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
刘志红院士(2003年当选)
刘志红,1958年12月26日出生于甘肃临洮,肾脏病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少将。
1982年从新疆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后,进入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工作;1986年考取第二军医大学硕士研究生;1989年硕士毕业后进入南京军区总医院肾脏病研究所工作;1993年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学习深造;1995年作为访问学者前往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1997年回到南京军区总医院肾脏病研究所工作,担任副所长、副主任;2002年获得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同年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2年担任南京大学医学院院长;2015年当选为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委员会副主席;2018年担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 。
主要从事肾脏疾病发病机制及其早期诊断;基于组学的肾脏疾病标志物; 创新药物和诊疗设备的转化;大规模多中心RCT的循证医学;移植免疫及免疫抑制剂的机制;组合式体外生命支持系统建立等方面的研究 。
2021年11月3日,刘志红主持的项目“肾小球肾炎诊治策略和关键技术的创新与应用”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王浩院士(2005年当选)
王浩,男,1953年8月13日出生于北京,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水文学及水资源学家,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现任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名誉所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6年10月被水利部聘任为水利部参事咨询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流域水循环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方面的基础研究,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以及水资源经济学和复杂系统决策理论方法方面的应用研究。提出了“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理论,系统建立了水循环及伴生水生态、水化学和水沙过程综合模拟与多维调控技术体系。获全国创新争先奖、联合国全球人居环境奖,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科学出版社优秀作者 等多项荣誉称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2项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十三五”“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立项组组长 。
截至2020年6月出版专著38部,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其中,SCI检索 194篇EI检索191篇,CSCD 169篇,授权发明专利94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7项,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22项,省部级其他奖励10余项。
李兰娟院士(2005年当选)
李兰娟,女,汉族,中共党员,1947年9月13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夏履镇夏履桥村,感染病(传染病)学家、中国人工肝开拓者、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第一批成员,浙江树人大学树兰国际医学院理事长 。
1970年被大队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学习;1974年9月—1975年6月在浙江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系学习;1993年10月—1996年10月任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1996年10月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教授;1996年11月—2002年6月任卫生部传染病重点实验室副主任;1998年3月—2008年3月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党组书记;2002年6月—2007年6月任卫生部传染病重点实验室主任;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20年4月任温州医科大学病毒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 2021年3月,任海南真实世界数据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主要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擅长各类肝炎、感染性疾病、新发突发传染病诊治,尤其是肝衰竭、病毒性肝炎、肝病微生态研究。
许庆瑞院士(2007年当选)
许庆瑞,男,汉族,1930年1月29日出生于江苏常州,技术创新与管理学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1951年,许庆瑞获得交通大学 学士学位;1951年—1955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工业企业组织与计划专业学习,毕业后获得硕士学位;1961年—1963年,在中国科学院工作;1962年—1978年,担任浙江大学电机系工程经济教研室教研室副主任;1978年—1980年,担任浙江大学科学管理系系主任;1980年—1982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与斯坦福大学访问;1982年—1989年,担任浙江大学工业管理工程系系主任;1989年,担任浙江大学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科专长和主要研究领域是:管理工程科技管理、系统动力学和战略管理。
谭建荣院士(2007年当选)
谭建荣,1954年10月10日出生于浙江省湖州市,机械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
1982年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毕业;1987年获得华中工学院工学硕士学位,进入浙江大学机械系工作; 1992年获得浙江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同年晋升为副教授;1994年获得首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95年晋升为博士生导师;1996年担任浙江大学机械系主任;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0年受聘为中国矿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2018年7月受聘为四川大学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特聘院士 。
主要从事机械设计及理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方面的研究 。2021年11月3日,谭建荣主持的项目“高性能龙门加工中心整机设计与制造工艺关键技术及应用”获202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侯立安院士(2009年当选)
侯立安,1957年8月24日出生江苏省徐州市,环境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火箭军后勤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
