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中有一个特殊群体:同妻。
据说,在我国,同妻人数上千万。
换句话说,有上千万的姐妹活在畸形婚姻的痛苦、煎熬中。
她们当中,多数人选择默默忍受,凄凉一生,少数人选择离开,重拾爱情,极个别选择极端,以死哭诉。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位高学历同妻的凄凉不归路。
1、美丽才女罗洪玲是重庆市梁平区梁平乡人,出生于1981年5月。
父母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但是不似其他村民那样想方设法偷生,而是遵守计划生育政策,就只生一个女儿,
那些年,父母主要靠摆地摊卖书维持生计,家里经济拮据。
另一方面,父母将女儿视作掌上明珠,疼爱有加,悉心培养。
罗洪玲自小就乖巧懂事,聪明伶俐,勤奋好学,成绩优秀。
2000年,罗洪玲19岁,不负所望,考上中国海洋大学(在山东省青岛)外语系,主攻韩语。
她本科毕业后直接考取本校研究生(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
她在青岛学习、生活了8年,直到2007年毕业。
求学期间,罗洪玲依然学业优秀,而且,文采出众,是学校公认的“文艺青年”。
硕士生期间,她师从我国知名的韩国现代文学专家李光在,深得恩师赏识,她的硕士毕业论文《中韩古典婚恋文学中的“红娘”典型对比考察》被评为我国年度优秀硕士论文。
罗洪玲是学霸,也是大美女。
她性格开朗,活泼可爱,心地善良,精明能干,很有主见,同学们给她起了个外号“猫咪”。
她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曾经代表学校加入中国青年代表团,出访韩国。
2、优秀老师2007年,罗洪玲26岁,研究生毕业。
为了照顾渐渐年迈的父母,她选择回归四川,成了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一名韩语老师。
罗洪玲每次领工资,都要寄给爸妈一部分,十分孝顺。
罗洪玲爱岗敬业,教学之余还发表了两篇业内影响广泛的论文:《中韩“红娘”典型之社会文化内涵一探》、《中国古典小说在儒家文化圈的接受倾向与影响——以韩国为例》。
罗洪玲是一名优秀的青年教师!
2012年,罗洪玲31岁,追求理想不止的她考上了本校的博士生。
谁曾想到,她在9月开始攻读博士生前殒落了。
可怜的她遭遇了同妻陷阱!
3、虚假爱情或许是勤奋学习的缘故,美女罗洪玲的情感之路不顺。
读书期间,她也曾经谈过恋爱,不过,都没有修成正果。
2011年,罗洪玲30岁,还是孤身一人,成为大龄剩女。
显然,父母希望女儿早定终身大事,尽管不催婚,但是,有时他们询问几句,或者两老默然相对,这也让罗洪玲平添无形的心理压力。
其实,她也渴望爱情,无奈此事难强求,尤其是作为高学历美女,更有“高处不胜寒”之感。
2011年8月,罗洪玲回老家度署假。
一位高中同学介绍她和程建生相识了。
程建生出生于1980年,也是重庆市梁平区人,两家相距十多公里。
程建生7岁的时候父母离婚,他和姐姐随母亲生活。
12岁的时候,母亲患癌症离世,家里就剩下他和姐姐,姐弟俩相依为命。
再婚的父亲不愿意出抚养费,在程建生读中学的时候,一个月60块钱的生活费,程建生也是通过打官司才从父亲手上拿到。
程建生人穷志不短,他勤奋读书,如愿考上大学。
不过,他大学毕业后的工作不顺利,多次跳槽换工作,近似一事无成。
显然,无论是学业,还是事业,罗洪玲和程建生之间都是存在差距的。
然而,罗洪玲却神差鬼使地爱上了程建生!
可惜,这是虚假爱情。
或许,这就是命吧。
4、倾情付出罗洪玲对程建生很痴情!
