策以稳定市场经济秩序,实行劝农政策以恢复农业生产,关心官员将士生计问题,并且推行礼法进行社会教化,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
但是明帝又大肆诛杀刘宋宗室,任用汉人恩倖掌握朝堂禁卫军权和担任地方州刺史,此举虽然解决了刘宋立国以来的宗王政治问题,铲除了宗室内乱产生的土壤,但是这部分没有文化修养和道德底线的寒人恩倖充斥着国家各级行政权力核心,必然会导致吏治败坏,贪污腐败成风,对于朝中贪污奢侈的现象,宋明帝不但没有制止,而且自己也加入到此行列中来,于殿内埋钱以为私藏,朝堂一片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