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中)
陶瑞宝院士(2003年当选)
陶瑞宝,1937年3月17日出生于上海,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0年从复旦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1964年从复旦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1987年至1990年担任复旦大学物理系主任;1991年至1996年担任上海市物理学会理事长;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至2009年担任复旦大学量子调控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从事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理论方面的研究。
王迅院士(1999年当选)
王迅,籍贯江苏无锡,1934年出生于上海,表面物理、半导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5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1960年复旦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复旦大学半导体物理教研室副主任,微电子教研室副主任,表面物理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复旦大学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等职。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半导体表面与界面的结构和电子态研究,硅基低维量子体系和光电子物理等研究。
王家骐院士(2005年当选)
王家骐,1940年2月出生于江苏苏州,光学仪器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分系统主任设计师。
1963年从哈尔滨工业大学锻造工艺与设备专业本科毕业;1966年获得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硕士学位,之后留所工作;1986年至1998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 ;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担任北京奥运圣火吉林省长春市的首棒火炬手;2011年担任长春中国光学科学技术馆首任馆长 。
长期从事大型光学精密仪器设计、空间对地图像信息获取技术研究及总体误差理论分析。
王正敏院士(2005年当选)
王正敏,男,1935年11月出生,浙江宁波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教授,卫生部听觉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1955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1955年9月至1960年9月任上海第一医学院眼耳鼻喉科医院住院医师、讲师;1978年5月至1985年6月任上海第一医学院眼耳鼻喉科医院科副主任、讲师;1982年获瑞士苏黎世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85年任上海市听觉医学科学研究所所长;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9年被聘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
主要从事耳科、颅底外科和听觉等方面的临床、研究和教学工作。
徐国良院士(2015年当选)
徐国良,1965年2月出生于浙江诸暨,分子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1985年从杭州大学生物系毕业;1989年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硕士毕业后,前往德国马普分子遗传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1993年博士毕业后,先后在德国马普分子遗传学研究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遗传发育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1年回国后担任中国科学院与德国马普学会国际合作青年科学家小组组长;2002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12年获得第五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主要从事动物发育(包括胚胎与成体干细胞分化)过程中DNA甲基化及组蛋白修饰在基因表达调控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理的研究。
许宁生院士(2009年当选)
许宁生,1957年7月出生于广东普宁,籍贯广东澄海,真空微纳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山大学校长、复旦大学校长。
198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物理系。1986年获得英国阿斯顿大学博士学位,后受聘于该校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历任研究员、高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6年起任中山大学教授。1998年任中山大学凝聚态物理研究所所长。1999年任中山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院长。2001年任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主任。2004年任中山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09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0年12月任中山大学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2014年10月至2021年11月任复旦大学校长。
主要致力于“场致电子发射及其应用”的研究。
杨雄里院士(1991年当选)
杨雄里,男,汉族,1941年10月生于上海,浙江镇海人,九三学社社员,神经生物学家、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脑科学计划的筹建者和推动者。复旦大学教授、脑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神经生物学研究所名誉所长,长春理工大学双聘院士、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名誉院长,郑州大学神经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
1963年7月毕业于上海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化学系;1982年被日本静冈大学、国立生理学研究所联合授予学术博士学位;1988年至1999年任中科院生理所所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0年加入九三学社;2001年创建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研究所并任首任所长;九三学社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2006年出任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首任院长。
杨雄里长期从事神经科学研究,专注于视网膜神经机制的研究。
杨玉良院士(2003年当选)
杨玉良,1952年11月14日生于浙江海盐,高分子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院长。
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并留校任教;1984年获得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博士学位;1993年任复旦大学教授;1999年任复旦大学副校长;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9年1月—2014年10月任复旦大学校长;2014年11月任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院长。
杨玉良主要从事高分子凝聚态物理的研究。
张东辉院士(2017年当选)
张东辉,1967年1月出生于浙江省舟山市,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1989年从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并前往美国纽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4年获得纽约大学博士学位后到芝加哥大学做博士后研究;1997年应聘到新加坡国立大学计算科学系任教;2000年升为副教授,同年获得新加坡杰出青年科学家奖;2003年获得新加坡国家科学奖;2004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06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8年当选政协辽宁省第十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主要从事化学反应动力学理论研究,致力于发展有效的理论与计算新方法研究发生在气相、团簇、固体表面、以及生物分子中的原子分子运动、反应、能量转移等。
张人禾院士(2015年当选)
张人禾,1962年7月出生于甘肃省兰州市,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大气科学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副校长。
1982年从兰州大学地理系毕业后进入南京农学院植保系工作;1984年考上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91年博士毕业后留究所工作,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4年在日本东京大学气候系统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1996年出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短期气候与季风研究中心副主任;1998年在美国马里兰大学气象系作高级访问学者;1999年出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所长;2001年出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200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5年担任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主任;2012年担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科技委副主任、研究员;2015年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6年担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大气科学研究院院长;2018年出任复旦大学校长助理、副校长。
主要从事气候动力学研究,研究方向包括热带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亚洲季风、青藏高原气象学等。
张学敏院士(2011年当选)
张学敏,1963年11月出生于湖北武汉,肿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军事医学科学院药物毒物研究所所长,第九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
1986年从第三军医大学毕业;1995年获得军事医学科学院博士学位;1997年担任军事医学科学院仪器测试分析中心主任;1997年至1998年在美国韦恩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学敏主要从事炎症与肿瘤发生的研究。
赵东元院士(2007年当选)
赵东元,1963年6月出生于辽宁沈阳,河北卢龙人,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主任 。现任复旦大学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1984年赵东元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1987年、1990年先后获该校硕士、博士学位;1990年博士毕业后进入沈阳化工学院精细化工系任教,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1993年开始先后在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化学物理系、美国休斯顿大学化学系、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材料系和化学系材料研究室,从事博士后研究;1998年12月回国后进入复旦大学化学系任教,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同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5年作为学术带头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基金 ;2006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7年获得第一届中国分子筛成就奖 ;2021年11月,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
赵东元主要从事介孔材料合成、结构和机理的物理化学及其催化研究,发明SBA-15等介孔材料,采用三嵌段共聚物表面活性剂,通过调节嵌段共聚物的疏水和亲水的比例,合成17种三维孔穴结构的、大孔径的、立方相的介孔分子筛。
赵国屏院士(2005年当选)
赵国屏,男,1948年8月15日出生于上海,分子微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医学大数据中心首席科学家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首席科学家 。
1982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获学士学位;1990年12月获美国普渡大学生物化学系博士学位;1990年12月-1992年11月,在美国普渡大学生物系、生物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任访问讲师;1992年11月-1994年12月,任上海普洛麦格生物产品有限公司副研究员、生产经理 ;1994年12月-1997年1月,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副所长;1997年1月-1999年7月,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员、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主任;2002年2月起,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7月起,任香港中文大学微生物学系、李嘉诚健康科学研究所和威尔斯亲王医院教授;2011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4年,被普渡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
主要从事微生物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进化、代谢调节、合成生物学的研究。
他们发猛财了[点赞][点赞][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