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澳大利亚生活了2年,说句可能很多人不爱听的大实话,他们不是懒,是懒得卷!

他们不内卷吗?怎么养得起国家的?这能长久吗?
后来我才明白,这不是不努力,而是他们真的不焦虑。
这是一种制度性“躺平”,国家层面鼓励你少工作、多生活。
你以为他们“懒”?
他们会回你一句:“我只是不想浪费时间在没意义的事上。”
先讲点常识:澳洲首都不是悉尼!
我第一次说要来澳大利亚,十个朋友里有九个问我:“去悉尼?”

No no no,不是悉尼,也不是墨尔本,而是——堪培拉。
对,你可能听都没听说过它。
但它确实是澳大利亚的首都,一个被大多数游客自动忽略的存在。
这座城市没啥高楼,也没啥繁华,但人家凭的是政治地位,不靠热搜流量。
这大概就是澳洲这个国家的缩影:
没那么在意存在感,但该有的权利、地位,一点也不少。
国土面积第六,人却只有2500万
澳大利亚有多大?
769.2万平方公里,世界排名第六,比整个西欧还大。
但常住人口呢?才2500万出头——
还没有我们一个中等省的人口多。
而且这2500万里,真正“密集生活”的人,几乎都集中在东南沿海的悉尼、墨尔本、布里斯班,和西南的珀斯。

你往中间走,全是无人区、红土地、盐湖、荒原。
这里的“荒”,不是“没开发”,而是天生就不适合人类居住。
中部是大片沙漠,气候干燥、高温、降雨少;
加上没有大型河流,农业发展不起来,城市也难以繁衍。
所以你如果飞越澳洲大陆,机舱外的风景就是——
左边是空,右边是旷,中间什么都没有。
他们不是“靠山吃山”,是“靠矿吃矿”
你说这么大一块地,这么少的人,怎么维持国家运转?靠什么赚钱?
答案很简单:
靠矿。
煤、铁、铀、天然气、金、银、铜、锂、稀土……
你能想到的矿,它都有,而且量大质优。
全世界很多国家都要靠澳洲进口原材料,尤其是我国。
所以澳洲有个外号叫——“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这不是夸张,而是真实写照:
资源出口占GDP的约三分之一;铁矿石、煤炭是外贸第一大项;采矿业从业者工资高得离谱,动辄年薪百万(人民币);你以为他们科技发达?其实很多人靠挖土致富。
你以为他们搞制造业?其实他们把资源挖出来就卖了,剩下的事交给别人。

说句不好听的:
他们负责挖,我们负责炼,他们赚的钱比我们多。
初到澳洲,像进了高清版《动物森友会》
我第一次走在墨尔本街头,就被“城市长这样?”给整破防了。
路边绿地永远整齐;鸟不怕人,袋鼠不怕车;超市门口没有喇叭,没有叫卖,安静得像图书馆;路人见你迷路,主动停下问你:“需要帮忙吗?”(而不是“手机掏出来”)连我住的民宿房东都是自来熟型,第一天给我写手写地图、第二天请我喝咖啡、第三天借我备用钥匙。

这不叫热情,这是“人情味写进制度里”的国家级友好。
而最让我崩溃的是生活节奏。
超市下午五点关门,周日不开;咖啡店下午两点打烊;银行下午四点就下班;连餐馆都懒得做宵夜,八点就打扫了。
刚来那几天,我每天都饿到发疯,早上九点买不到早饭,晚上八点吃不到热菜。
你问澳洲人为啥这样?
他们会微笑着告诉你:
“一天24小时,应该8小时工作,8小时娱乐,8小时睡觉。”
你说急不急?我说很急,但他们真的不着急。
工资不低,但“懒人躺平式制度”才是重点
很多人以为澳洲人都“穷得开心”。其实,他们的收入挺可观的:
最低时薪约合100-125人民币;普通蓝领月薪折合人民币3–4万;技工、搬砖、司机、建筑工人收入常常秒杀国内白领。很多开豪车的,不是老板,是干体力活的。
什么水管工、电工、屋顶修理工,个个月入过万,甚至年薪几十万。

