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林彪的正面形象彻底崩溃。如今,距离林彪去世已经过去54年,时代变迁,人们对林彪的评价也出现新的演变。
林彪出生于湖北黄冈的一个普通家庭,哥早期屡立战功,抗战胜利的号角吹响后,他担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及东北野战军司令员,与罗荣桓等杰出将领并肩作战,在辽沈战役等关键战役中大放异彩。
林彪为解放东北全境立下不朽功勋,随着地位的提升,内心却悄然发生变化,权力欲望如同野草般疯长。他逐渐偏离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密谋通过不正当手段攫取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走上与党和人民为敌的道路。
特殊十年期间,林彪结成反革命集团,肆意诬陷、迫害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企图颠覆国家政权。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当林彪丧心病狂地策划反革命武装政变,企图对毛主席实施暗害时,他的阴谋瞬间破灭。
1971年9月13日,林彪在逃亡的途中,其座机在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温都尔汗地区不幸坠毁,一代枭雄终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的编纂工作面临一项挑战,如何在开国十大元帅条目中妥善处理林彪这一敏感人物。
鉴于林彪已被中共中央开除党籍,被最高人民法院认定为反革命集团主犯,其地位与荣誉实质上已不复存在,是否收录及如何呈现成为难题。
尽管林彪的军衔未被正式剥夺,但在编撰过程中,严格遵循不使用其元帅服照片、精简条目内容的规定,以体现对其叛国行为的否定态度。
我党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承认林彪在特定历史时期,如重大战役中的贡献,这些成就无法被轻易抹杀。
在此背景下,陈云,这位与林彪有深厚工作交集的领导人,向编撰组提出宝贵建议:既要肯定林彪作为四野司令员时的正面作用,也要全面审视其复杂多面性,避免片面评价。
这一指示为《大百科全书》中林彪条目的撰写提供方向,也为相关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的创作树立标杆。
黄克诚在审阅林彪条目初稿时,强调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性,倡导学习司马迁的治史精神,即客观、全面地记录人物生平,避免使用党内斗争中的过激言辞,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20世纪80年代中期,八一电影制片厂筹备拍摄描绘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的鸿篇巨制《大决战》系列时,面对是否及如何呈现林彪这一复杂历史人物的问题,创作团队陷入两难境地。
有人主张完全回避,杨尚昆强调,尽管林彪最终走上叛国的歧途,但对其评价不应片面化,而应遵循全面、历史的原则。
在广泛征询党中央多位领导人的意见后,八一电影制片厂最终决定邀请马绍信来诠释林彪这一角色。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陈云、黄克诚、杨尚昆等开国元勋对林彪有过客观正面的评价,作为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的邓小平,也表达出对林彪问题的独到见解。
自1966年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后,林彪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扮演关键角色,主导对邓公的严厉批判,甚至将邓公与已遭不幸的刘少奇相提并论。与此同时,邓公却遭遇不幸,被派遣至农村进行劳动改造。
回溯往昔,两人在新中国成立前并无深厚交集,各自领域井水不犯河水。随着邓公在中央政府影响力的日益增强,他无意中触及林彪的权力边界,从而成为林彪政治斗争中的目标。
当邓公历经风雨、重返政坛,并担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之时,林彪却因逃亡而命丧途中。对于林彪昔日的不公待遇,邓公表现出非凡的气度。
邓公并未将恩怨记挂在心,反而在谈及林彪时,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评价其才能,坦言:“这个人有几分本事。”这种超越个人恩怨的见识与度量,无疑为后人树立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