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6岁的儿子辅导数学作业时,他反复写错同一个简单的加法题,刚开始我耐着性子给他讲了一遍又一遍,但他仍然做错,我的耐心逐渐耗尽。想到工作上的压力、堆积的家务,还有老公出差后独自带娃的疲惫,我突然失控地冲他吼了起来:“你怎么这么笨!说了多少遍都不会!”儿子吓得缩在椅子上,眼泪啪嗒啪嗒往下掉。
我一言不发黑着脸,他一边抽泣,一边伸出小手揪住我的衣角:“妈妈,抱抱……”
这个场景让我彻夜未眠。凌晨三点,看着熟睡中还在抽泣的儿子,我突然意识到,每次吼完孩子,他总是最先求和解的那个。为什么孩子被吼后,却从来不记仇?
孩子的求生欲本能
孩子把父母当作生存的避风港,就像小动物会本能讨好饲养员,当幼小的生命感知到父母情绪失控时,会立即启动修复模式。那些被吼后主动贴过来的拥抱,是他们担心被抛弃而做出的主动求和。
爱父母是孩子的出厂设置
当我在育儿群里分享经历时,90%的妈妈都经历过类似场景:“女儿被我骂哭后,会把最爱的饼干塞给我”“儿子挨打后说的第一句话是‘妈妈你还爱我吗’”6岁前的孩子对父母有着绝对信任。哪怕前一秒被伤害,后一秒仍会本能地寻求父母的体温,因为父母就是他的全世界。
经常被父母吼叫,孩子的安全感会越来越少,会出现分离焦虑啃指甲等安全感不足的信号。而且长期遭受父母吼叫的孩子,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会越来越差,与父母的亲子关系也会越来越差。
既然对孩子大吼大叫有这么多的坏处,那我们该怎么做才能改善这种现状呢?父母不妨尝试以下办法:
首先,当我们想对孩子发火吼叫时,先按下暂停键,立刻离开现场去接杯水,在心里默念3-2-1深呼吸,给自己几分钟时间冷静一下。等情绪稳定后,我们再去找孩子沟通,蹲到与孩子视线齐平的位置,指着他胸口问:“这里在下暴雨吗?”,并且主动张开手臂等待(比100句道歉更管用)。最后,我们要平心静气的引导孩子想出犯错后的补救方案。
有次儿子打翻牛奶,我压下火气问:“你觉得该怎么办?”他想了想说:“用我的零花钱买新牛奶,现在先拿抹布擦干净。”这个解决方案比任何怒吼都有效。
当妈妈后我才懂得,孩子对我们的爱,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坚韧纯粹。那个被吼后还求抱抱的小人儿,不是不记仇,而是在用全部生命说:“妈妈,我永远给你第二次机会。”
现在每当我快要失控时,就会想起那晚儿子挂着泪珠却依然张开的手臂。亲爱的宝妈们,或许我们做不到永远温柔,但至少可以做到,在吼声出口前,多想想那个义无反顾爱着我们的小人儿。因为童年会过去,但那些吼声的回音,可能伴随他们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