而且他们国家还极其“护工人”:
法定年假10–20天起;工作满10年,政府奖励你“长期服务假”,可以休假三个月;最近还在全国推行“四天工作制”,试点已开始,目标是提升“幸福感”而不是“产出率”。也难怪你看不到“007”式的打工文化。
他们不卷,也不觉得卷有意义。
你问他为什么不上进?他可能反问你:
“活着不是为了多活几天,而是活得像样一点。”

在澳洲:干活最多的,反而是华人
别看本地人生活节奏慢,真到施工、送货、搬砖这类重体力劳动上,基本都是移民在干。
尤其是华人、印度人、越南人,开Uber、送外卖、装修房子、包工程,干得比谁都狠。
华人建筑工人甚至已经形成产业链:
有人专做地基,有人专铺地板,有人专装厨卫;分工细、效率高、按时完工、收费合理;甚至不少澳洲本地开发商,也更信任华人施工队。但你要说这是一种歧视,其实不尽然。

他们不卷,是因为卷也不会更富;我们要卷,是因为不卷就没机会。
“多生孩子多拿钱”,但生育率却创历史新低
在澳洲,生孩子是一种“被奖励”的行为。
生孩子前就能请带薪产假;每个孩子都有“牛奶金”补贴,一直领到18岁;教育阶段基本免费,低收入家庭还有住房补贴;医疗全覆盖,孕检、分娩全免费,药费还能报销。政府甚至会定期发补贴鼓励生育,光育儿津贴就能领几千澳元。
但结果呢?
澳大利亚的生育率,还是在一路往下跌。
不是没人能生,而是没人想生。
育儿成本不只是钱,还有精力和自由。
哪怕给你补贴,你愿意一辈子围着娃转、睡不安稳、工作也难找?
答案是:越来越多人说,不愿意。
这不是澳洲独有的现象,而是整个发达国家共同的困境——
福利能养得起孩子,但也“宠坏了”成年人。

在澳洲,你可能会被西蓝花逼到吃袋鼠
先说点真实数字:
西蓝花:11.99澳元/公斤香菜:79.9澳元/公斤(对,香菜,真不是藏红花)小番茄:6.5澳元/250g鸡蛋:5–8澳元/盒袋鼠肉:6–8澳元/公斤当我看到袋鼠肉居然比鸡蛋还便宜时,情绪是复杂的。
“原来在这个国家,跳得高的真的不值钱。”

而最震惊我的是——香烟。
澳洲的香烟堪称全球最贵,一包普通品牌就要45澳元起步,折合人民币将近150元一盒,重度烟民一月烟钱能顶别人半月房租。
政府是真心不想让你抽,包装图案是那种“劝你戒烟”类型:肺癌、黑牙、烂喉咙,全是高清写实图。
你一边抽一边看,就像边吃饭边看病理图谱。
澳洲的价格结构,非常直给:
不健康的贵,绿色有机的贵,便宜的只有自然资源。
也难怪本地人普遍健康意识强,主动“吃草”、喝代糖、拒绝加工食品。

“中餐”不太中,但很贵
在澳洲吃中餐,是我内心无法直视的一段历史。
很多所谓的“中餐馆”,菜单上写的不是宫保鸡丁、回锅肉,而是:
“酸甜炸鸡块(Sweet & Sour Chicken)”“咕噜牛肉配炒饭”“炒米粉配芒果酱”???这是在模仿泰国?还是把川菜和粤菜绑一起送去澳洲再来个魔改?

