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蜜小梅哭着和我讲了她和儿子的故事。那天她加班赶项目,4岁的儿子拿着绘本凑过来问她能否陪着一起看绘本,小梅头也没抬,直接说:“妈妈忙,你自己看”。孩子默默回了房间。后来她发现,儿子越来越不爱说话,甚至在幼儿园被同学孤立也没跟她说。直到老师提醒她儿子总是一个人发呆,她才意识到,那些被拒绝的请求背后,藏着孩子破碎的安全感。
孩子如果提出这3种请求,请别拒绝,不然造成的伤害不是一般大。
“妈妈,你能陪陪我吗?”
孩子伸手要抱抱、求陪玩时,很多家长总用“等会儿”、“下次再说”搪塞。我曾以为,只要给孩子买最好的玩具、报最贵的兴趣班,就是爱。直到看到邻居刘姐的女儿,从小被送回老家,17岁时对父母冷冰冰地说:“小时候我求你们别走,你们头也不回,现在凭什么管我?”
孩子的信任亲近像储蓄罐,父母的每一次陪伴都是在存储,而每一次敷衍都在透支。我学会了一个秘诀:每天抽出10分钟专属时间,关掉手机,陪孩子搭积木、聊幼儿园趣事。哪怕只是睡前故事时搂着他,孩子眼里的光都变得不一样了。
“妈妈,我想告诉你……”
儿子在幼儿园被嘲笑画画丑,回家后憋着眼泪说:“妈妈,我是不是很笨?”若在以前,我可能会说“这点小事别计较”,但这次我蹲下来抱住他:“妈妈特别想听你说说,发生了什么?”他哇地哭出来,我才知道,他在学校被别人嘲笑,偷偷撕掉画了一半的涂鸦。
当孩子表达情绪时,大脑前额叶正在学习自我调节。如果我们总说“这有什么好哭的”,就像亲手给他们的心门上了一把锁。现在,我会用三句话打开孩子的心:
a. “妈妈在听呢”(接纳情绪)
b. “如果是妈妈遇到这事,也会难过”(共情)
c. “我们一起想想怎么办好吗?”(引导解决)
“妈妈,我能试试吗?”
记得儿子3岁时想自己倒牛奶,我生怕他打翻,一把抢过瓶子阻止了他。直到看到同事家的孩子,因为总被说“危险!别碰”,7岁了还不会自己兑温水喝。
孩子通过试错建构认知。现在我常把“别动”换成:“需要妈妈示范吗?”比如他想切水果,我就给他塑料刀;想爬高,我就在旁边护着。上周他独立拼好了100块拼图,骄傲地说:“妈妈,我就说我行吧!”
当孩子说陪陪我,他需要的是被重视;当孩子倾诉委屈,他期待的是理解;当孩子伸手尝试,他渴望的是信任。亲爱的妈妈们,别等孩子的心冷了才后悔。那些看似任性的请求,其实是他们捧着真心在说:“爸爸妈妈,请你们看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