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莽末年,赤眉、绿林起义先后爆发,新莽政权呈现败亡之兆。宛人李通宣扬图谶“刘氏复起,李氏为辅”,劝说刘秀起兵。地皇三年,刘秀与其兄刘演抱着兴复汉室的目的,在舂陵(今湖北枣阳南)起事,发动宗族、宾客、地主豪强,组成了一支七八千人的队伍,号称“舂陵军”。
一、历史背景舂陵军初战不利,不久便与绿林军约定“合纵”。次年二月,更始政权建立后,刘演任大司徒,刘秀任太常、偏将军。地皇四年六月,王莽命王邑、王寻率大军围绿林军于昆阳(今河南叶县),刘秀突围后调援兵救援,与守城内的将士内外合击,重创莽军。
昆阳之战,对于新莽政权的覆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刘秀在昆阳之战中立了大功,刘演又夺下了宛城,其实力开始与农民军分庭抗礼。后更始帝刘玄杀刘演,刘秀赴宛城谢罪,这一行为使其受到了农民军的信任,被封为破大将军、武信侯。同年九月,新莽政权覆灭。
更始帝在北都洛阳后,刘秀又行大司马事。次年灭王朗,封萧王。河北地区的豪强地主率宗族、宾客、子弟先后归附刘秀,成为他的有力支柱。此后,刘秀拒绝更始政权的调遣,收编了河北的铜马等农民起义军,而他被称为“铜马帝”。
公元25年,刘秀在群臣的拥戴下,称帝于鄗(今河北柏乡北),从此担负起兴复汉室的重任。由于这里地域狭小而偏远,不利于统一大业的发展,因而刘秀只做了短暂的停留,不久便迁都于洛阳。
对于都城的选择,各方产生了激烈的争论。对于都城位置的选择,大体有三种选择,一是长安,一是洛阳,一是河北,但主要在前两种选择上产生了比较大争议。中国地域之大,难道只有长安和洛阳两处可供选择吗?
事实上确实如此,从有文字记载以来一直到唐代,我国的经济重心一直在黄河流域,这也是我国古代都城必选在黄河流域的原因。另一方面,长安与洛阳地区长期的人文积淀对于都城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基于此,我国古代都城的选择必在长安与洛阳之间,并呈现东西徘徊、往复的特点。以下我们来简要分析东汉初年,刘秀定都洛阳的原因。
二、顺应了西汉中后期的迁都思潮西汉中后期,阶级矛盾日趋激化,土地兼并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元帝以后,破产的农民与日俱增,他们背井离乡,流亡各地。那些侥幸没有走上流亡道路的贫民,在官府的压榨下,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频繁的自然灾害,使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到无法活命的地步。“汉命已尽,当更受命”的思想,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
从现实政治出发,每一个食禄的臣子都应该忠君爱国,当国家出现危难之时,当勇于承担责任。正是出于现实的职责,一些士人们提出了一些变通的“更命”方式。翼奉的迁都说就是一种变通的“更命”方式。
西汉元帝初平三年(前46),翼奉提出的一次迁都洛阳之议又引发出一些新的迁都思想。西汉因建造大量雄伟壮观的宫室,而消耗了多年的积蓄,这种奢靡的风气,由来已久,积重难返,便想借“迁都正本”来缓解西汉中后期的豪奢之风,使得旧俗得以改变,推行“周政”,崇尚“德化”,以此来缓解西汉的危机。
他将迁都与改制联系起来,试图通过迁都来改变旧有的制度,这是受到了商周迁都改制经验的启发。翼奉的主张,不仅需要极大的政治勇气和广泛的舆论支持,甚至还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汉元帝没有这种号召力,迁都的提议也最终没有变为现实,但在国家积重难返之时,勇于通过迁都改制来挽救国家危亡的做法,还是值得肯定的。
始建国五年(13年),王莽萌生了迁都洛阳的想法。莽曰:“玄龙石文曰‘定帝德,国洛阳’。符命著名,敢不钦奉!以始建国八年,岁缠星纪,在洛阳之都。”王莽欲借符命迁都洛阳,以应天命,但其轰轰烈烈的新政,不但没能扭转西汉倾颓的政治局面,反而使社会陷入了更加混乱的局面。迁都尚未施行,却带来如此之大的负面影响,导致社会动荡不安,王莽不得不因此放弃了迁都洛阳的打算。终王莽朝,再没有迁都之议,迁都计划就此破产。
所以,面对西汉积重难返的社会状况,王莽欲借鉴以往托古改制的经验,迁都洛阳,实行“周政”,以消除旧有文化氛围的影响。这种通过改良实现国命延续的方法在当时是行不通的。刘秀却走上另外一条带有革命色彩的道路,待其彻底腐化、没落,经过大乱而大治,重新建立新的王朝,推行新的行政风尚。
建国之初,刘秀在面临都城选择之时,经过多方考量后,终定都洛阳。这种选择不仅顺应了西汉中后期的迁都思潮,更彻底改变了西汉的社会风气,在当时,不失为一种正确的选择。从此,东汉王朝走上了辉煌的发展之路。
三、实现了刘秀以儒治国的理想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起,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越来越多的体现着儒家学说的思想。汉光武帝刘秀的阅历非常丰富,但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我们不得不说,那就是曾经去长安入过太学。
