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策
五代⼗国时期,后梁有个经学家名叫张策。此人字少逸,是敦煌人。父亲名叫张同,是唐朝的官员,官至容管经略使。
张策年轻时便聪明好学,尤其喜欢诗词歌赋。他家住在洛阳的敦化里。有一次,家里人在疏浚清挖甜水井时,得到一口古鼎。古鼎的耳上写有一行篆字:“魏黄初元年春二月,匠吉千”。
从字面看,这古鼎应该是三国时期魏国黄初元年二月制成的,工匠的名字叫做吉千,很有些年代了。另外,古鼎制作新奇巧妙,父亲张同拿到手后如获至宝,非常珍爱。
张策当时正好在父亲身旁,稍微看了一眼,便慢慢说道:“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死了,改年号为延康,当年十月,魏文帝曹丕接受汉献帝禅让,这才改年号为黄初。所以说黄初元年并无二月,这是一目了然的事。鼎上的铭文这样写,实在是太荒谬了,明显是个假东西啊!”
张同听了,大吃一惊,赶紧派人去书房里取来《魏志》,打开一看,果不其然,张策说得一点没错。所有的族人无不感到惊奇。张策当时才十三岁。
还没到二十岁,张策就落发为僧,出家做了和尚。他住在雍州的慈恩寺,很有高僧风范。唐僖宗广明末年,盗匪侵犯朝廷,张策还俗穿回原来的衣服,带着父母逃难,很多君子都称赞他的举动。等到父亲去世丁忧,张策以孝行名闻天下。
守孝期满,张策自己躲避在荒郊野外,没有一点出来做官的念头。就这样过了十多年,这才出来当了广文博士,再改任秘书郎。
王行瑜做邠州帅的时候,请他出任观察支使,同时兼任水曹员外郎,赐给他红色官服。等到王行瑜反叛,太原节度使李克用奉诏前来讨伐,王行瑜战败死去,邠州战乱被平定。张策与婢女用肩轿抬着自己的母亲,向南逃出邠州地界。当时边界山寨有积雪,他们的举动得到路人的同情。
梁太祖听说这件事后,对张策大加赞赏,奏请任命他为郑滑支使,不久他因为母亲去世而离职。服孝期满,他担任了国子博士,再升迁为膳部员外郎。
不到一年,华帅韩建任命张策为判官,等到韩建掌管许州时,又任命张策为掌记。
天复年间,张策带着唐代皇帝的书信和钱帛来探问,梁太祖见到他高兴地说:“张夫子你来了啊。”随即奏请张策为掌记,同时赐给他金紫鱼袋。
天祐初年,梁太祖又上表称赞他的才干,朝廷拜他为职方郎中,兼任国史馆修撰,不久召他为翰林学士,转任兵部郎中、知制诰,继续编修史书。没多久,改任中书舍人,职位跟以前一样。
梁太祖接受禅让称帝后,张策改任工部侍郎。当年冬天,又转任礼部侍郎。第二年,跟随梁太祖远征到泽州,任刑部侍郎、平章事,仍兼管户部,不久改任中书侍郎。他因为患了中风,上奏章恳请罢官改任刑部尚书退休,当天就坐轿子回到洛阳,住在福善里。
这之后,茂林修竹,琴酒书画,张策自得其乐。乾化二年秋天,张策去世。他写的《典议》三卷、制词歌诗二十卷、笺表三十卷,存放在他的家中。
(出自《旧五代史·张策传》)
范小仙(上)
范小仙,不知他是哪里人,跟我(作者)家乡城隍庙里的住持白道士很要好。
白道士面貌清秀,性情恬淡,年少时就倾慕道学,然而找不到师傅传授。于是他徒步来到江西的龙虎山谒见真人,住在玉真观,跟随法官叶某早晚修炼,道术日见精进。
三年后,白道士忽然想回自己的庙里去,叶法官说:“你离大功告成,只差一点点了!”白道士却一刻也不想逗留。叶法官无奈,只得同意。
走前,法官赠给白道士一头大肚子母驴,用草绳拴着,说:“两天就可以到你家乡,但半路上千万不能给它喝水,到了之后喂养,也可以代步。”
白道士拜别之后,果然两天就到了。他从庙的后门进去,把驴系在斗姥阁下。白道士进庙解下行囊,更换衣裳,参拜师长,同时拜见其他道士。
师兄弟们都问道:“您是啥时候离开真人府的呀?”白道士如实相告。大家惊讶地说:“你跋山涉水,怎么这么快呀!”白道士说自己骑着驴呢。
