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洙的《神童诗》中写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古代施行科举制度,一状元堪称传奇
众所周知,从汉武帝刘彻推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开始,作为诸子百家之一的儒家,从此便登上了高台,成为了后世封建王朝,唯一的正统思想。
而从那时起,封建时代下的人们就必须要学习儒家义理,选拔人才的“查举孝廉”制度,也是以儒家学说为参照标准的。
而当到了隋炀帝杨广执政的时期,他正式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并且开创了科举制度以选拔人才,但是考核内容仍是儒家学说,因此士子们想要入仕,就只能拼命苦读。
随着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形成了乡试、会试以及殿试等一列固定的流程。其中,在殿试之时,是由皇帝亲任主考官,那名在策论问答排名第一的士子,就能获得“状元”的头衔,成为羡煞旁人的天子门生。
据《唐会要·选举》记载:“载初元年二月二十四日,试贡举人于洛城殿前,数日方毕,殿前试人自兹始也。”
据不完全统计,从隋朝开始,到光绪晚年废除科举制度,历朝历代考中状元的人,加起来还不过504人,而其中为后世熟知的,更是少之又少。而这篇文章所要介绍的,是一位清朝的传奇状元——骆成骧。
年幼丧母过继骆家,考中进士参加殿试
骆成骧原姓李,他七岁时丧母,之后父子二人相依为命。但是因其父不善理家,因此生活维艰,时逢四川资州人骆腾焕夫妇,来会泽做红绿纸等物的生意,于是李父将年幼的儿子,过继给骆姓夫妇为子。
而骆家虽然说条件普通,但由于骆成骧自幼聪慧过人,所以其继父才愿意花钱请人单独教他念书。公元1893年,骆成骧参加了四川省的乡试,并且以全省第三的成绩得中经魁,在两年后他又通过了会试,考中了进士,而接下来就是参加评定次序的殿试了。
殿试得光绪帝赏识,八个大字让他成为状元
而恰好,那次的殿试与以往不同,那时清朝被欧洲列强打得是一败涂地,就连日本也都能击败北洋水师。在痛定思痛之下,朝廷也意识到了“之乎者也”是无法御敌的,大清真正需要的是救国良策,因此这场殿试,考的就是时政策论。
这可难住了那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而骆成骧却不是闭目塞听之人, 他有着自己的一番见解,在殿试之时他慨然提笔,洋洋洒洒地解时局说对策,在快结尾时他抬头看了看坐在宝座上的光绪帝,作为一代帝王他却是满面郁结。
看到这位没有实权的皇帝,再想想这个风雨飘摇的国家,骆成骧满怀悲愤地在试卷结尾处,写下了“主忧臣辱,主辱臣死” 八个大字。
此时,慈禧太后才刚结束垂帘听政不久,终于获得了权力的光绪皇帝急于大展拳脚,因此他迫切的希望能通过这次科举,选拔一些能够为己所用的人才。
因此,这也是光绪皇帝第一次真正主持殿试阅卷。当他看到骆成骧的试卷结尾那满怀情感的八个字的时候,他非常的感动,难得一个外人能心疼自己为君不易,于是他御笔一点,骆成骧就成了清朝历史上唯一一位四川籍状元。
为官清廉为国为民,去世万人送行
骆成骧一生为官清廉自守,为人坦荡光明,他不求高官厚禄。其名言“天下无如吃饭难,世上唯有读书高”,勉励着一代代的后生。
在辛亥革命之后,骆成骧虽曾出任过临时议会议长、都督府顾问以及四川筹赈局督办等职,但是他却勤政廉政。因而骆成骧多年为官,家中却一贫如洗,素来有“布衣状元”的美名。
公元1926年的夏天,骆成骧病逝家中,享年六十一岁。在得知了此噩耗之后,当地百姓家家挂白凭吊,上万人送他的棺椁出城,场面甚为壮观。
小结
虽说死后殊荣,但是骆成骧的一生,眼见君王死国家衰,状元之才郁抱于怀,实在是哀之甚深。他的一生为官清廉,为国为民令人佩服,他所做出的功绩,从为他送别的百姓就可以看出,这是真正为百姓着想的父母官,可惜这样的一位好官却在六十一岁那年便去世,令人惋惜。
参考资料:《神童诗》、《唐会要·选举》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