由于程建生从小多苦多难,恋爱期间,罗洪玲特地叮嘱父母要把他当自己的儿子看待,要对他好。
程建生在和罗洪玲相识的将近一年时间里,换了三份工作,而且中间处于无业状态好几个月。
罗洪玲对此不计较。
她生怕缺钱的程建生不好意思找自己开口,就把自己计划攒钱装修的存折塞给他。
后来罗洪玲到外面兼职,由于薪酬比较高,对方需要划拨两张银行卡,罗洪玲便将其中一张银行卡直接挂在程建生名下,每个月都是3000以上。
罗洪玲从来没过问银行卡里钱的去向。
结婚前,罗洪玲跟程建生说,不要他父亲与姐姐的钱。
罗洪玲一片痴心!
她做梦也没想到,阳光上进、大方得体、对人友善、殷勤周到的男友竟然是同性恋。
显然,程建生也有苦衷,正如他后来所说的:“骗婚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自己”。
殊不知,男人的自私会害了可怜的另一半。
5、悲情同妻2012年1月8日,罗洪玲和程建生相识5个月后步入婚姻殿堂,正式成为夫妻。
两人“闪婚”,各有所需!
对罗洪玲来说,早定终身大事可以安抚父母的心,以及让自己漂荡的心稳定下来。
对程建生来说,可以避免夜长梦多,因为恋爱时间越长,他的同性恋倾向越容易让对方知道。
其实,程建生的同性恋倾向在恋爱期间也有迹可寻。
比如,两人几乎没有像情侣那样的花前月下、打情骂俏、甜言蜜语。
对于这一反常现象,程建生常常给出各种借口或解释,身为高级知识分子的罗洪玲信以为真,没有丝毫起疑。
程建生唯一的“激情”是在准岳父母面前,有时会从背后拥抱罗洪玲,这让罗洪得到极大满足,以至于在恋爱及婚姻初期,即使有闺蜜的善意提示,她都没有往同性恋方面想,甚至肯定地认为:“可以排除性取向问题”。
显而易见,婚后罗洪玲并没有获得想象中的“性”福。
两人的婚事恰好在春节期间,程建生以“假日应酬多”为由回避了新婚夫妻的“蜜月生活”。
节后回到成都,罗洪玲憧憬未来,兴高采烈地在校外租下一套房子以作夫妻的爱巢。
程建生却要求分房而睡,新婚夫妻居然不是干柴烈火,这给罗洪玲当头一棒,最终拗不过丈夫,唯有伤心接受。
而且,程建生想尽一切办法夜不归宿,倘若无借口可用,他就去健身房健身,直到晚上十点多才回去,倘若单位需要派人出差,他总是争抢着去。
周末或者节假日,程建生总是设法外出,似乎害怕和妻子独处。
两人的夫妻生活屈指可数,婚后3个月,两人在一起不到1个月,夫妻生活不超过5次,而且,程建生每次都是草草了事。
除了缺乏“激情”,其他方面程建生对罗洪玲也冷淡了许多,两人如同陌路人,白天几乎没在手机上联系过,一起吃晚饭不超过5次。
对生活满怀憧憬的罗洪玲渐渐深陷苦境,同时,程建生也逃避得很辛苦。
这就是畸形婚姻带来的悲伤!
6、欲罢不能起初,罗洪玲对婚姻始终充满美好向往,她甚至把一切失意归究自己不会取悦丈夫,于是,她发挥女学究的研究精神,翻阅众多相关资料,甚至还在网上求助。
这也许是罗洪玲是不敢面对现实,企图自欺欺人吧。
但是在事实面前,作为知识分子的她无可逃避。
2012年4月,结婚3个月后,眼看难以遮掩的程建生认了,但是没有全部承认,只说自己是双性恋。
事以至此,罗洪玲并没有决心斩断孽缘!
她对婚姻还心存幻想,毕竟丈夫只是“双性恋”,或许有回归婚姻的时候。
更加重要的是,罗洪玲不想让年迈的父母担忧自己。
2012年5月初,也是自杀前一个月,罗洪玲还回重庆老家接父母到成都游玩,在成都住了一段时间。
她之所以接父母过来,就是想让家人看到,自己和程建生的生活很“美满”。
为了营造“夫妻恩爱”,罗洪玲曾提议一家人郊游,无奈程建生找借口避开,她只好自己带父母出去玩。
罗洪玲内心的憋屈可想而知!
