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重锤声声!全球汽车行业大变局:谁在流血,谁将重生?

电车通 2025-04-10 20:55:38

2025年4月3日,美国一纸政令掀翻了全球汽车行业。

特朗普政府宣布实施“对等关税” 政策,同时,此前美国宣布对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也于4月3日正式生效。这一政策如同多米诺骨牌,迅速引发连锁反应:车企裁员停工、供应链断裂、消费者抢购潮、多国政府紧急救市……这场以“保护本土产业”为名的关税风暴,迫使全球汽车产业在撕裂与重构中寻找新的平衡。

数据显示,美国每年进口汽车约800万辆,占其总销量的50%,涉及墨西哥、日韩、欧洲等主要供应国。贸易保护主义正在取代自由贸易逻辑,这场风暴中无人能独善其身,汽车行业被影响尤甚。

车企求生:断腕止损、产业链大迁徙

关税生效首日,全球车企被迫亮出底牌。

其中,日韩车企是最难受的一组。自进口汽车关税消息宣布以来,丰田、本田、现代和起亚等汽车制造商股价迅速下跌。韩国政府则率先行动,为应对巨额税单,4月9日,韩国公布了一项价值3万亿韩元(约合20亿美元)的汽车产业紧急援助措施,以缓解美国关税政策对汽车行业的冲击。

除此之外,日韩产业链也迅速转移,现代汽车宣布投资90亿美元在美国新建120万辆整车基地,丰田也将其位于墨西哥瓜纳华托工厂的Tacoma皮卡生产线转移至美国得克萨斯州,同时要求其日本供应商将变速箱和电机等关键零部件产能转移至美国本土,将美国产零部件比例提升至70%。

图源:现代汽车

日韩的迅速反应并不让人意外。长期以来,日韩车企出口都高度依赖美国市场。2024年,韩国和日本分别位列美国第二和第三大汽车出口国。汽车贸易不仅是美日韩经贸关系的核心支柱,更关乎日韩两国的经济命脉。

目前日韩汽车在中国的份额日益减少,如果再失去美国市场,相当于判了死刑,不过,即便日韩车企开始自救,业界还是普遍认为,关税政策不仅会导致日韩车企遭受重创,还将影响包括日韩在内的全球汽车产业链,从而重塑全球汽车产业格局。

与日韩车企的全体妥协相比,欧美豪华品牌则分为了“对抗派”和“妥协派”。

对抗派中,捷豹路虎宣布暂停对美出口一个月,其每年10万辆的美国市场销量面临断崖式风险;奥迪紧急冻结4月2日后抵港新车,优先消化3.7万辆库存车,但代价是市场份额进一步流失。法国Stellantis集团率先裁员900人,关闭5家美国零部件工厂,加拿大和墨西哥组装厂同步停工。

图源:华尔街见闻

妥协派则是计划通过涨价应对难关,其中法拉利计划提价10%,保时捷、阿斯顿·马丁紧随其后;大众、奔驰则选择“弃车保帅”,大众在标价中增加进口费,奔驰则考虑撤掉美国入门级车型。

其中,特斯拉所受到的影响,是相对严重的。

特斯拉当前的国际采购采用自行提货、报关的模式,如果维持现有供应链体系,很可能要独自承担大部分关税成本。目前,特斯拉北美仍直接向中国进口锂电池、锂电池材料、压铸件、内饰件等核心汽车零部件,这些部件占整车成本的35%—40%。

马斯克在社交媒体X上发文表示,特斯拉在美国制造并销售的汽车含有25%—40%的国外零部件,从5月起这些零部件被征税会导致成本上升。

更深远的影响还体现在新兴科技领域。本次关税冲突不仅冲击了特斯拉的汽车业务,也重创了其正在培育的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据悉,Optimus机器人项目依赖中国的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等核心部件。特斯拉原本计划邀请中国的机器人供应商赴泰国建厂建立备份供应链,但受当前贸易环境影响,这一战略布局很可能被迫暂缓。

关税成本谁出?最终要让美国消费者买单

根据业内预估,加征25%关税将令汽车在美国的售价上涨数千美元。目前,美国已出现汽车抢购潮,经销商库存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被清空,各大车企3月美国销量大幅走高,与车市年初的疲软表现形成鲜明对比。

