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七旬老人携80万“拆迁款”跨省买黄金,竟是诈骗团伙的洗钱工具人!

24小时观点 2025-02-16 22:33:09

近日在苏州的一家金店里,一位来自安徽的年纪大概七十岁的老人背着一个背包。背包里装着80万元现金,他说要用“拆迁款”来购买黄金进行投资。

这本来是一场看上去很普通的交易。不过却因为店员的一个行为而完全发生了转变——老人不但没有把钱花出去。反而被警方带走去进行调查,从而揭开了背后让人感到害怕的诈骗黑幕。

一场反常的“投资”

当天下午4点半的时候,老人提前给金店打了电话询问关于大额购买黄金的事情。店员虽然很热情地接待了他,但是一直都留了一份心思。

在付款的过程当中,老人经常用手机向陌生人汇报购买的细节。在聊天记录里多次出现“咨询投资”“实时反馈”这样的字眼。

而且他对黄金的克重、价格完全没有兴趣,只是一味地按照指令做事。店员想到了近期警方在反诈宣传中提到的“黄金洗钱”的套路于是果断报了警。

民警到达现场之后,老人坚决地声称80万是安徽老家房屋拆迁所获得的钱款,购买黄金仅仅是为了进行理财以保持价值。

不过漏洞接着就显现出来了:其一她的户籍在安徽,不过却在多个地方辗转并且跨省购买黄金;其二手机上的聊天记录表明她长久以来一直与某一个“理财公司”有联系那一方以很高的回报作为诱惑,引导她开户并进行转账。

警方顺着线索进行追查,发现老人账户里的资金,并不是拆迁所获得的款项。而是来源于其他诈骗案件的受害人们。

原来诈骗团伙通过伪造投资平台,先以小额返利骗取老人信任。再操控其账户接收赃款,并以购金方式洗钱。

这位老人因为涉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就被实施了刑事拘留的举措。

黄金骗局为何专盯老人?三大套路直戳痛点

这并算不得孤例。上海以往曾有老人差一点儿就用270万养老钱买下4000克黄金,在武汉一位74岁的奶奶被假警察骗走了73万元金条……诈骗分子极为精准地瞄准了老年人的三大薄弱之处:

1投资焦虑:利用老人对黄金“保值神话”的盲目信任,伪造价格走势图,营造“稳赚不赔”假象;

2信息差:借助非法途径获得拆迁户、退休老人的信息,接下来精心为他们量身定制话语套路,例如假冒公检法要求“用黄金来证明自身清白”;

3情感操控:针对独居老人,嘘寒问暖扮演“贴心客服”,甚至伪造投资群制造集体狂欢,让老人难以拒绝。

黑色产业链浮出水面:老人竟成“帮凶”

警方透露,这类骗局已经构建起了完整的链条:上游的黑客窃取信息并锁定目标,中游的话务组通过洗脑来进行操控,下游的“取金人”则在异地进行销赃。

黄金由于其匿名性比较强,并且容易被熔炼后变成现金,所以就成为了洗钱的首要工具。

更加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很多老人直至被逮捕了。仍然坚定地认为自己是在“投资”却完全不知道自己早就已经沦为了犯罪环节中的“工具人”,轻的话会损失全部的本钱,严重的话则会面临法律的制裁。

防老不如防骗?

看完这出闹剧,真想仰天长叹:骗子们专挑软柿子捏,良心不会痛吗?一边是老人省吃俭用攒下的血汗钱,一边是骗子精心编织的话术网。这场不对等的博弈中,子女的关怀缺位、社会的预警滞后,都成了骗局滋生的温床。

父母拼命想给子女多留点钱,却反成骗子的猎物。我们赚钱的速度,赶不上他们老去的速度。

守住钱袋子,就是守住尊严

与其事后追责,不如筑牢三重防线:

家庭防线:子女多关注老人异常消费“代沟”成诈骗突破口

社会防线、金店需加强大额交易审核,店员此次的警觉堪称教科书级操作

法律防线:严打非法黄金交易,切断洗钱渠道,让骗子无处遁形

黄金本身无罪,有罪的是人心。转发此文,提醒身边老人:世上没有稳赚不赔的投资,但有永远等您回家的家人。

(本文基于通报及公开报道,细节已核实愿天下无诈,老有所安)

0 阅读:3

24小时观点

简介:沉醉于古典文化的韵味,聆听那些流传千古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