《东观汉纪》载,“后之长安,受尚书于中大夫庐江许子威。”更重要的是,刘秀在学习的过程中“太义略举,因学世事。朝政每下,必先闻知,具为同舍解说。高才好学,然亦喜游侠,斗鸡走马,且知闾里奸邪、吏治得失。”这样的经历,造就了刘秀文武双全的杰出素质,为日后中兴汉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建武十七年(41年)的一次家庭宴会上,刘秀的婶娘伯母们相饮甚欢,相互间提起刘秀年轻时的情形,说:“文叔少时谨信,与人不款曲,唯直柔耳,今乃能如此!”刘秀听后笑着回答:“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
刘秀的婶娘伯母们所说的“直柔”,是从人的性格、品行来说的,夸奖刘秀正直、柔和。而刘秀所说的“柔道”,则是从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政治原则来说的。所谓“柔道”,其实就是“儒道”,是儒家经典中的“仁政”。在刘秀的政治生涯中,确实始终贯彻着“柔道”精神,这与其在太学时所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是分不开的。
刘秀极为重视儒学,甚至在行兵打仗之时,也不忘诵经、讲经。《后汉书·儒林列传》载,“及光武中兴,爱好经术,未及下车,而先访儒雅,采求阙文,补缀漏逸。”《后汉书·光武帝纪》载,“初,军旅间贼檄日以百数,上犹以余暇讲诵经书,自河图洛书,谶记之文,无不毕览。”可见,刘秀是相当重视儒的。当了皇帝之后,“旦听朝,至日晏,夜讲经听诵。”刘秀这样不辞辛劳地宣扬儒道,与刘邦侮辱儒生、贱视儒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刘秀重儒而并非空谈,而是重视实践之人。刘秀不仅这样要求别人,自己也一贯坚行儒道、坚持仁政。如刘秀初到河北之时,赤眉军势力很大,对他有极大威胁,手下刘林上策曰:“赤眉今在河东,但决水灌之,百万之众可使为鱼。”面对这一千载难逢的有利时机,刘秀却选择放弃。
在刘秀心中,这样灭绝人性的做法是难以接受的。建国之后,刘秀多次下诏减免租赋和释放奴隶,也都是坚持以柔道治理天下的做法。由此可见,定都洛阳实现了刘秀以儒治国的理想。以此奠定了东汉两百多年的辉煌大业。
四、优越的地理位置洛阳地处伊洛谷地,在面积上较为狭小,农业生产并不十分发达。刘秀决定迁都洛阳,得益于其“天下之中”的良好地理位置和优越的交通条件。《史记·周本纪》中说到洛邑,“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
《史记·留侯世家》中张良在建议刘邦迁都关中之时也提到,洛阳“四面受敌”,这种说法从另一角度说明,洛阳确实位于天下之中。侯甬坚先生在其“中心地学说”中也提到,都城定于天下之中的位置,有利于政令的传达、物资的集散和兵民往来。这对于一向具有尚中观念的国人来说,定都洛阳是最正确的选择。
洛阳不但居于天下之中,在地势上也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西汉的翼奉在提出迁都改制之时,也盛赞洛阳在地理上的优势,“左据成皋,右阻黾池”,“东厌诸侯之权,西远胡羌之难。”傅毅在《洛都赋》中也曾提到:“寻历代之规兆,仍险塞之自然,被昆仑之洪流,太室结于前,镇以嵩高乔岳,峻极于天。”可见洛阳所处的地势虽没有关中险固,但也是非常险要的。
并且,在当时的政治局势下,占据这个居中之地对于刘秀在军事上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在赤眉军攻下长安之时,刘秀也定都洛阳。占据洛阳,可以有效地阻击赤眉军的东退之路,控制着整个中原的要冲,在军事上占据了有利位置。为后来击败其他割据势力,进而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良好的经济条件东汉初年的洛阳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口密集,交通便利,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史记·货殖列传》中说:“洛阳东贾齐、鲁,南贾梁、楚。”《史记·苏秦列传》中也有:“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可见,洛阳的商业在很早就得到了发展。
战国秦西汉时,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发达的经济区。西汉时期,洛阳已经发展成为仅次于长安、全国第二大的商业经济区,当时的关中地区固然繁荣、富庶,但洛阳以温、大梁、阳翟、陈、宛等商业城市所形成的商业圈,就整体而言,并不比长安相差多远。
西汉时期,南阳太守积极兴修水利,为南阳地区的富庶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南阳以东的汝南,西汉后期也发展成为一个比较大的农业区。王莽时,在长安及五都设立五均官。这样,西汉的城市之间可以相互进行经济交流,极大的推动了洛阳地区经济的发展。
西汉时期曾经凭借关中地区雄厚的经济基础而得天下,但经过长时间的休养生息,该地区逐渐显现出地狭民众、资源匮乏的不利表现,这些沉重的负担导致土地、经济压力剧增。
六、总结所以,在西汉武帝时期,便出现了“山东漕益岁六百万石”之粟以给京师的状况,充分说明长安在武帝时就已经出现没落的趋势,而很难长久地维持下去。到新莽时期,人口压力过大甚至成为迁都思潮兴起的的主要原因。而洛阳经济富庶,四方道里均衡,也可以很方便的得到四周经济区的大力支持。所以,此时的洛阳便成为东汉都城的首选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