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您演戏,父母家人、亲戚朋友、领导同事、情侣闺蜜,专业保密。”“生活演员,也可以电话演戏,线上线下都可,应付催婚。”“双方父母见面商量订婚结婚的事情,可自己是离异家庭怎么办?可以找我们。”……《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在社交平台上有许多自称“家庭演员团队”“生活演员经纪人”的账号,发帖引流招揽生意。他们宣称可以满足雇主在特定场景的需求,以角色扮演方式充当某人的父母、伴侣、朋友、领导等。这些“出租自己”的人也被称为“生活演员”“家庭演员”。
(4月10日《法治日报》)
有需求,自然就会有市场。能赚钱的行业总是会有人蜂拥而至、前赴后继,哪怕是不怎么光鲜的,不怎么道德的,甚至还可能是违法的。可是,生活不该是一场演出,亲情也不该是一场演戏,而解决问题也指望不上演技,再好的“老戏骨”,再好的“演技派”也解决不了现实存在的真问题。
又何况,法治日报记者调查发现:还容易滋生灰色地带,带来法律问题、社会隐患?从既往媒体报道的案例来看,涉及的问题不少。比如,某地一位扮演女友的女孩,跟着男方“回家过年”,结果被性侵犯了,可谓是“偷鸡不成蚀把米”,而这样的侵犯并不少见;比如,某地的一位男子,聘请“家庭演员”出演女友,结果将自己的各种隐私泄露出去,被不法人员拿着逼着其给自己打款,损失了好几万元,最终承受不起才去报警解决。据公开报道,“家庭演员”还可能成为不法行为的帮凶。此前,一女子恋爱期间花钱雇请“假爸爸”,之后虚构“父亲”经商账户被冻结需找关系解冻等事由,以此骗取男友父母、姐姐及其朋友等人共计200余万元。最终,该女子和“假爸爸”犯诈骗罪均获刑。
花钱聘请“家庭演员”,别让家庭问题催生“横店影视城”。从记者调查情况看,大多数购买“家庭演员”服务的客户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着各种压力,需要某个角色出面缓解压力,而现实生活中又因各种原因无法找到合适的人,于是只能找人扮演该角色。例如,学校老师要请家长,于是学生花钱找中年人扮演自己的父母;父母和亲友催婚催得厉害,于是年轻人找人扮演假女友、假男友应付差事……
要有效治理“家庭演员”乱象,首先需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即,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家庭问题。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对家庭教育的宣传和引导,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和价值观。同时,还应该建立健全家庭服务体系,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情感支持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家庭问题。其次,加强对社交平台的监管也是治理“家庭演员”乱象的重要一环。社交平台是“家庭演员”业务的主要宣传渠道,也是其滋生的土壤。因此,社交平台应该加强对相关账号的审核和管理,严禁发布违法违规信息。
解决“家庭问题”不能依靠“请人演戏”。清理“家庭演员”先要清理催生“影视基地”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