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零后,新中国最苦的一代人——当下农村人的日常生活

草根爱练剑 2024-10-31 15:16:37

资讯来自网络;原创 杨柳岸边悟道

我爸出生于新中国成立前几年,可算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他很少提起青少年时期的事,有两件事情却让他耿耿于怀。

土地改革后,我们家分到七八亩田,1955年,我们县高级合作社还没有最后完成,不到十岁的他也要去很远的地方挑水稻回家。

由于担子太重、肩膀太嫩、道路太遥远,父亲便把担子搁在路上,准备歇一歇。赶巧的是,正好一队独轮车队经过那条青石板路,碾下了很多稻粒。

父亲再次挑起担子,感觉轻快了很多。回到家后,早就得到消息的奶奶,拿着准备去扫路上稻谷的扫把,狠狠地揍了他一顿。

1961年,父亲在县城读初中,每周七八斤红薯就是他的全部伙食。周末回家时,饿得太厉害,便偷偷跑到生产队风车后面撮米糠吃。

那时候还没有实现机器加工大米,都是用碾槽碾米或者石臼舂米。所谓的米糠其实是近乎完整的谷皮,不仅粗粝割喉,而且很难消化,解大便时异常痛苦。

父亲穷其一生,都在治疗童年害怕浪费粮食的阴影。哪怕吃饭时吃到沙子,也不会把满口饭吐掉,而是慢慢辨析,抿出沙子后再吞下去。

他们这一代人应该是公社时期的主力军,都是每天“吃十分”的主。农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你拿了十分如果不干十分的活,晚上记工分的时候,一定会遭到其他人的批判。不改?直接降工分。

所以,挑水稻上禾堆、扬场、推车、脱坯、夯地等最苦最累的农活都是他们的。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很多人由于贪图一两个工分,身体落下了半月板损伤、腰肌劳损等诸多后遗症。

分田单干后,他们成了家里的顶梁柱。除了干最重的活,还得是多面手,钞犁打耙、收割喷药、下肥挑担……不仅啥都要干,还要教子女掌握这些劳动技能。

卖完粮食收到钱,狠心割上半斤猪肉,回家用几斤辣椒炒,满满两碗,足够全家人解点馋。

他端起酒盅,给儿女们夹上肉片,自己只是用辣椒下酒。也许,这是他一年中最惬意的时候。

2000年后,才五十出头的他们突然发现,仅仅依靠田地里的收入很难偿还为儿女娶亲欠下的债务。而儿女成家后也以他们还不到六十岁的理由,拒绝赡养。

债主经常上门,还都是亲戚和老朋友,如果一旦失信于人,这辈子的名声就毁了。只能向亲友说明情况,定下还款计划。

可是哪有进项啊?无奈之下,他们只能拉下脸皮,央求年轻人介绍他们去工地做小工。

泥瓦木工可以凭借技术用最轻的体力,拿最高的工钱。而小工只能付出最强的体力,挣最低的工资,还时不时的被年轻老板呵斥。

2010年后,继取消农业税之后,农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儿女全部成家立业了,他们总算可以安享晚年了。

可是一查看自己的积蓄,如果坐吃山空的话,可能连两年都坚持不下去。倒是可以问儿女要一点,但是,出于对儿女的理解,也出于自己的尊严,他们绝对不会张这个口的。

没办法,反正还干得动。正好,此阶段我们国家成了一个大工地,随便到哪儿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活。于是,他们又开启了为自己养老金集腋成裘的旅途。

现在,最让他们愤愤不平的是,国家每个月就给他们百十来块钱,还不准老板雇佣七十岁以上的工人,说是违反《劳动法》。我上工挣钱,没偷没抢,怎么就违法了?

没办法,只能回家侍弄那几亩田地,挣不了多少钱,好歹不会饿死。省吃俭用有了点小积蓄,过年还可以包个红包给孙子孙女,换两声“爷爷奶奶”听。

向五零后致敬!没有你们当初的吃苦耐劳,就没有我们今天养尊处优。欢迎理性留言讨论,欢迎点赞并转发,谢谢!

资讯摘自网络;杨柳岸边悟道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