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一个身材微胖的中年台湾人来到了辽宁盘锦的张作霖家族墓园,双膝跪地,对着牌位磕了三个响头,用一口纯正东北话说道:
“爷爷!不孝孙儿张闾实回来看您了!”
此人正是“大帅”张作霖六子张学浚的儿子,“少帅”张学良的侄子,张闾实。
张闾实照片
“多少张家人没等到回大陆的这一天,我们盼啊盼啊,别人是无法感同身受的,因为他们没有活在历史当中。”
隐姓埋名,谨小慎微的名人后代他是小学三年级时看课外读物才知道爷爷是张作霖的。
那时候家里挂着一幅照片,上面是一个穿北洋政府时期军装的老人带着两个小孩,母亲教他:“左边的孩子是五伯父,右边的是你爸爸。”
“坐在中间的是谁呢?”
“是你爷爷呀。”
张作霖及二子
“爷爷为什么没和我们一起来台湾呢?”
母亲抚过他的头顶,并没有解释。
张闾实1962年出生在澳门,后流离香港,因父亲被传是特工,家人担忧危险,1967年随家人来到台湾。
在台湾上小学,课外读物中包含历史课,上面写着张作霖被日军炸死在皇姑屯,一侧的人像竟然和照片中的爷爷长得一模一样。原来母亲只是不知道如何对年幼的孩子解释死亡的意义。
张家的小孩在台湾过得并不愉快,因为台湾政府认为张学良是叛将,课本上说就是因为张学良叛变,国民党才会丢了中国。
张学良
“怎么可能呢?他一个人的力量抵得过那些贪污犯吗?把所有责任都推在他一个人身上,无非是欺负他无处伸冤罢了。”
张闾实一点点长大,等到初中正式上历史课,讲到西安事变这一节,历史老师叫他去外面罚站,等他坐回来问要好的同学讲了什么内容,对方摆摆手:“不要听啦,老师讲得很激动,听了会难过。”
张闾实开始理解父母这些年来的谨小慎微,隐姓埋名。
他的父亲张学浚到台湾之后不想牵扯政治,一开始到“大路工程公司”做了几年职员,后来因为家里孩子多,只靠工资养育不起,他又跟五哥张学森合干跨国贸易,倒卖摩托车零件,开餐厅。
他从来不在外面谈及自己是张学良的弟弟,有一次张学浚求职时被一个老板得知了身世,对方嘲讽道:“了不得,张学良的弟弟还用出来做事情啊?靠他不就好了。”
家里没有余钱,几个子女都是半工半读过来的,张闾实读大专,读大学的钱都是自己赚的。
“我大姐张闾雯没有结婚,一心都扑在帮助兄弟姐妹上,尤其我父亲中风之后,她非常辛苦地拉扯我们几个小孩,她是我们这一辈最有代表性的人,后来开了一家聚东贸易公司,寓意家人在东北相聚。”
“我们张家人天南海北,大伯家的子女多在国外,我们几个后来为了旅游生意移居泰国,八叔张学铨的孩子在国内,几乎是没办法相见的。”
张闾英
“别的还好,就是台湾强制服兵役,我在空军被整得好惨。”这个中年人无奈地说:“报到第三天就叫到辅导长的办公室里去,让我谨言慎行,永远都不让我开飞机,说怕我叛逃,每周四的政治教育,我都要给全军作思想报告,有时候还会无缘无故挨顿打。”
“更可气的是,连结婚恋爱都受到影响,很久之前我认识一个很好的女孩子,即将谈婚论嫁的当口,他妈妈一听我是张学良的侄子,立刻叫她分手,她比较顺从母亲,我说那我不能听你妈妈骂我们家一辈子,后来这位女士参加了民进党,那更没办法了。”
“东北王”的幽禁生活图5 张学良和赵一荻合照
“其实他能见我们几回呢?他又不是自由身。”
60年代初期,张学良的生活完全在情报局的控制之下,平时家属也见不到他,等到张闾实大一点儿,每年过年时张学良能和亲属们见个面。
“情报局会派一辆特别的车,开很久,到一个木门门口,然后每个人都被盘查,确认是家属才放行。”