例如,丰田同比增长8%,本田同比增长13%,福特同比增长10%,现代汽车同比增长13%。通用汽车则称,公司第一季度销量增长近17%,其中,从墨西哥和韩国进口的部分车型销售更为强劲。

图源:丰田全球官网

销量的增长更像是一场“回光返照”,因为从长期来看,这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

对车企而言:转型电动化的资金被分流至应对关税,可能错过技术窗口期;过度依赖美国市场的品牌,将面临份额萎缩风险。

对消费者而言:关税战看似是国家间的政策博弈,但其成本最终确实会通过多重传导机制转嫁给消费者。从直接的车价上涨到间接的供应链效率损失,再到技术竞争引发的重复投资,消费者始终是这场博弈的隐性承担者。

此前,《纽约时报》就算了笔账:不管新车还是二手车,美国产的车型价格可能上涨3000美元左右,进口车型则涨1万美元以上。以现代索纳塔混动版为例,其当前美国售价28,500美元,根据2024年韩国汽车研究院数据,14.3%为进口零部件关税成本,加征后单车关税成本将突破6000美元。

同时,汽车价格上涨还将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汽车零部件价格上涨将推高汽车维修价格;维修成本升高将推高保险费,因为任何涉及更换新零件的汽车事故,后续维修费用都会更高。

从YouTube相关视频的评论中,可以看到美国群众也是怨声载道:

“不幸的是,美国汽车是垃圾车,这项关税的本质是试图让消费者购买美国汽车”

“美国人民必须为任何中档汽车多支付7500至10000美元,美国汽车已经很贵了”

图源:YouTube

这场关税战中,从车企到消费者,没有任何一方得到好处。尽管特朗普政府宣称,加征汽车关税是为了重振美国汽车制造业。但不少专家提出质疑,认为加税将增加车企生产成本,抬高汽车价格,导致销量下滑,甚至导致美国车企大规模裁员,损害美国经济和消费者利益,并可能进一步加剧通货膨胀压力。这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中国自主品牌:危中有机,靠韧性破局

相比之下,本次加征关税对中国车企的影响,反而是最小的。

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总量641万辆,对美出口仅占1.8%,现有出口以美系车企返销为主,如特斯拉上海工厂供应北美,自主品牌几乎“零布局”,增量市场集中在俄罗斯、中东、南美,美国甚至未进前20。

图源:比亚迪

挑战比较大的,是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产业。

目前中国汽车零部件已经深度嵌入全球供应链。根据海关数据,2024年我国对美零部件出口额达171.5亿美元,占我国零部件出口总额的15.6%。此外,锂离子蓄电池出口额达153.2亿美元,占中国当年锂电池出口总额的25.1%。

美国加征关税后,中国零部件的成本优势被大幅削弱,预计短期内对美出口可能大幅下降。

而在进口方面,中国汽车零部件进口依赖度较高的领域为高端芯片(如英伟达Orin)、精密传感器等,此类产品主要来自美国、德国等。

由于我国政府的反制,也将提高中国车企的芯片采购成本。例如英伟达Orin芯片(单价400美元)叠加关税后,单车成本或增加上千元,高端车型影响更甚。而目前英伟达Orin-X芯片在国内高阶智驾市场占有率超60%。

但成本压力也倒逼国产替代提速,类似的剧情我们已经见过太多。国内的汽车智能化和智驾发展迅猛,芯片需求旺盛,关税战为芯片自研创造了窗口期。

目前比亚迪等头部企业已实现关键芯片的较高自给率(如IGBT芯片自供率超80%),并通过自研降低对外依赖;蔚来“神玑”、小鹏“图灵”等自研芯片项目加速,逐步减少对英伟达等海外厂商的依赖;鸿蒙智行系列则全面采用华为自研的昇腾系列AI芯片,芯片设计、封装测试均由国内完成,规避美国制裁风险。

此外,地平线、中兴微电子、芯擎科技等国内企业推出车规级芯片,覆盖智能驾驶、座舱等领域。国家大基金三期重点支持车规级芯片研发,政府政策也鼓励国产替代,例如上海对采购国产芯片车企给予15%补贴。

总之,在这场开放与封闭的博弈中,中国汽车产业正以“危中求变”的姿态,书写属于自己的剧本。

封面图源:华尔街见闻

0 阅读:6

电车通

简介:关注电动车,更懂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