众人都跑去看那头驴,却发现根本没有什么母驴,只有青草捆着一只大蛤蟆,解开之后,蛤蟆跳进水里转眼不见了。
从这之后,白道士就能够施展召唤亡魂求风祈雨等各种法事,但是飞升吐纳这种妙术,他却是依旧茫然。有一天,范小仙从其他州郡过来,指名要拜访白道士。
宾主相互寒暄,欢快得如同相见恨晚。两人清谈聊天到深夜,妙语迭出。看天色已晚,白道士高兴地留范小仙过夜。白道士长年吃素,而范小仙则喜欢吃荤,而且嗜好饮酒。白道士不赞赏地笑话他,范小仙却吃喝自如。
范小仙闲暇时,也与当地的士大夫们一同游玩。大家都喜欢他的豪迈俊爽,不把他当作一位道士看待。范小仙擅长书法,又擅长看风水,然而他不轻易开口说这些,但是一说,必然非常灵验。
有一天,范小仙跟白道士在院子里喝酒。当时月色清朗,圆月高悬,满地树影婆娑,若隐若现。白道士心情大好,跟范小仙说:“这么美妙的夜晚,如果有灯戏可看,才不辜负这一轮明月。”
范小仙说:“有灯戏啊,而且离我们这里并不远,刚才才开场,要去看看吗?”白道士问灯戏在哪里,范小仙说:“去了就知道在哪里了。”说完,拿了院子里的长木凳,自己骑一半,让白道士骑上另外一半,嘱咐白道士,让他闭上眼睛,用两只手抱住自己的腰,说:“千万不要睁开眼睛,否则掉到地上就摔死了。”
白道士答应了。范小仙念咒说道:“起!”顿时凳子立即腾空,耳旁风声飕飕,只听到波涛澎湃,又听到人声喧哗,以及锣鼓齐鸣的声音。不一会儿,范小仙说:“到了。”凳子已经落到地上。
白道士睁开眼睛张望,只见两人来到了一个极大的戏园,男男女女多如蚂蚁,人人全都抬头仰视。戏台上正演着一出新戏,满地灯火,如同是一场不夜天。
范小仙与白道士一同站在凳子上看戏,看了很久。忽然一个光发小个子的孩童,一个垂着发髻的美女,一个白发的老翁,一个跛脚的乞丐,手牵着手,唱着歌,笑嘻嘻地踏着月光而来。
几人见到范小仙,盯着他笑眯眯地,像是有话要说。范小仙急忙取出袖子里的钱袋递给白道士,说:“你要是饥渴,这里面有钱,你可以随意拿来用,我跟过去的朋友随便走走,马上就回来。”
白道士说好。范小仙跳下凳子,随即走进四人之中,说说笑笑跟他们一道走去,一转眼就不见了。
白道士痴呆呆地等着,一直等到村里四面鸡叫,台上撤了锣鼓,看戏的人全都散去,范小仙还是久久没有回来。
白道士露天坐着,等着范小仙。到天亮,又到了中午,范小仙还是没有回来。白道士扛起凳子,找个当地的行人打听。行人说:“这里是毗陵城,跟你说的来的地方有五百多里路呢。”
白道士非常困窘,痛骂范道士,骂他太坏了,不守信用,让自己奔波受苦。他打算讨点吃的,突然想起钱袋,伸手一摸,发现里面有两三两碎银子,换吃的,足够路上用了。
来的时候,因为正在纳凉,所以白道士只穿着短布衫。于是他徒步用肩扛着凳子过了江,从竹西一直走到了故乡。
回到了庙里,他就问庙里的佣人。佣人说:“范先生连续几天都在庙内,并没有走出庙门一步。”白道士于是跑去看,发现范小仙呼呼大睡,还没有起床,白道士把他喊醒,埋怨他丢下自己不管。范小仙只是微微笑着,问:“木凳你丢了没有?”白道士说:“自己家里的东西,我能不带回来吗?”
范小仙笑了,说:“我就知道,你一定不舍得丢了自家的东西。”当时白道士管的,是庙里的东房。东房楼阁很多,房子有三四进。西房一直很贫穷,没有能力建房,里外都是平房。范小仙以为西北方太低矮,如果没有楼房,祠庙必然破败,对于地方上也非常不好。
范小仙看庙西的王家宅子,还有五间堂楼,五间串楼,因为年久将要倒塌了。王家人准备拆毁,已经有了决定。
(未完待续)
(出自《夜雨秋灯录》)
我是笑古奇今,喜欢这篇文章的话别忘了关注和点赞哦,会有更多精彩内容源源不断推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