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对财富最大的担忧莫过于通货膨胀了,也就是贬值,但是对此我们总是有不同的理解,一方面感觉钱在贬值,但是公布的真正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CPI数据又一直是比较温和的,这就造成了我们的感知和数据的不一致。这里面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本文通过前央行行长周小川最近的一篇发文《拓展通货膨胀的概念与度量》来进行分析。
就拿短期来说,去年因为猪肉价格大幅上涨导致CPI价格也跟着一路上涨,到2020年1月份的时候,CPI达到了5.4%,这是眼看着就是通货膨胀的数值了,但是最新一个月的CPI数据又跌落至0.5%。这不免让人感觉上蹿下跳,而其中的原因只是因为猪肉供给跟上来了,猪肉价格稳中有跌,这才让CPI数值回归低位。
从长期来看,我们国家的CPI一直是比较平和的,下图是2008年至今的13年数据走势,大部分时间都维持在2%左右,只有在2008年初曾经高达8%,在2011年初也曾经超过了6%,当时经济过热,导致通货膨胀较为严重。不过从更长的时间维度来看,我们的通货膨胀水平是不高的。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感觉钱不值钱,贬值很厉害 ,但是我们知道,其实我们的很多消费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波动是不大的,比如出行、菜市场、电子产品、服装类等等,总体来说是涨幅比较弱的,尤其是电子产品的价格更是稳中有降,那么我们感觉钱贬值的原因是什么?是我们的感觉出现问题了吗?
2、是因为CPI没有将资产价格纳入进来其实不是我们的感觉出现了问题,而是我们的统计出现了问题,我们传统的CPI只是讲一般的商品和服务价格波动统计了,但是并没有将投资、资产价格纳入进来,比如说房价,过去10年房价涨幅是远远高于同期CPI涨幅的。
CPI每年涨2%,10年涨幅也不过22%,也就是说在CPI为2%的情况下,10年也不过贬值22%,但是过去10年 ,我们的房价,从全国范围平均来讲,涨幅起码是100%,个别城市房价涨幅甚至超过2倍甚至3倍,房子又是我们一个家庭一生当中最大的支出,但是这块最大的支出的价格波动却并没有纳入到CPI中。
最终的结果就是,一方面我们宏观的CPI数据一直不高,一旦因为猪肉价格上涨、或者“苹”什么、“蒜”你狠导致通货膨胀后,可以迅速采取措施将CPI降下来,但是因为我们的房价一直没有纳入进去,所以,房价一直涨,而CPI一直很温和,这也导致我们的政策在抑制房价上涨方面并没有那种强烈而迅速效果。
以前我们的经济水平很低,生活也比较贫困,首先要解决的是吃饭问题,然后是穿衣问题,现在这些问题我们都解决了,没有人吃不起饭,没有人穿不起衣,出行也很方便,车子价格也便宜,各种电子产品价格也很便宜,但是我们当下最大的问题是住房问题。
所以,才需要坚持“房住不炒”,坚决将房价抑制住,能够让更多的人住上更好的房子。
从政策上来说,将房子等资产价格纳入CPI是有必要的,因为如此才能让我们的相关政策更能有效地解决老百姓的生活问题。
周小川是前央行行长,在中国金融的地位行内人都知道,是非常高的,从2002年到2018年的17年时间担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职务,这段时间是中国GDP增速最快的阶段,而他执掌的央行可以说是功不可没,带来了一些列的金融改革,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11月27日,周小川发表专栏文章,对传统通胀度量所面临的不足和挑战提出思考,周小川提出,从长期看,当前通胀度量问题中一个突出的瑕疵是,对投资、资产的价格度量覆盖比较少,权重比较低。过去投资品价格和资产价格可另行考虑,现在再这样做恐怕已经不行了。
周小川指出了问题所在,更指出了问题的迫切性:
当前不少国家的货币政策面临着不能有效达到通胀目标的问题。需要明确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如何对目标进行测度。测度对于经济社会而言是相当复杂的,可能需要更广义的通胀概念;如何对通胀进行测度,值得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这不仅仅是中国面临的问题,是全球各国国家都共同面临的问题,这需要经济研究和创新,经济学主要的诞生年代是工业化时代,那个时候资产占普通人的财富比例并不高,但是现在世事变迁,发达国家早已完成工业化,产业资本也升级为金融资本,投资、资产占普通老百姓财富比例或者支出的比例也越来越高,所以,到了必须纳入到通货膨胀度量的时候了,这对制定相关经济政策是十分有必要的。
否则,我们的政策效果会大打折扣的,一方面CPI表现很平稳,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因为房价上涨导致支出越来越大,这不利于消费,也不利于其他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