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有过一个实验:三山实验

心理自救研究 2024-11-19 20:35:53

在心理学中,有个实验像明珠般闪耀,引人入胜。1956年,让·皮亚杰(Jean Piaget)与他的同事芭芭拉·因赫贝尔特(Barbara Inhelder)共同设计了一项别具匠心的实验——三山实验。这项实验不仅揭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更让我们对孩子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实验背景

皮亚杰是认知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一生致力于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在他看来,儿童的认知发展并非一个线性的过程,而是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为了验证这些阶段的理论,皮亚杰设计了一系列精妙的实验,其中三山实验便是最具代表性的之一。

实验过程

三山实验的场景设置在一个小房间内,房间中央摆放着三座高低不一的山模型,周围则有几件小玩具。实验对象是一群4到7岁的孩子。皮亚杰邀请孩子们坐在房间的一侧,然后问他们:“你从这里看,这三座山是什么样的?”孩子们会很自然地描述他们眼前看到的山。

接下来,皮亚杰会请孩子们坐在房间的另一侧,再次问他们:“现在你从这里看,这三座山是什么样的?”孩子们依然会描述他们眼前看到的景象。然而,当皮亚杰问到:“如果小熊坐在你刚才的位置,它看到的山会是什么样子?”孩子们的回答却出人意料。

实验结果

大多数4到7岁的孩子无法理解小熊从另一个角度看到的山会与他们自己看到的不同。他们往往会说:“小熊看到的也是这样的山。”即使皮亚杰继续引导,孩子们仍然难以摆脱自己的视角,去设想小熊的视角。这一现象被称为“自我中心性”。

然而,当实验对象变为8岁及以上的孩子时,情况发生了变化。这些孩子能够准确地描述出小熊从另一个角度看山的情景,甚至还能画出不同视角的山的示意图。这表明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去中心化”能力,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或许你已经猜到了,为什么皮亚杰的三山实验能够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它不仅仅揭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更让我们反思:我们在多大程度上摆脱了自我中心性,真正理解了他人的视角?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境。比如,当你与朋友发生争执时,你是否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当你批评孩子的行为时,你是否意识到他们的认知局限?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要想真正做到,却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和反思。

深层次的意义

三山实验不仅仅是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更触及了人性的深层次。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角,而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视角是我们社交和沟通的基础。当我们开始尝试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我们不仅变得更加成熟,也更加智慧。

互动问题

你小时候是否曾经遇到过类似的难题,无法理解他人的视角?

你认为自己现在的思维方式是否依然存在一定的自我中心性?

你是否有过成功地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的经历?请分享一下。

在这篇文章的最后,不妨让我们再次思考皮亚杰的这句话:“我们不是在教孩子知识,而是在引导他们思考。”这或许正是三山实验最根本的意义所在——让我们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理解世界的不同面向。

参考文献

Piaget, J., & Inhelder, B. (1956). 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space.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Smith, H. V. (2002). Problems with cognitivism: Piaget’s interactionism. Alternative Theoretical Frameworks for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Foundations and Frontiers, 119-154.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