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最近有点“红”。有多红?

看看他的行程单就知道了:6天,北京、武汉、仙桃、博鳌,四个地方,横跨大半个中国。见大佬,回母校,参加论坛,还要抽空给自己的新车站台。社交媒体上,到处都是偶遇雷军的视频和照片,人群围着他,他不停地道谢。有人调侃,整个小米是不是只有雷军一个人在干活?说他像个“空中飞人”。这“红”,一方面是小米SU7带来的热度,另一方面,也让人好奇:一个企业的掌舵人,真的需要这么“拼”吗?咱们先看看雷军这几天的行程,的确够紧凑。见李在镕、安蒙,这说明小米在供应链和技术合作上,还得仰仗这些国际巨头。回武汉大学,捐款、颁奖,这是企业社会责任,也是对人才的重视。去仙桃中学,更是带着浓浓的个人情怀,毕竟是从那里走出来的。最后到博鳌,则是代表企业界发声,参与国家经济发展的大讨论。

看起来,每一件事都挺重要,但仔细想想,真的是非他不可吗?当我们习惯性地认为“老板就应该事必躬亲”时,是否忽略了这种“忙碌”背后,可能隐藏的管理问题?一个成熟的企业,应该有一套完善的体系,而不是过度依赖个人的魅力和精力。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如果只有一个齿轮在高速运转,其他齿轮都闲着,这台机器迟早要出问题。当然,也有人会说,雷军这是在“作秀”,是为了给小米汽车造势。这种说法并非没有道理。毕竟,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企业家亲自下场,自带话题,能省下不少宣传费。但“作秀”的背后,也反映了一种焦虑。小米汽车作为新入局者,面对的竞争对手太多了。特斯拉、比亚迪、理想、蔚来……每一个都不是省油的灯。雷军必须亲自上阵,才能让小米汽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问题是,这种“个人英雄主义”式的营销,真的能持续吗?一个企业最终要靠产品说话,靠技术创新,靠服务质量。如果只靠老板的“人设”,一旦“人设崩塌”,企业也就岌岌可危了。其实,纵观国内外成功的企业,很少有哪个是靠老板一个人“忙”出来的。比尔·盖茨、乔布斯、马云……他们都有各自的个性和风格,但他们更懂得授权,懂得建立团队,懂得利用制度的力量。雷军的“忙碌”,或许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选择。他想用自己的行动,给小米汽车注入更多的信心和动力。但一个企业的成长,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理性,回归到制度,回归到团队。就像他在仙桃中学捐款时说的那样,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年轻人实现梦想。而一个企业的梦想,不应该只寄托在一个人的身上,而是应该靠整个团队,靠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多年以后,当人们回忆起雷军,或许不会记得他6天跑了多少个地方,见了多少个人,而是会记得他带领小米,为中国科技产业做出了哪些贡献。这,才是更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