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6年,楚军兵分两路,一路项羽北上在巨鹿之战灭秦军主力,另一路刘邦西走武关一举灭掉秦国。英勇无比的项羽一战成名,令各路诸侯们刮目相看,成为他们的领军人物。项羽率领各路诸侯急忙西进,当走到函谷关时,才发现刘邦早就占据了关中平原,并封锁了函谷关。项羽非常恼火攻破函谷关,打算第二天开战消灭刘邦,但是第二天项羽为什么又改变主意了呢,为什么在鸿门宴上不杀死刘邦?
鸿门宴前一天,项羽想灭掉刘邦的原因项羽认为灭秦事业他的功劳是最大的,谁也无权处置关中平原的各项事宜,刘邦率先进入关中平原,项羽担心自己啥也得不到,说白了这就是一个利益分配的问题,谁也不能吃独食,所以当项羽看见函谷关被封锁,立刻雷霆大怒,他怕失去分配利益的主导权而已。
项伯充当中间调解人的角色,让项羽改变主意项伯听说项羽第二天要消灭刘邦,自己的大恩人张良岂不是跟着死无葬身之地了嘛,你也可以理解成项伯脚踏两只船,他就是要给张良通风报信,其实项伯无意间成了一个中间调解人的角色。项伯向刘邦传达项羽的想主导分配利益的诉求,并发现刘邦并没动咸阳的一切财产,就连秦王子婴还完好无损的活着。其实有了这些就够了,刘邦很谦虚地向项伯传达,一切都由项羽定夺。幸好之前刘邦听张良、樊哙的建议,没染指秦后宫和大肆搞破坏,不然项伯真救不了刘邦。
项伯表示,让刘邦明天一早去鸿门向项羽说清楚即可。项羽回去后,把事情原原本本地回复了项羽,项羽一听气马上就消了,原来刘邦这小子还等着我呢?那我为什么还要杀他。你看看,项伯就是名副其实的中间调解人,所以第二天的鸿门宴项羽压根就没有杀死刘邦的想法,换个角度想,项羽如果想杀死刘邦,还用请他吃饭吗,直接当场就咔嚓了,想杀刘邦的只是范增一人而已。项羽从想杀刘邦到改变主意请刘邦吃饭,项伯发挥了巨大作用。
鸿门宴上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的原因1、项羽遵守“先入关中者王之”的约定,讲义讲理
当时楚怀王有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如果项羽杀死先入关中的刘邦,首先在道义上说不过去,作为有着战国遗风贵族精神,同时还是大英雄的项羽,不屑于做这些下三滥的事情,所以项羽是个讲义讲理的人,就连项伯也是如此,就是因为讲义字,于是才给救命恩人张良报信。打江山讲义讲情,有时的确不是一件好事,这就是大概就是所谓的妇人之仁吧,应该更毒辣一些就好了。
第二天,刘邦听从谋士张良的安排,在项羽面前表现得非常谦虚,不争功装孙子,所以项羽请刘邦吃饭喝酒,化解他们之间的误会。也就是说项羽在放下杀心的情况下,请自己的兄弟喝酒而已,更不是有人说的,鸿门宴是十几个聪明人陪一个傻子喝酒的活动,与其说项羽傻,不如说项羽不适合玩政治。谁要说项羽傻,我第一个不答应。
2、项伯的庇佑,讲义讲私情
鸿门宴之所以变成鸿门宴,只是范增老先生在幕后的操作的,他喊来项庄舞剑想趁机结果了刘邦,被项伯搅了局。项伯为什么搅局?这是因为他讲义,如果刘邦被刺杀,同行跟来的张良也会有生命危险,他无法保全自己的恩人。项伯在政治与个人私情之间选择了后者,他对张良讲义,在项羽那边却失去了忠,看来义大于忠,所以战国时经常发生跳槽到别国从政事情,却没人争议你忠与不忠,项氏一家受战国的影响很大很大,直接影响了历史的发展。
网上还一种说法,那是因为项羽的实力不够,没办法与刘邦撕破脸皮,我不认同这种观点,以当时来说,项羽灭掉刘邦还是很轻松的,别扯什么项羽全是诸侯联军,公然打刘邦会惹众怒的说法,完全是无稽之谈。鸿门宴之所以没杀刘邦,一句话来总结,项羽深受战国遗风之影响,做出的一件符合自身价值观的选择而已。咱们应该实事求是,尊重项王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