她遭遇痛苦婚姻,却没有勇气面对,只在心中憋屈,最终还是将自己搭了进去。
7、绝望难堪罗洪玲一边痛苦至极,一边心存幻想。
显然,当幻想破灭时,她会遭到更大的打击。
2012年5月20日,这是一个温馨、浪漫、情意绵绵的日子。
罗洪玲也向往!
她精心准备,希望和丈夫有一个浪漫的约会。
这次,程建生没有理由拒绝。
两人来了一场久违的夫妻相聚,而且随后还有一次夫妻生活,尽管程建生力不从心。
事后程建生去了洗手间,一时疏忽,将手机留在了卧室。
恰好,此时他的手机亮起了消息提示,向来讲究互不干涉稳私的罗洪玲瞧了一眼,屏幕上的一行字让她怔住了:宝贝,520,我爱你哦。
罗洪玲随即划开手机其他界面,几个“男同”交友软件和一些不堪入目的内容进入她的眼里。
罗洪玲终于从幻想中清醒过来,丈夫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同性恋。
程建生从洗手间回来,看到手机在罗洪玲手上,明白了一切,也就坦白了自己的身份。
罗洪玲反而冷静了下来,没有吵闹,只是当晚,她辗转难眠。
次日,罗洪玲搬回学校原先的家。
此时,她动了斩断孽缘的念头。
可惜的是,罗洪玲还纠结于过去。
从她那段时间在网上的留言,就知道她内心充满气愤、失望与痛苦。
“新婚五个月sex(性生活),一只手数得过来。春节回成都就时常坚持分床睡。和各色男人勾搭,这不叫骗婚,什么才是骗婚?”
“一头用我的钱一头给别的男人买礼物时有没有心虚,用我送的苹果(手机)勾搭各色男人时有没有脸红?”
“有那么多机会可以放我一条生路,为什么非要拖我进泥潭?”
“我丈夫是一个gay,从头到尾,都在骗我。”
罗洪玲在网上留言,恰好也说明,她没有找到发泄心中憋屈的有效途径。
如此难以自拔,也许后果很严重。
8、走上不归路2012年6月13日,罗洪玲给学生登记期末成绩。
学生们哪里知道,此时的罗老师内心很痛苦。
6月14日晚上,罗洪玲回到了夫妻的“爱巢”。
她和程建生谈了一些离婚事宜。
此时,罗洪玲还有一些幻想,就是希望程建生能够回归家庭,不再跟男人厮混。
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二人不欢而散。
罗洪玲回到自己的睡房。
独处一室的罗洪玲内心痛苦不堪!
她想起曾经温柔阳光的程建生,忍不住给对方发了短信:“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想到你还是会心痛”。
唉,女主的痴情让人不解!
程建生回复:“我就是个王八蛋,不值得你伤心”。
他哪里知道,触及心事的妻子彻夜难眠,陷入了无限的绝望、痛苦、悔恨中。
当晚,程建生还通过微博,向罗洪玲公开道歉:“罗老师,对不起,我就是个gay,是我骗了你。”
倘若,他当面说这些,甚至说些劝慰的话,也许会把罗洪玲从死神手上拉回来。
6月15日凌晨3时许,罗洪玲发出最后的微博:“这个世界真叫人疲倦,那么就让一切都结束吧”。
这也是她的最后遗言。
短短19个字,让人看了叹息、泪目!
2小时后,罗洪玲从租住的公寓13楼一跃而下,当场香消玉殒。
她仅得31岁,才结婚5个月。
伤心的父母结束语罗洪玲离开后留给人们一连串的“为什么”。
为什么对不该爱的他那样痴情?
为什么饱读诗书,感情却那么脆弱?
为什么那么爱父母,却绝尘而去?
等等。
显然,答案已经随死者而消失了,旁观者只有一声叹息。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