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开局,曹丕一个小失误,与统一失之交臂

盏茶聊历史 2020-02-23 23:39:03

曹操文武双全,戎马半生,为曹丕篡汉铺平了道路。220年曹操去世,几个月后,曹丕就顺理成章的改朝换代了,这才真正的开启三国时代。三个国家都怀有统一的梦想,为之奋斗。但曹丕出现了一点小失误,与统一大业失之交臂,这是怎么回事呢?

曹魏占据整个北方实力最强,统一的愿望愈来愈强。

孙吴也不能小觑,就在前一年(119年)夺取了荆州,实力于是大增。

蜀汉就没那么幸运了,不仅失去了荆州这个战略要地,还折损曾威震华夏的关羽,地盘只限益州一地。

蜀汉可以说岌岌可危,丢了荆州像丟了魂一样,这么多年,荆州战略的努力全部付诸东流。刘备再也坐不住了,准备对孙吴发动一场大战,不仅仅为了给关羽报仇,更重要的是夺回荆州。

俗话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此时最高兴的莫过于曹丕了,等他两家两败俱伤之际,再发动致命一击,统一大有希望。曹丕如果聪明的话,只需隔岸观火谁也不搭理,相机行动就可以了。

孙权听说刘备举全国之力要来攻打孙吴,心里很慌,他倒不是怕刘备入侵,他害怕身后的曹魏趁机发难。一旦刘备和曹丕二打一,孙吴亡国的风险很大。于是孙权孤注一掷,想到向曹魏称臣认怂,为表诚心,还放于禁回曹魏。

曹丕居然很高兴地接受了孙权称臣的举动,表示绝不趁机发难。侍中刘晔的意思,不接受孙吴投降称臣,咱不能放弃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咱也趁机攻打孙吴吧!二打一把握还是很大滴!

刘晔的计策可以说很厉害,还特别容易实施,但曹丕怎么也听不进去,白白放弃这个机会。他有一套说辞,有人投降称臣,我却要攻打他,这会使天下投降我的人产生怀疑。

曹丕明明知道孙权称臣是权宜之计,却还想着以理服人,哪有伸手打笑脸人的道理。曹丕身上有一种文人的气质,趁人之危有辱儒家传统观念,这种做法在尔虞我诈的三国时代是很幼稚的,这一点比曹操的老谋深算差远了。跟政治老油条孙权不是一个重量级别的选手。

曹丕虽然幼稚一些,但不耽误他聪明啊!当他听说刘备在夷陵山区连营数百里,就断言刘备必败。果不其然,一星期后,吴军火烧蜀军大营,刘备惨败。曹丕光看戏,他这个渔翁忘记得利了,孙吴打不成,可以趁蜀汉惨败落井下石啊,可惜曹丕兵没有动作。他可以从长安直奔汉中,一举攻入成都,也是有可能的。

其实啊,蜀汉就是靠秦岭天险支撑,要不然曹丕不可能放弃这个机会,但不去试试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当曹丕要孙权送人质的时候,孙权马上翻脸,想得美,送人质那是不可能的 ,这辈子都不要想。孙权把能屈能伸演绎的炉火纯青,有危险时,可以马上跪下抱曹魏大腿,危险解除时,翻脸不认账,这就是尔虞我诈的三国。

曹丕被忽悠的感觉很难受,他还想起曹操的那句话,生子当如孙仲谋,老爸居然夸别人,曹丕更加愤怒了。于是拉开曹魏孙吴战争的序幕。

曹丕该出手不出手,夷陵大战的3个月后才攻打孙吴,这未免晚了点。错过了夷陵大战时的最佳出兵时机,与统一擦肩而过。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