“木门里面是个很大的花园,只住着一个腿脚不便的老人和一位戴眼镜,像中学校长那样打扮得整整齐齐的女士。”
那就是软禁生活中的张学良和赵一荻了。
在幽禁中缝纫的赵一荻
在张闾实的记忆中,被剪去羽翼的张学良仍然很爱说笑,对小孩子很慈祥,但对长大成人的孩子们就比较严肃。赵一荻经常做西餐给孩子们吃,饭桌上还常有外面买不到的冰淇淋。
“大伯家里养了很多鹦鹉,可能是因为寂寞吧,两个亲生孩子都被远远送走了。”
时间来到70年代,针对张学良的看管稍微放松,平时张学良也能和亲属们打打电话了,一年能见上三四次,等到蒋经国掌权,他被允许在台湾岛内行走,只是出门会有一大帮警卫跟着。90年代李登辉上台,张学良得以摆脱桎梏,移居到夏威夷。
“大伯父偶尔让我们带一些东北菜去,比如炖肘子,土豆炖茄子之类的,我母亲手艺最好,他就会打电话来说;弟妹啊,再炖点茄子吧。”
那时候的张闾实太小,不理解为什么大伯父不能来自己家吃饭。
“大伯父对外界特别好奇,吃穿玩用,给他讲一讲,他就会全神贯注地听你说。”
一开始张学良家中是有一台电视机的,但有一次播了台湾电视台针对“西安事变”的评论,他气得关掉电视,叫人抬走,再也不许看了。
曾几何时,张学良是民国时期最时髦的年轻人,吃穿用行哪一样不是赶在潮流前头,而被幽禁几十年后,垂垂老矣的他只能从晚辈的只字片语中窥得外界的沧海桑田。
有媒体曾经问过张学良是否后悔发动“兵谏”。
如果再来一次,他还是会这么做的。
张学良的1936张学良,字汉卿,北洋军阀张作霖长子。
1936年,距离他离开自己的家乡已经5年了,随着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东北已经成了东北军回不去的故乡。
经过两广事变(粤桂系将领抗议蒋介石消极抗日),张学良愈发看清,蒋介石的抗日是消极的抗日,是不可能成功的抗日。
“绥远抗战,中央只派了两个师,阎锡山要求20万大军援绥,中央答复无法抽调,然而到西北打内战的军队却足足有几十万。”
“绥远那时候连半架飞机都没有,问中央就说是天气太冷了,现在呢?剿共的时候怎么就不管天气冷不冷了?”
“这是抗日吗?这是真心抗日吗?如果这就算抗日,东北军还有盼头回家吗?沦陷区的父老乡亲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呢?”
张学良绝不是那种为了自己的所作所为鲁莽到全然不计后果的人,同样,他在整个西安事变中也不曾对自己的行为有过悔悟自责,与蒋介石后来在日记中披露的“汉卿看了我的日记后痛哭流涕,才知道我是这么伟大的人。“全然不同。
张学良自始至终都知道,扣留蒋介石的行为会招致什么样的结果。
因此,他从一开始就做了最坏的打算,这既包括积极准备为自己而战,也包括准备不得已时对蒋介石实施“最后手段“,直至“自杀”或“入山为匪”。
尽管在“九·一八”事变中,他负有相当大的责任,但这一次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共二次合作,一举改变了中国近代历史进程。
张家人的漫漫归乡路事实证明,张学良发动的西安事变是成功的,但他的身陷囹圄和他不擅长搞政治,把蒋宋二人想得太好是分不开的。
周恩来和毛泽东都曾经去信令张学良小心蒋介石,杨虎城更是警告张学良不要放虎归山。
但他偏要本着“言必信,行必果”的信念,送蒋介石回南京,踏上“束身归罪”的道路。他在南京军委最高军事法庭判决前,仍然给毛泽东写信:
“弟在此尽力奋斗,虽有困难,尚可顺利,几天即回。”
“双十二事件是我们国家存亡绝续的分野!”
