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懂茶,却爱喝茶。
最初是为了附庸风雅,我开始喝茶,后来渐渐就形成了习惯。
刚接触茶时,我对茶的了解,仅限于绿茶,信阳的毛尖、西湖的龙井、洞庭的碧螺春。闲来无事事,泡上一杯绿茶,看蜷曲的茶叶在沸水下渐渐舒展,现出柔嫩的叶来;透过玻璃杯,细细欣赏青绿的汤色在如玉般温润、澄澈;轻轻啜上一口,慢慢回味绿茶带给舌尖的清新、鲜爽、回甘、幽香,仿佛天地凝结的仙露被自己含在了口中。
茯茶:时间的风味
很长一段时间,我只爱喝绿茶,直到从别人那里又得知了“茯茶”。
这个“别人”也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散文作家李娟。
李娟在她的《羊道》三部曲里,几处提及边疆的牧民日常的饮茶是茯茶。在她的描述里,茯茶是一个黑乎乎的茶砖,每次饮用时,都需要用小刀撬下来一些茶叶,放在热水里冲泡。
查了资料才知道,不止阿勒泰,在新疆,在内蒙,几乎所有牧民家庭由于饮食结构的缘故,都有喝茯茶的习惯。
茯茶属于后发酵茶,也称全发酵茶,和酒一样,也需要经过多年的陈放,尤其以十年至二十八年陈放的茯茶为最佳。
因为需要多年陈放,所以不同于绿茶、红茶、白茶等茶类兄弟,茯茶一直都是茶砖的形式出现在大家面前:茶叶经过杀青、揉捻、发酵后,被压制成密实的砖块,然后再经过干燥,存放至温度适宜的仓库里进行多年陈化。
陈化期间,在温度的作用下,茶砖里有一种“金花”在悄悄生长。这个金花,其实是一种真菌,学名叫冠突散囊菌,是对人有益的酵素类菌,能把茶叶中的蛋白质、淀粉转化为单糖,催化多酚类化合物氧化,将其转化为对人体有益的物质,不仅可以提升茶叶的口感,更重要的是能达到解油腻、消解脂肪、调节血脂血糖
的目的,对以肉食、奶类为主食的游牧民族来说,可谓“天降神茶”。
一杯茯茶,品味时间的智慧
泡茶时,拿出一块茯砖茶,粗糙黑褐的外表,仿佛西北的农民老汉,历经岁月的风吹雨打,脸上布满了沧桑,浑身散发着质朴而沉稳的气息。凑近前闻一闻,一股纯正悠远的香气扑鼻而来,令人心旷神怡。这种香气不同于绿茶的清香、花茶的甜香,而是一种含蓄而持久的陈香,令人回味不已。
拿起茶刀,轻轻切一小块茯茶放入杯中,加入沸水冲泡,不一会儿,在热气的攻陷下,茶叶打开了身心,尽情散发着茶香,让人仿佛置身于一片清新的茶园之中。
冲泡后的茯茶,汤色红亮油润,宛如琥珀般晶莹剔透;饮上一口,滋味醇厚温和,仿佛一个经历沧桑的老者,慢慢诉说着他的人生感悟。
在边疆草原,牧民们往往会在早上煮上一壶茯茶,与刚挤出来的牛奶混合,再加入咸盐、肉粒等,熬一锅热乎乎的奶茶,供一家人饮用。喝过奶茶的牧民,立刻精神抖擞,浑身舒坦,而后跃马扬鞭驰骋在草原上放牧……
茯茶,这一杯(碗)老百姓手中的口粮茶,从制茶,到饮茶,都感受时间带给人的智慧。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天气转凉,饮一杯茯茶,熨帖肠胃,让心灵在悠悠茶香中慢慢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