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的努力全被中国军队摧毁,拿什么说赢了?”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一位北越上校在回忆录中说的一句话,言辞恳切,毫不留情地戳破了越南一直以来的谎言。
故事发生在1979年。这年初,一场轰轰烈烈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在我国南部悄然展开,整个冲突持续了一个月的时间。但就是这短短一个月,却让越南在经济上倒退了至少十年。
不过,越南方面对这一点,却始终讳莫如深,他们甚至不肯承认自己失败的事实,坚称是自己当年赢了那场战争,是最后的“赢家”。
事情还要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说起。
新中国建立伊始,中国和越南的关系还不像后来这样剑拔弩张。那时,越南国内的情况不容乐观,先后遭受了法国殖民者和美国的侵略。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虽然我们也才刚刚建国不久,自身也还处在发展时期,但还是多次对越南施以援手。
就像当年的那场抗美援越,我们就同苏联一道,帮助越南摆脱美国大兵压境对其造成的困境,最终实现南北统一。在这场斗争中,我们出人出力,可以说是倾尽了全力。
但事情发展到最后,谁都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越南方面言之凿凿,不仅对他国的援助闭口不谈,还扬言此次胜利完全是越南军民齐心竭力的结果。
尤其是黎笋上台后,越南方面更是一反常态,不仅对中国的态度不复从前,甚至还对外将我们宣扬为“敌人”,开始频频向中国发难,在那之后,像今天发生在南海的挑衅也开始屡屡发生。
俗话说,坐井观天,一叶障目。黎笋上台后的越南政府便是如此。在得到美国的武器援助后,便盲目高估自己的力量,甘心沦为美国在亚太地区,尤其是我国周边的一个靶子,随叫随到,随叫随动。
就这样,一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越南已经不满足于刚开始那些简单的小打小闹,仗着手里有点武器,便狂妄地单方面升级了冲突,从最初的入侵中国边境领土,逐渐发展演变为直接杀害我国广西和云南边境的军民。
而这一点,直接触动了我们的底线。
虽然自古以来,中国都主张睦邻友好的国与国相处之道,对于越南的过界行为一再主张对话协商。但凡事都有一个度,对于我们的好言相劝,越南方面不仅没有丝毫收手,甚至把我们的克制当成了软弱,行动也愈发变本加厉。
一直到1979年,中越之间的形势一度发展到历史上最严峻的时候,据不完全统计,至1978年末,单是越南在我国边境制造的流血事件,就有数百起之多。
忍无可忍,无需再忍。
这一年,在中央的号令下,我们进行了著名的的对越反击战。而我们进行此次反击的主要目的,便是在万般无奈之下,借此举对越南起到一个惩戒作用。此战之后,越南的工业基地也在这场斗争中,遭受了严重打击。
一直以来,越南经济并不发达,国内经济体量也并不算大。之所以有后来的发展,除了依靠大量来自中国的华工和周边国家的廉价劳工优势之外,另外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来自中国政府的援助,才稍微发展起一部分规模农业和基础工业。
但是,越南政府却本末倒置,不想着扎扎实实发展本国经济,不想方设法提高民众生活水平,反而一味试图通过武力扩张,以扩大军费支出的方法到处生事。可想而知,这种非正义的行为难免遭到反噬。
最终,在这场冲突中,越南国内好不容易发展起来的工业基地,统统遭到毁灭性打击,一夜之间变为废墟。一眼望去,许多医院、工厂被炸,越南一些城市公路、供水、电力系统也无一幸免地遭到破坏。
而遭到破坏的这些设施,其中相当大一部分都是当年我们在对越南援建的过程中完成的。但谁曾想,这些设施却在助力越南经济发展的同时,会在日后成为其用来骚扰中国的重要媒介。
中山狼的故事古已有之,彼时的越南便是如此,不仅不感念中国一直以来对其的帮助,反而恩将仇报,甚至连本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全然不放在眼里。
就在战争在摧毁越南工业的同时,也对越南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影响。因为双方交战的缘故,不少民宅在战火中遭到破坏,许多人流离失所,连基本的温饱也难以保证。
据资料显示,为了弥补战争带来的经济亏空,越南在战争期间大肆侵占中国南沙岛礁,试图从中获利。但是,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即使拥有资源,也不意味着能够顺利开发,这其中需要投入的物力、财力和前沿技术,缺一不可。
显然,越南没有同时具备这些条件,自然也没能实现获利,到头来还是做了一桩“赔本买卖”。而经此一战,越南要想重新恢复过来,必须休养生息,用数年的时间重新来过。
3月5日,鉴于对越南的惩戒目的已经达到,中国政府通过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了撤军声明。
但谁都没有料到,就在中国发布撤军声明的3小时后,越南方面就紧随其后,发布了所谓的“全国总动员”。
我们知道,自古以来交战双方都应当是有来有往。而越南方面却在明知对方已经离场的消息之后,自说自话地表演了一场“单口相声”,营造出一种赢得胜利的假象,属实令人一言难尽。
这次事件发生之后,原以为越南应该有所收敛。但却没有料到,越南非但没有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反而更加执迷不悟,继续投入大量资金持续扩军备战,在边境地区与我们展开备战,并频频发起骚乱。
“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当今世界,和平发展才是出路,玩火必自焚。毫无疑问,越南这种做法是建立在极大压缩民生成本的基础之上,既不利人也不利己。若想实现真正的发展,只有早日悬崖勒马,及时止损,才是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