“抗日复土的光荣责任,已经加在我们的肩头了!”
可惜从此往后五十年,他成了笼中之鸟。
张闾实听到大陆对张学良的评价比较积极,尤其东北人的评价很高,他笑了笑:“我们从小都被要求不谈政治,大人们也都不会说,聚在一起只是打麻将。”
当时台湾电视上演民国内容的电视剧,总是把张作霖演成一个大坏人,红胡子,打砸抢无恶不作,到处娶媳妇。
张闾实就去问他奶奶这是真的吗?
他的奶奶也就是张作霖的五姨太,沈阳张氏帅府小青楼的女主人,寿懿。
寿懿是张作霖给她取的名字,原本叫王雅君,是黑龙江将军寿山和外室王氏的女儿。
张作霖一生娶了六位妻子。原配赵春桂早逝,二房卢氏美貌,1974年死于天津,三房戴夫人出家做了尼姑,四房许夫人在美国住了许多年,解放后只身回国,后来死于北京。
跟着张家来到天津的只有五夫人寿懿和六夫人马月清。
寿懿非常想念东北,常常会给孙儿讲冰天雪地里的马拉爬犁,冬天好吃的小橘子和冻梨,春天的桃花和一点也不热的夏天,以及那些战火纷飞中的往事。
她是上过学堂的新式女子,在大帅府执掌中馈,非常受张作霖的宠爱。因为素来信佛,不爱见杀生,要是张作霖要枪毙什么人,就有人去求五夫人救命。
有一次两个人正在吃晚饭,寿懿听说张作霖今天又枪毙了两个人,明明那两人罪不致死,张作霖埋头吃饭没听见,气得她一下子把饭桌上的鱼砸在地上,骂张作霖乱杀人。
苦出身的张作霖一点也不生气,一边在地上捡鱼吃一边跟她道歉。
1928年6月4日,日本关东军在皇姑屯设计谋杀奉系军阀张作霖,5点30分,张作霖乘坐的专列经过三洞桥时被日军预埋炸药炸成重伤,当日死去,寿懿为稳定人心,秘不发丧,私拟遗嘱,召张学良回家主持政事。
年仅35岁的寿懿就这样开始了守寡的生活,她去台湾时只有随身的一些财物,长期住在连战一品大厦的斜对面,平时有一些东北,天津来的老朋友来看她,除此之外,和一个普通的老夫人没什么区别,1976年,她因心肌梗塞逝世于台北。
要说寿懿有什么愿望,就是后人能够回家看一看自己的家乡吧。
2007年,张闾实来到辽宁省盘锦市大洼村拜祭张家墓园,张氏墓园已经是当地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有张氏家族的9座坟墓,当地人称之为“九盔“,其中比较大的两座,是张作霖的父亲张有财和二哥张作孚。
1912年初,时任中华民国27师师长的张作霖携妻子安葬了张作孚,并重修墓园。当时张学良才12岁。
而今一百年过去了,张学良已经作古。
真凶河本大作已经伏法,但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艰难努力与墓碑上的名字一道儿镌刻在中国人的历史上。
张闾实说道:“就是要让日本知道,中国人民不可欺!”
中国人民不可欺,中国人不会放弃!
蒋介石是中国历史上的罪人,罪大恶极。
大帅府应该还给他。
蒋介石罪大恶极,外蒙古、琉球群岛的旁落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张作霖小妾生的孩子
不是叛变,西北的时候就剿灭了
小六子不是张学良吗
军阀用现在的眼光看很落后,跟腐朽的清政府比,还是先进的。
杨虎城
确实不可欺,但是多造些学校文化入侵是可以的
你能警告谁
吸毒 还是杜老板救的吧
一帮垃圾,祸国殃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