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零之笔记。咱们继续聊红楼梦第二十回。上一期说完了“王熙凤正言弹妒意”,然后画面一转,又回到宝玉这里。贾环走后,宝玉和宝钗正在顽笑,忽然有人来报,说“史大姑娘来了”,宝玉和宝钗就立即到贾母这边来看湘云。
这里是史湘云第一次正面出场,但是作者的笔法很有意思,完全没有对这个人物进行常规性的介绍,家世背景、婚姻状况、工作单位啥的统统没提,就好像她已经是咱们读者的老熟人了似的。作者这么写或许是别有一番深意。不过本期咱们重点要聊的是宝黛吵架啊,湘云的事下一期再细说。

宝玉来了之后,刚和湘云问了个好,就被黛玉揪住一顿盘问,你小子刚才在哪里的?宝玉也真实诚,说在宝姐姐家的。黛玉就冷笑:“我说呢,亏在那里绊住,不然早就飞了来了。”
这个话确实不好应答,因为的确是他主动跑去找宝钗玩的,不是人家招他去的。但不好解释可以不解释嘛,认个怂卖个萌,说不定就混过去了。然而宝玉也不知是断了哪根弦,非要给妹妹也来个“正言弹醋意”,说:“只许同你顽,替你解闷儿。不过偶然去她那里一趟,就说这话。”

若是辩论呢,宝玉这话好像确实没啥毛病。第一,我是自由合法公民,我爱跟谁玩跟谁玩,没有哪个条文规定了我只能跟你玩。第二,我只是偶尔去她那里,又不是天天去,大部分时间我不还是都和你在一起吗?第三,我没做错什么,你说这话就是你小气。
但是啊,先别管到底有理没理,但凡你跟心上人辩论讲理,那你就已经输了,而且输得很惨。宝玉这话犯了三个大忌:第一,你是不是把跟我玩和跟宝姐姐玩划上等号了?在你心里这两个玩的性质是一样的呗?咱俩一起玩是不是谈恋爱?那你跟宝姐姐玩是什么性质?
第二,你认为我小气,那我就不该管你呗?容忍你当情圣呗?你去拈花惹草我还得给你鼓掌点赞呗?
可能有朋友觉得,这不是强词夺理没事找事嘛,宝玉他不是这个意思呀。但吵架时的脑回路和正常时的脑回路是不一样的。只要她对你干的这件事不满意,不管你怎么解释,她都能拐到这上面来。这方面老零深有体会。不信的朋友可以去找对象试一试,当然出现什么后果老零可不负责啊。
还有第三,就是面子问题,这也是黛玉当场翻脸的直接原因。咱们知道妹妹这是吃醋了,宝黛他们自己心里也门儿清,但这事不能表现出来,尤其你不能摆出一副得意的嘴脸,就好像是“哎,小样儿,吃醋了哎,你就是怕我被人拐跑了你还不承认”,那妹妹不要面子的吗?
所以黛玉一听这话,脸儿立马就拉下来了,说“好没意思的话!去不去管我什么事?我又没叫你替我解闷儿,可许你从此不理我呢!”言下之意就是,不是我天天黏糊着你,是你天天黏糊我,这事儿可得掰扯清楚了,别搞得好像离了你不行似的。说完她就赌气回房了。

可以看出啊,黛玉确实是一个痴情人儿,在她的生命中爱情至上,只要恋爱的问题没解决,其他事统统给我靠边站。按理说人家湘云好不容易来一回,小伙伴们聚一堆儿正沉浸在重逢的喜悦中,无论是基于姐妹之情、待客之礼,哪怕是在贾母等长辈面前摆个样子,你都不该在这个时候开庭审问宝玉,更何况当众甩脸子走人。但黛玉不管这个,说走就走,义无反顾。至于别人怎么想怎么看,她根本就不在乎,或者说是顾不上。这说明,一来,她确实是性情中人;二来,她确实用情极深;三来,她也确实对宝玉很不放心,或者说,她是对自己爱情的前景很不放心。
为什么不放心,咱们在“意绵绵静日玉生香”那一期总结了好几条,这里就不再赘述了。其实咱们咂摸黛玉审问宝玉那句话,说“亏在那里绊住,不然早就飞了来了”,除了醋宝钗之外,对湘云隐隐也有些戒备。试想,假如宝玉没在宝钗那,而是早早就过来见湘云,估计此时黛玉就会换个说法了:“哟,可见得想你云妹妹了啊,一听说她来了,赶紧鼓着小翅膀就飞来了。”当然戒备湘云不是本期重点,等到后文涉及到时咱们再细聊。
宝玉见黛玉走了,赶紧追出来说,就算我说错了,你也在那里坐着说笑一会儿,别自己生闷气,作践坏了身子。宝玉有的时候脑子短路,有的时候却又清醒,他劝黛玉回去,除了怕黛玉自己郁郁之外,也是怕她当众耍性子给人印象不好,这也是为黛玉的名声着想。

