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中国地方政府的高达170万亿的债务,其中有超出限额的隐性债务和每年加上来的3万亿的显性债务,全国人大的决定将2023年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限额提高到6万亿,并且未来将推出4万亿专项债券来帮助地方政府解决债务危机。
同时,我国还将推出另一项决定,就是为地方政府减轻3万亿的债务总数,那么这一项决定又是如何助力地方政府的,今天就让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
“化债”是什么?“化债”这一项决定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在2023年8月份召开的会议中通过的,为政府预算管理工作指明方向。
这一决定中又具体分为两项内容,第一项是将债务限额提升至6万亿,第二项为从2024年到2028年的未来5年内将推出4万亿的专项债。
6万亿的债务限额的具体含义就是地方政府在限额额度内发放的债务被称为显性债务,6万亿中的超出部分将被称为隐性债务。
而在这次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的决定中也将巨额隐性债务所转化的显性债务的方案进行了明确,也就是将高利息的隐性债务转化为了低利息的显性债务,这一过程被称为“化债”。
隐性债务和显性债务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为什么以隐性债务为主的债务结构会影响到地方政府的财务压力?
我们可以将隐性债务和显性债务分别比作大苹果和小苹果,大苹果的分量虽然大,但是小苹果的分量更轻。
比喻显性债务就是小苹果,它的分量轻但是数量多,总体的分量仍然很重;隐性债务就是大苹果,它的分量重但是数量少,虽然每个贡献的量很大,但是总体上却很少。
如果隐性债务仅占到总量的20%而显性债务占到了80%那么债务的总量就是400,平均每个债务的总量为5,而反之如果隐性债务占到80%,显性债务占20%那么债务的总量就是600,平均每个债务的总量为3。
因此,若是存在高利息的隐性债务,那么地方政府的财务压力就会相对较高,而化债之后所存在的低利息的显性债务总量也会大大降低。
虽然地方债务的钱还是债务,但是利息却相对较少,地方政府的财务压力也会有所降低,法定债务的防范也会有所增强。
但是这一项决定和经济刺激又有什么关系?
“化债”和经济刺激之间的关系。国家财政部长刘昆在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这一项决定之后,于2023年10月份召开了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会上他阐述了这一决定的重大意义。
刘昆表示,地方政府的债务也会随着经济增长而增长,但如果地方政府的债务和经济增长之间的比例存在差距,就会出现恶性循环的关系。
所以如果要想打破这一循环,就必须要想办法将地方政府的债务以可持续的方式偿还,以此来降低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
在全国人大通过这一决定的之前,有很多倾向于相信地方债务得到优化的财政学家认为此次的化债措施不仅仅是地方债务的一项政策改变,更是全国层面上对于地方债务形成机制的一次重新修整。因此,地方债务在经过这次化债之后,未来的基建投资、民生保障等方面将会得到一定的加强。
这项政策就好比是给各大地方政府进行了一个“解压”行为,如果没有地方政府的地方债务,那么至少这些政府将会将更多的财政资源投入到民生保障方面,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因为债务的问题将更多的资源进行倾斜。
然而化债其实还不是经济刺激, 刘昆在会议中也表示应当将化债资金用在刀刃上,解决地方政府的“燃眉之急”。
此话一出,必然会有人将其与实际的经济刺激政策进行比较,认为化债就相当于是将中国的脱虚向实转向的进行了一次“回头”,不再走向本之前的方向。
但是并没有,刘昆表示的解决地方政府“燃眉之急”的意思是说,一些地方政府因为资金短缺的原因,被迫停工,导致民生保障和社会稳定出现问题,这一部分的问题需要化债来解决。
然而有一些地方政府的债务很高,甚至已经出现违约的情况,但是这些违约的地方政府并没有出现民生保障和社会稳定方面的问题。
这就表明这些地方的政府应该将化债的资金用起来,将其用到补贴消费上,用于刺激内需和投资上,而不是将其用到解决债务上。
“化债”之后的未来。刘昆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中还表示,在化债之后就要开始将财政资源偿还债务的行为转变为用于建设和民生保障的行为。
化债之后,债务资金将会被明确定向除偿还债务使用之外的方向,因此地方政府的未来将会有更多发展空间,地方财政也将会得到改善。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所研究员杨志勇认为地方政府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债务之间的关系,导致地方政府无法选择将财政资源倾斜到民生保障和营商环境的建设上。
如果地方政府能够将资源倾斜到民生保障和营商环境上,那么相信未来的经济将会有更高的发展空间。
在“化债”之后,地方政府还将面临另一个问题,也就是需要平衡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之间的关系。
化债只是暂时性的措施,并不是长久之计,未来地方政府的债务水平仍然会在增加,新的隐性债务也会在形成。
因此,地方政府还需要想清楚在未来应该如何将化债资金使用到实际的经济发展上,并且避免未来再次出现隐性债务的产生。
刘昆在会上也提到,地方财政资金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避免地方财政出现比化债前更糟糕的情况。
虽然化债并不是经济刺激,但是却能给市场带来一定的信心提升,还可以解决地方政府的“燃眉之急”,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市场预期。
结语“10万亿化债”不是经济刺激,而是地方政府的一项化债政策,但良好的市场预期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政府还是有必要做出适当的措施的。
尽管“10万亿化债”暂时缓解了债务压力,但是并不能改变债务结构,未来的经济改革之路依然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