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都耳熟能详,不少人都会对蜀汉的灭亡感到深深的遗憾与说不清的悲伤之情,有人认为,诸葛亮和姜维发动多次北伐,严重透支蜀汉的国力,为蜀汉的灭亡埋下非常大的隐患。不知道从何时起网上有个论断,如果当时诸葛亮能认清形势放弃北伐,采用主动防御魏国的战略,凭借诸葛亮的军政才能向西北或西南扩张领土,从而大大加强蜀汉的国力,这样的话三国谁先灭亡就不好说了。这种假设到底能不能行呢或者可行性怎么样?
蜀汉在三国里是实力最小的那一个,总人口100万左右,比起魏国的400多万人口简直不值一提。蜀汉的常驻兵力也少得可怜,顶多也就十几万而已,比起魏国就是一只小虾米。先天的发育不良,无论蜀汉是否北伐,情况都不大乐观,怎么都有亡国的危险。
先来解答一个误区,蜀汉的北伐事业,实际上一直都在实行向西北发展的战略。诸葛亮2出祁山和姜维的数次北伐主战场都挺偏西北的,并不是横穿秦岭栈道直接北伐的。他们为什么要向西北发展呢?西北就是河西走廊与陇右地区,那里有上乘的凉州马和战斗力非凡的凉州兵,如果能夺取凉州站稳经营,那对北伐事业就是一个质的飞跃。诸葛亮的第1次北伐就是基于这种思想展开的,兵出祁山安定、天水、南安三郡望风而降,形势一片大好。如果当时再给一点点时间站稳陇右,北伐事业也就算成功一半了,只可惜马谡没能守住街亭,这1次北伐遗憾收场。
凉州出身的姜维是诸葛亮的接班人,很自负的认为,以他的才能拿下凉州团结少数民族部队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实际上姜维的北伐思路跟诸葛亮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姜维毕其半生发动九次大的北伐行动,大多数的情况都是想先占凉州,只可惜生不逢时,遇到魏国的郭淮、陈泰、邓艾等一批杰出的人才,北伐总是一败再败,无法取得胜利,这条向西北发展的路子彻底断掉。
下次别提蜀汉怎么不向西北发展的傻问题了,不是蜀汉不发展,是打不过魏国,占不到一点儿便宜,那就只剩下向西南发展的道路了。
蜀汉的西南叫南中地区,再往南就是中南半岛,往西的话就是天竺(印度),但是我想说,打通这些地方,又有什么意义呢?首先当时那些地方都是蛮荒之地,打下来能干什么呢?难道都种热带水果吗,然而这对蜀汉国力的提升一丁点儿帮助也没有,并不能产生什么经济效益!
蜀汉最大兵力才十几万而已,还得守汉中、阆中、江州、永安等地,压根拿不多少兵力再来攻打西南地区的,兵力显得捉襟见肘。就算能拿出来非常大的兵力,让传统农业文明区的人贸然攻打热带地区,势必会发生水土不服,实在是得不偿失了。再退一步,就算能打下来,控制这些地方难道不需要兵力吗?蜀汉照样还是拿不出来这么多兵力。醒醒吧!就举一个例子,当时诸葛亮打下南中后,考虑到兵力有限都不敢驻守南中,只能放权给孟获让南中自治。所以,蜀汉不可能动用大量兵力,去攻打一个不能产生经济效益的西南地区的,那样的话蜀汉就更危险了。
蜀汉北伐向西北发展,打不过魏国,向西南发展又没有什么意义,不主动出击只能坐以待毙,怎么弄都挺拧巴的。不论诸葛亮还是姜维,他们本没有什么错,错就错在生不逢时。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北方已经几十年,逆转乾坤的事,实在难以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