然而黛玉不领情,说“我作践坏了身子,我死,与你何干?”宝玉说大正月别死了活了的,她又说“偏说死!我这会子就死!你怕死,你长命百岁的,如何?”宝玉说要整天这么闹我还怕死呢?倒不如死了干净。黛玉说正是啊,要这样闹不如死了干净。宝玉赶紧说我是说我自己死了干净,不是说让你死了干净,别听错了话赖人。
到此吵架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就是放狠话。这时候谁有理谁没理已经不重要了,就比谁说的话狠。再往下发展,要么是双方气冲冲的各自走开,要么就得有人来拉架。否则双方就得像电视剧里似的“你无情你无耻你无理取闹”车轱辘话叨叨到精疲力竭。恰在这个时候宝钗出现了,说“史大妹妹等你呢”,推着宝玉走了。

咱们再“上纲上线”的说几句啊。黛玉动辄说“死”,这与她的性格、境遇、以及前世,都有关联。在爱情上,她是炽热的,冲动的,还带有一点自毁倾向。在第十八回时咱们曾聊过,当时黛玉误以为宝玉把她的东西送了人,气呼呼地拿起个刚做了一半的香袋直接就给铰了。铰个香袋本身没什么,但她表现出来的那种决绝的、鱼死网破的态度挺吓人。在她的爱情里不能掺有杂质,也绝不委曲求全,否则宁可毁灭。
从处境上来说,黛玉寄人篱下,吃穿用度全由贾府供给。要换做别的人,可能也就任凭摆布了,给我吃,给我穿,将来再安排个说得过去的婆家,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孤苦伶仃的,哪还敢有什么追求呢?但黛玉不。无论是爱情、情趣、志向,她都不妥协。想让我做个任人欺凌的老实宝宝,门儿都没有,一言不合老娘就用三寸之舌怼死你。书里说过,黛玉目无下尘,人缘不能算多好。更何况一个被收养的,少不了有人在背后叽叽喳喳。现在有老太太罩着,等哪天老太太西去了,又能依靠谁呢?恐怕只有宝玉。在苍茫的人生之海上,宝玉是目所能及的唯一圆木,必须得牢牢抱紧他。
所以无论从爱情的角度,还是从生存的角度,她必须要嫁给宝玉。give me love or give me death,不爱我,毋宁死。

然而可悲的是,命运跟她开了一个恶劣的玩笑,给她安排了一个“殊途同归”。她是绛珠草下来还泪的,一旦与宝玉相逢,她就注定要泪尽而亡。也就是说,无法与宝玉相爱,她要死。与宝玉相爱,她还是会死。她说,“我这会子就死!你怕死,你长命百岁的,如何?”这就像一句谶语。她死后,宝玉很可能出了家,就此缥缈无踪,说不定还真就活挺长。但就算宝玉真的“长命百岁”了又怎样呢?不过是尘世中一粒细小尘灰,却又背负着山一般大的痛苦。生与死,似乎也没什么分别了。
再说宝钗把宝玉拉走这件事儿。宝钗说“史大妹妹等你呢”,未必是托词,可能湘云一转眼发现宝玉不见了,就问爱哥哥上哪去了,宝钗觉得把宝黛把湘云撂在这就溜了实在不太像话,就赶紧出来找。她未必知道宝黛吵架与她有关,只是来了以后听见俩人在那说什么你死我死之类的,以为真的吵得不可开交,就赶紧把宝玉拉走。
那为什么不把黛玉也拉走呢?因为这俩正在气头上嘛,谁敢保证不会继续吵?难道把他俩一起拉去,让一大家子喝着茶嗑着瓜子看他俩继续吵个脸红脖子粗吗?在这种情况下,把他俩分开,各自冷静冷静,至少是一个不坏的选择。

这里还有条批语说:“此时宝钗尚未知他二人心性,故来劝;后文察其心性,故掷之不闻矣。”

