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入52.4万,小米员工这薪酬,说实话,有点扎眼。尤其是看到比亚迪员工平均12.68万的年薪,研发人员26万的时候,这差距,啧啧。

小米风头正劲,财报数字漂亮得不像话:营收3659亿,净利润272亿,还成了最年轻的世界五百强。雷军造车,那可是自带光环,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大家的心。但光鲜的数字背后,人均52.4万这个数字,却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话说回来,这“平均”二字,最是玄妙。就像统计局公布的平均工资,总有人觉得自己拖了后腿。小米这52.4万,恐怕也是如此。

网上爆出的小米职级薪酬构成,虽说没法完全证实,但14级员工总薪酬27万,这数字已经说明了一些问题。大部分员工,恐怕离“平均线”还有不小的距离。这让我想起一个段子:张三有100万,李四一无所有,平均下来,每人50万。所以,张三还是比李四有钱。当然,小米的员工效率确实高得惊人。人均创造营收838万,净利润62万。

这效率,比亚迪真得好好学学。但问题是,效率高,就一定意味着薪酬就得高到这种程度吗?或者说,这种分配方式,真的合理吗?有人可能会说,小米是互联网公司,比亚迪是制造业,行业不同,薪酬自然不一样。这话说得没错,但仅仅是行业差异吗?当我们把目光从个别企业拉远,放到整个社会的大背景下,会发现一个更深层的问题:资本和劳动的分配比例。

小米的成功,固然离不开雷军的战略眼光,高管团队的运筹帷幄,但更离不开每一位员工的辛勤付出。那这229亿的薪酬开支,到底有多少流向了普通员工的口袋?又有多少进了高管的腰包?看看小米高管团队的学历,清华、武大、牛津……个个都是响当当的名校。这学历光环,自然也给他们的身价镀了一层金。但学历,就一定代表能力吗?

能力,就一定代表更高的薪酬吗?河南农业大学毕业的张剑慧,是小米高管团队里第一学历“最弱”的。她能走到今天的位置,靠的恐怕不仅仅是学历,更是实打实的能力和付出。话说回来,企业给员工开多少工资,那是企业的自由。但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是否也应该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是否应该更加关注员工的福祉?

别忘了,小米的智能电动汽车业务,一年就亏了62亿。这亏损,最终会不会转嫁到员工身上?会不会影响他们的薪酬和福利?看到小米又是配股募资,又是加速业务扩张,不得不承认,这家企业充满了野心。但希望在追求星辰大海的同时,也别忘了脚下的土地,别忘了那些默默奉献的员工。毕竟,企业的发展,不仅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人的发展。一个只关注利润,却忽视员工的企业,终究走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