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天龙八部》《大宋少年志》这些宋朝背景下的影视作品,观众经常可以看到臣下的帽子上装着一副又长又精致的装饰。
这一形态与前后朝服有很大区别。其背后又有怎样的缘由呢?为什么连皇帝也会带上?
长翅起舞
宋代官帽长翅学叫直脚幞头(fu),五代时期已初具规模,但宋太祖赵匡胤才真正把这一官帽推广开来。
像古代的其他发明一样,长翅充满了古人的务实精神。
据权威的史料记载,宋朝早朝主要集中于早三点至五点,文武百官山呼万岁、分裂双方,赵匡胤则高踞王位、斗志昂扬,但是他还有个烦恼,就是臣下太少。
朝堂之上免不了要议论各种国家大事,身为国家肱股之臣于帝王之位之下,也少不了政策上的耳语,臣之声本来很小,可一帮臣耳语起来,那声音却很小。
这样的行为对于皇帝来说是非常不敬的,假如碰上一个朱元璋,石虎般的暴虐皇帝,臣下不知会死多少人呢。
而赵匡胤则被封建皇帝视为容忍,并且宋朝最重要的方针是“重文轻武”文官基础不动摇。
那么赵匡胤天生就不能行霹雳的手段呢?此时赵匡胤突然想到这顶长翅官帽。
因此,赵匡胤对五代官帽进行改进,长出翅膀,从物理的角度将群臣隔离。
臣想交头接耳却够不着。自此之后,向来喧嚣的朝堂总算归于沉寂。
赵匡胤如此厌恶臣下交头接耳之举,不只是出于维护皇家尊严的考虑,而是得国不正。
对中国古代历史稍有所知的人都知道赵匡胤凭借陈桥兵变武装夺得良兄柴荣之子江山,古时这一上位手段曾为文人所津津乐道。
赵匡胤虽精明强干、手腕硬朗,以长袖善舞、平局衡平各方力量、安定大宋王朝千里锦绣江山之势,却不免心生疑虑,日常生活异常敏感。
他一看大臣交头接耳,就会想道:“难道这些大臣们都在谈论我吗?堂下群臣中有无后周忠臣?难道是忠臣有了明目张胆谋反的准备?”
所谓疑心生暗,赵匡胤虽恨之入骨,但也无法向群臣大杀四方,于是采取眼不见、心不在。
前面已经说过赵匡胤身上长了翅膀就是为了保持朝廷的清静,那他为什么还有去拿呢?这样的回答也是非常简单。由于皇帝是一国之君,他的长翅帽能起表率作用。
若赵匡胤不带走,臣下虽不赤裸裸地说话,内心却藏着不满。
但赵匡胤长翅帽与一般大臣长翅帽又有区别,皇帝所用长翅帽比较长,有记载足有一尺二尺之长,朝臣所用长翅帽多为方顶硬裹之形,长翅帽比较短小。
故此,在朝廷之间,谁的地位高,谁的地位低,一目了然,能够展示出皇帝的威严。
宋朝官服之一
大家都知道官帽只是官服中的一部分,宋朝的官服中还有许多有意思的因素。宋朝官服具有尚紫特点,民众常把紫袍作为功成身退的终极目的。
宋朝人推崇紫色的原因,主要受三个方面的影响。
首先,远在李唐时期,“紫”即高贵的色彩,宋朝官服色彩和唐朝官服之间存在着传承关系。
二、宋朝崇道之风足盛,而且在道教里,紫微星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是权利的象征,也间接地影响到宋朝政治。
三、宋朝时,服装工业远没有现在那么发达,提炼紫色相对复杂,通常情况下,往往用动物染紫色。
宋朝动物染料叫“紫贝”,靠紫贝肾上腺收集紫色色素。
这类尽管颜色美观,显得气势非凡,但是收集起来难度较大,生产起来也比较困难。每一年的产量极少。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一种东西越稀有、越罕见、越尊贵,理所当然地成为皇帝大臣们心中之好。
自有贵色,则必有贱色,宋朝贱色为青色。
到了宋朝,绿色官服六七品,这官职对宋朝百姓来说,绝对具有威慑力,但对地处朝堂,身居要职的臣下,只是芝麻绿豆般的大官。
这样就产生了这样的理由,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绿色不是纯色彩,而是很丑的间色。从传统观念上讲,以为这不是纯间色,从美学上讲是很不入流的。
二是绿色对古代生产力来说极易生产。故此,普通老百姓亦轻易穿著绿装,理所当然受到王公大臣的轻视。
官帽、官服等功能
事实上,不管是官服,还是官帽的功能,只具备一种彰显尊贵的功能。
封建社会中,人们分为三六九等,最高者为九五之尊,其次为各级大臣和将领。
要显示出你与众不同之处,服装就是一个重要手段。
远在《周礼》一书中,那个时代的贵族就制定了一整套繁杂的着衣规范,每个阶层对服装的观念各不相同,第一层压迫第一层,最后备受煎熬的就是全部底层穷困老百姓。
例如说,《礼记》上说的:“天子六冕服俱十二施之,诸侯五等俱九流之,卿谓上士俱七、下士俱五、咸视爵降杀之,不与命。”
对宋朝来说,官服最重要的变化是“龙”图案位置的变化。
与多数人刻板印象不一样,龙虽为高贵的图案,却只是宋前十二章图案中的一件。它的地位比日月星辰及山石都要差,而且龙又非帝王的专属之物。
一直到宋朝,龙都是帝王特有的装饰,一般大臣都不能再使用这种装饰。
总之,这款又长又薄的官帽,象征着封建时代帝王,大臣,权利和个人尊严。
伴随着时代的前进,岁月的变迁,当今社会,人们之间的感情越来越平等,这顶看起来很怪异,很搞笑的黑色帽子已经没有了它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