就是说此时宝钗以为他俩是真的吵得伤兄妹感情了,所以来拉一拉架;后来明白了吵嘴只是他们小两口play的一环,那就随他们玩去了。其实还有一点,就是她肯定能察觉到有些吵架就是和黛玉吃她醋有关,她得避嫌。所以后来无论宝黛吵得多么凶,宝钗再也不往里掺和了,更遑论挑拨离间。说宝钗把宝玉拉走就是为了扇阴风抢老公,实在把宝姐姐看得太小了。
不过话说回来,宝钗此时出现,既是时候,也不是时候。因为黛玉本就对她心有芥蒂,见她把宝玉拉走,那肯定是更气上加气了。宝玉心里也明白,但又不得不走,一来不忍拂逆宝钗好意,二来也必须得顾着湘云的情绪。这就是贾宝玉,林妹妹在他心里当然是第一位的,但他也希望其他所有人都好好的。他不会只为了自己的爱情,其他人际关系就都不管不顾了。很多时候,他都是想要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这是他的优点,但有时也是缺点。一旦这个平衡找不准,那就可能两头不讨好。比如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他就得到了深刻的教训,咱们到那一回再细说。

宝玉虽然被拉走了,但没一会儿又转回来了,估计只是上湘云那去敷衍了一下。果然湘云过一会儿就拿这个来兴师问罪了,说你们天天一处顽,我好容易来了,也不理我一理。其实这也算是宝玉找平衡没找准吧,但也没办法,估计这边都火上房了,只能暂时委屈一下云妹妹了。
黛玉见他回来,不再赌气说“你和谁玩管我什么事”了,而是把委屈完全倾泻出来,哭着说,“你又来作什么?横竖如今有人和你顽,比我又会念,又会作,又会写,又会说笑,又怕你生气拉了你去,你又作什么来?死活凭我去罢了!”
话都已经挑明了,再不哄那就太不做人了。但是呢,哄也不能瞎哄,你得哄到点上。要是顺着她的话说,哎呀,你别妄自菲薄,你比她会念会写会说笑,你什么都比她强多了。这一听就没诚意,宝钗是个什么配置,眼睛不瞎都看得见,这么敷衍纯粹火上浇油。关键是不论她俩谁比谁强,或者谁哪一项更强,只要你去比了,给人感觉就是谁强你就爱谁。所以这时候你该表达的核心思想只有一个,她强任她强,咱俩发狗粮。

宝玉那榆木脑袋,时灵时不灵的,好在此时他情商在线,知道黛玉真的想听的是什么。他没有去比谁更强谁更好,而是谁更亲。他说,“你这么个明白人,难道连‘亲不间疏,先不僭后’也不知道?”

这话听着有点别扭啊,好像说反了,通常说的都是“疏不间亲,后不僭先”,就是说关系疏远的不搅和关系亲密的,后来的不能僭越于先来的。比如三国演义里,刘表的儿子刘琦找诸葛亮求救,说继母要害我,先生能不能给我出个主意?诸葛亮说:“疏不间亲,亮何能为公子谋?”就是说那是你们老刘家的家事,我一个外人不好置喙。
而红楼梦里,大多数古本写的都是“亲不间疏,先不僭后”,那咱们就只能理解为这是一个被动的语法了,就是说亲密的不会被疏远的离间,先来的不会被后来的超越。这可能是作者独创的一个句式吧,要么就是宝玉一着急说秃噜嘴了,哈哈。反正不管主动被动,说没说反,咱们能理解宝玉的意思就行了。
那究竟怎么个亲怎么个先呢?宝玉就开始盘,“咱们是姑舅姊妹,宝姐姐是两姨姊妹。论亲戚,她比你疏。第二件,你先来,咱们两个一桌吃,一床睡,长得这么大了。她是才来的,岂有个为她疏你的?”
严格来说宝玉这话并没完全踩对点儿,但这也没办法,毕竟在那个时代“你爱我来我爱你”这话是不能出口的,宝玉拿亲疏先后这些拐了好几个弯去表达心意,已经算尽力了。但黛玉并不是十分满意,气氛都烘托到这儿了,不如说得更明白点。
于是黛玉说出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我难道为叫你疏她?我成了个什么人了?我为的是我的心。”