1978年侯立安考入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大学本科毕业,次年10月进入第二炮兵某研究所,历任96657部队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技术专家等职;1991年在职攻读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硕士学位;1995年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工程设计研究院工作,先后担任副主任、六室主任、副总工程师;2001年获得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2006年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研究院环境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5年获得发明创业奖;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0年获得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2013年受聘浙江大学求是讲座教授 [2] ;2022年6月当选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副主任。
侯立安长期致力于环境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技术管理工作。
丁健院士(2009年当选)
丁健,男,汉族,1953年2月20日出生于上海市,江苏无锡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肿瘤药理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药学院院长,浙江大学癌症研究院院长 。
1969年至1975年,在江西省崇仁县插队落户;1975年至1978年,本科毕业于江西医学院;1978年至1986年,在江西医学院担任助教;1980年至1983年,硕士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1986年至1991年,博士毕业于日本九州大学;1992年至1994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工作;1996年至2004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担任副所长;2001年至2003年,在国家新药筛选中心担任主任;2005年至2013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担任所长;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4年至2019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担任主任;2015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9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工作;2021年,任浙江大学癌症研究院院长。
致力于抗肿瘤创新药物研发、药物作用机制探索和生物标志物研究。作为主要发明者研发的16个候选新药正处于临床I期至III期不同研究阶段。其中,2个抗肿瘤新药已提交新药上市申请,6个候选新药同步在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开展临床研究,完成10余个候选新药成果转移转化,合同额逾20亿元。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300余项,其中已授权国内外专利近120项。在Cell、Cancer Cell、Molecular Cell、Cell Res、Hepatology、Nat Commun等杂志上发表论文340余篇,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章、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等重大奖项十余项。
龚晓南院士(2011年当选)
龚晓南,1944年10月12日出生于浙江金华,土木工程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滨海和城市岩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1967年从清华大学毕业,获得学士学位;1968年进入国防科委8601工程处工作,担任基建办公室工程组组长;1978年考上浙江大学研究生,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84年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浙江大学土木工程学系讲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获得洪堡奖学金,前往德国Karlsruhe大学土力学与地下工程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88年回国后担任浙江大学土木工程学系副系主任;1990年创办《地基处理》刊物;1993年聘为岩土工程博士生导师;1994年担任浙江大学土木工程学系系主任;2002年聘为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 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4年被聘为华东交通大学岩土工程院士工作站领衔院士 。
长期从事土力学及基础工程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主要研究方向有:地基处理技术及复合地基理论、基坑工程、岩土工程施工环境效应及对策、软粘土力学、以及既有建筑物地基加固及纠倾 。创建了广义复合地基理论,促进形成复合地基工程应用体系 。
杨华勇院士(2013年当选)
杨华勇,1961年1月12日出生于重庆市,流体传动与控制领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主任,国家电液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1982年从华中工学院毕业后进入西南农学院农机工程系任教;1984年前往英国巴斯大学流体传动及控制专业学习,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8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进入英国国家核能联合公司从事博士后工作;1989年回国后在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1991年博士后出站后留在浙江大学机械工程系任教,先后担任副教授,教授;1997年担任浙江大学流体传动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至2001年);1999年入选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2000年担任国家电液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2004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8年入选浙江省特级专家;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7年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
长期从事电液控制基础理论、基础元件和系统、以及盾构和电梯装备关键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方面的系列研究。主要研究方向:电液元件和系统的创新研究、机电装备的电液智能与节能控制等。
陈纯院士(2015年当选)
陈纯,1955年12月11日出生于浙江省象山县,计算机应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信息学部主任,国家数码喷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 。
1982年从厦门大学数学控制理论专业毕业;1984年获得浙江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硕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1990年获得浙江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博士学位;1994年至1996年担任浙江大学计算机系副系主任;1997年至2002年担任浙江大学计算机系系主任;2002年至2009年担任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和软件学院院长;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长期从事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研究工作,致力于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应用于轻工和纺织业的改造和提升,在大型智能轻纺装备的原始创新上屡获突破。作为第一研制者先后主持研制完成 “计算机丝绸印染花样设计分色处理及制版自动化系统”等多个系统,总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得到了全面推广应用,为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