关键是:味道平平,价格感人。
随便点个炒饭+饮料,20澳元起步,人均吃一顿下来40–60澳元,比吃牛排还贵。
你想找点家乡味?那得靠华人开的隐藏版馆子,或者自己动手去中国超市买料包、囤火锅底料、偷偷带点老干妈。
在澳洲,中餐不是情怀,是奢侈。
交通:不卷,但贵
澳洲的公共交通系统,说实话,不算特别便捷,但也能凑合用。
公交、地铁、轻轨、火车,大多数城市一卡通(如悉尼Opal卡、墨尔本Myki卡);收费按里程/时间段计算,不是统一票价;遇上高峰段+跨区,坐一趟能花你10多澳元。
打车更是纯贵族操作,起步价就让你怀疑人生。
普通出租车:起步约5–6澳元/kmUber:看时间段,一晚坐市区回家能花50澳元加油也不便宜,油价波动大,最近基本2.2澳元/升,相当于人民币11块一升,比国内贵不少。
所以你会发现,澳洲的“出行哲学”很简单:
要么你有钱,要么你早起,要么你就走着。

住房:交钱像交房贷
澳洲的租房系统有一套自己的语言体系。
别人在谈“月租”,它在谈“周租”。
你一看“哇才476,好便宜!”
但你一算——476澳元/周,约合人民币2300元/周,等于月租9200元。
澳洲全国平均租金约为476澳元/周,其中:
堪培拉最贵,均价580+/周悉尼紧随其后,热门区一房一厅高达800/周不配家具、不包水电,还要交押金、租房税、管理费。
买房呢?更是豪华梦:
全国平均公寓价格60.9万悉尼均价高达1–2万/㎡,比上海还敢卖好消息是房子大、地段分散,坏消息是离市区远、通勤成本高。
所以你会看到很多人住得很偏、开车1小时上班也觉得“刚好”。

澳洲福利:真的“养得起懒人”
很多人说澳洲是“懒人天堂”,不是夸张,是有数据支撑的。
退休老人:每年领取政府养老金约4万澳),外加自己的退休金;失业者:两周可以领500–700澳元的救济金;住房困难者:可以申请政府公租房,租金低至象征性价格,甚至几乎免费;教育、医疗全免费——
看病只需排队,没费用;上学从小学到高中不花钱;孕妇有带薪产假,孩子有育儿津贴,家庭有房补交通补;**你问澳洲怎么可能“养这么多人”?
它会告诉你:靠卖矿、靠卖地、靠卖高税,能养就行。
也因此,很多人真的主动“失业”,不上班,靠补助过日子。
你说他们没追求?他们说:
“我不是懒,我只是不想当社畜。”

效率?不存在,慢才是日常
澳洲的效率水平,大概处在“生活区+景区合并”的状态。
路修三个月没修完,问工程队进度,对方说:“等材料”;客服打电话没人接,发邮件一周后回一句“我在休假”;快递三天变三周,最后给你放门口连通知都没有;办签证、办户口、查公积金,全靠“预约+等待+邮件再确认”。你急?澳洲不急。
你着火了?他们先泡杯茶。
有时候你甚至会怀疑自己是不是穿越到了某个欧洲乡下村庄。
但人家自得其乐,政府也不管。
这就是澳洲式生活哲学:
效率低?那是你着急。我们不急,生活才叫生活。

你想不到的“特色日常”
澳洲作为自然资源的“图鉴之国”,不仅风景壮丽,连动物都自带主角光环。
最著名的就是——红蟹迁徙。
每年11–12月,圣诞岛会有数千万只红蟹从森林涌向海边产卵,马路封闭、桥梁搭起,全民围观。
司机们会乖乖停车让蟹先走,政府还出资修“蟹桥”,你说荒唐吗?
他们说:“他们也是居民。”
而更让人“惊掉下巴”的,是——袋鼠吃不完了,开始做成肉卖。
澳洲袋鼠数量超5000万只,远远超过全国人口,被认为是“泛滥级别的野生动物”。
于是袋鼠肉被开发成低脂高蛋白新资源:
味道介于牛肉和鸡肉之间;超市有售,6澳元/公斤,比羊肉还便宜;有人爱吃,有人不敢吃,但总归能吃。你说这是不是奇葩?澳洲说:“实用为上,走量就行。”
尾声:
澳洲不是一个适合“奋斗型人才”的地方。
在这里你卷不到位、快不起来、拼不出奇迹、干不出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