“我为的是我的心”,实在让人震撼,这是开卷以来最直接的一句表白了。宝玉说了一大堆,在黛玉听来,那仍然是在把她和宝钗划等号,都是兄弟姐妹,只不过谁亲谁疏而已。所以她明确指出,我为的是我的心,为的是维护我的爱情,而不是为了挑拨离间霍霍别人。不是说你和她的亲是三级,和我的亲是五级,我就高兴了。而是这两个亲的底色就完全不一样,不能拿来对比。你和其他人再怎么亲,也只能是姐弟之亲,朋友之亲;而咱俩是恋人之亲,知己之亲。你首先得把这个事整明白了。
而宝玉怎么可能不明白呢?他立即说“我也为的是我的心,难道你只知你的心,不知我的心不成?”
这里有意思的一点是,己卯本写的是“我也为的是我的心”,“我的”两个字是插进去的;戚序本写的是“我也为的是你的心”;庚辰本写的是“我也为的是你的心”,但又涂改成了“我的心”。其他古本这两种写法也都有。

己卯本

戚序本

庚辰本
那么到底为的是谁的心呢?老零本来还认真的从两个角度去分析了一下,码了不少字,结果发现白写了,因为两个角度殊途同归,最终落脚点其实是一样的。整个这段话,说白了就一个意思——你只知道你爱我,难道不知道我也爱你吗?你的心就是我的心,两情相悦双向奔赴,所以以后就不要再因为这个事闹了,心往一处使就完了。
到这里,两人终于进行了第一次面对面的表白,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确定了恋爱关系。虽然嘴上说的还是云山雾罩遮遮掩掩的,但在那个时代,能说出这些已经是非常大胆非常勇敢了。他俩从感情懵懂时期的“求全之毁,不虞之隙”,到情窦初开时的窃喜、焦虑、猜疑与试探,再到现在互诉心曲,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漫长的不是物理上的时间,而是心理上的煎熬。在确定不了对方的心意、得不到对方的回应之前,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煎熬。如今,他们的心终于开始一点点贴近,一点点有重合的部分了。

但是,有部分重合,与完全的心心相印,那还是有不少差距的。知道彼此的心意之后,他们就不吵了吗?并没有,后来反而是吵得更凶了。这也能理解。试想你在处对象时,在还没确定关系之前,你哪好意思,或者说有什么资格和人家大吵大闹呢?顶多阴阳两句表现一下醋意就完了。等确定了关系,那就用不着端着了,稍有不如意就开吵,而且吵得理直气壮,谁让你是我的人了呢?
他们吵架的方向,也从“你知不知道我的心”进展到了“你怎么能让我放心”,解决这个问题可不像说一句“其实我也爱你”那么简单,因为让人不放心的因素可实在太多了,尤其像宝玉这样的。等宝玉郑重其事的告诉她“你放心”,那还要再过十几回,咱们到那时候再细说吧。

咱们再回到情节上来。听到宝玉也表白了,黛玉自然就不气了,但也不能直接就“哇哈哈哈老娘原谅你了”,得找个台阶下。就说:“你只怨人行动嗔怪了你,你再不知道你自己怄人难受。就拿今日天气比,分明今儿冷的这样,你怎么倒反把个青肷披风脱了呢?”嘴上说的是你仍然让人生气,因为你不保重身体。实际意思是,我已经被你哄好啦,刚才的事过去啦,不提啦。
宝玉笑道:“何尝不穿着,见你一恼,我一炮燥就脱了。”黛玉叹道:“回来伤了风,又该饿着吵吃的了。”第五十三回提到,贾府祖传秘法,小病不用治,饿两顿就好。也不仅是贾府这么治,后来巧姐生病,太医院的王太医给看了看,也是说不用吃药,清清净净饿两顿就好了。
以黛玉这句话作为这场吵架的收尾,有些好笑,却又笑中带泪,温暖动人。虽然只是简单的一句“又该饿着吵吃的了”,但我们的脑海中自然会浮现出,宝玉从小到大,不知有多少次患了感冒咳嗽,捞不着饭吃,可怜巴巴嚷嚷饿。而黛玉在一旁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可能还会哄一哄,说不定还偷偷给他藏两块点心。这是他们从小一桌吃一床睡培育出来的情谊与回忆,最为珍贵,无可代替。因为爱情,怎么会有沧桑,因为在他们的眼中,对方永远是童年的模样。

好,接下来,云妹妹终于正式登场亮相了。那么这几人之间又会上演怎样精彩的对手戏呢?那就请大家轻抬玉手一键三连,点个关注随个赞,咱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