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奶糖,大家的印象中都有什么品牌呢?对于80、90后的人们而言,大白兔奶糖和金丝猴奶糖绝对是这一代人的回忆。但不知何时起,在去超市购物时货架上都是大白兔奶糖,金丝猴奶糖却难寻其迹。很多人不免疑惑:金丝猴奶糖去了哪里?
据了解年销上亿的金丝猴奶糖,曾被26亿“贱卖”给美企,倒腾3年2.7亿才得以“赎身”回国。具体什么情况,我们接着往下看。
很多人或许认为金丝猴奶糖像大白兔一样,是上海的本土企业产品,但实际上火爆全国的金丝猴奶糖是河南省沈丘县金丝猴食品有限公司的“爆款产品”。而金丝猴奶糖能在市场上做到与大白兔奶糖平分秋色,离不开“审时度势”的赵启三。
赵启三在而立之年的他接到了改变他一生的任务--接手负债累累的电器厂。而这个负债一百多万且濒临倒闭的电器厂就是金丝猴的前身。赵启三看到负债金额和市场营收惨淡业绩时即刻起身,多次奔波考察一线城市的电器经营状况,意图改变自家电器厂的经营状况。
在接连的考察中赵启三没有发现如何改变自身经营状况的方式,倒是在灯红酒绿的一线城市中嗅到了食品行业的巨大商机。一线城市的人们更加注重生活质量,在满足基本生活的物质需求后,一些糕点糖果等副食逐渐受到追捧。赵启三回到家乡后便力排众议把电器厂改成食品加工厂。
为了生产出广受欢迎的产品,赵启三花高价从上海请来糕点师傅加工糕点。由于口味极佳,赵启三生产的糕点备受欢迎,很快就将厂子从债务的漩涡中解救出来。这也证实了赵厂长决策的前瞻性。
赵厂长找到发展的窍门后,又在不断考察中发现了一款味道极佳的奶糖。他立刻求得配方与生产工艺,一款广受欢迎的奶糖诞生了,因为恰逢猴年所以取名“金丝猴奶糖”。趁着这个势头,金丝猴奶糖的销售额当年就突破两千万。
为了扩大生产和拓宽销售渠道,赵启三合并了上海联营厂,注资成立“上海金丝猴食品有限公司”,缔造出金丝猴食品大厦。自企业成立之初金丝猴的销售业绩便蒸蒸日上,甚至一度高达二十亿。面对年销二十亿的金丝猴奶糖,赵启三为何以26亿“贱卖”给美企呢?
二、 金丝猴“出国”三年游看着金丝猴的年销售额逐年上升,赵启三就有了公司上市的想法。但事与愿违,由于其它糖果生产企业的兴起以及自身扩展速度过快,金丝猴奶糖的销售额和利润开始连年下滑,上市计划也无法实现,甚至跌出糖果行业的前十名。。
于是美国好时集团便与赵启三达成收购出售意向,以26亿元收购金丝猴百分之八十的股份。好时集团花巨资收购金丝猴,意图通过金丝猴的销售渠道,进一步扩大中国市场。
但好时集团刚接手金丝猴就开始裁员,引发员工不满,后来自己聘任的销售团队又与经销商闹翻,导致销售渠道受阻。而且美国过来的管理层也本土不服,导致金丝猴的销售业绩不断降低。
好时集团看到连年亏损的金丝猴,最终决定以2亿元的价格出售给了河南御翔有限公司。这样一来一回,好时集团亏损24亿元,而金丝猴兜兜转转的又变成了中国企业。
对于金丝猴集团而言,赵启三外出考察,看到糕点商机使食品厂脱离债务危机,再到模仿大白兔奶糖使其走上巅峰,每一步都在不断地模仿。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模仿是很多企业生存的基础。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理念在不断的变化,这些高糖高脂的产品注定会被其它更为健康的产品替代。因此要不断的改革创新,创新才是发展的根本,只有创新才能在变化莫测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而对于好时集团,在接手金丝猴后未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就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裁员、调整经营模式程序。经营模式的转变让很多经销商不满,好时接连陷入与员工、经销商的纠纷泥潭。
这些纠纷几乎瓦解了原有的经销团队和销售渠道,使得金丝猴的市场份额一度降至1%。好时集团在不了解中国市场的前提下,贸然进行改革与调整,造成水土不服,必定会使自身陷入危机。
我们不难看出,赵启三的发家史就是靠着模仿,生产的糕点、奶糖都是靠着模仿而来。在生产的过程中缺乏自身的创新,等市场饱和后,其销售业绩注定下降。而好时集团颇为大胆的收购以及收购后的裁员和更换营销团队等自身难以融入国内的销售方式,使得自身陷入纠纷,到最终出售金丝猴都说明外来企业在国内营销要“入乡随俗”,不可一味的追求他国销售模式。
最后问一下大家,你们吃过奶糖吗?如果碰到金丝猴奶糖,你会买一包回味一下儿时记忆吗?
免责声明:本网发布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文章观点仅供参考,所涉及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对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