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山科大公众号的一篇文章让茅台登上热搜,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近日,山东科技大学的官方公众号发布了一篇文章:《力克行业难题,他将茅台酒年产量提高30%—50%》,文章提到,施陈博教授和茅台合作,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改变了茅台几十年的生产工艺,使得茅台的年产量提高了30%-50%,次品率降低了99%以上。
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介绍施陈博教授在专业领域的成绩,但是却让茅台成了热锅上的蚂蚁,茅台方面表示:公司与山东科技大学就此项目无研发合作关系。笔者也观察到,目前山东科技大学官方公众号已经删除了这篇文章。
这个事情该怎么看?一方面是某些教授确实虚荣,夸大和某些知名企业的合作效果,有些甚至是编造事实说某知名企业在自己的帮助下提升了多少效率,比如前几年的陈春花教授,该教授号称华为“军师”,最后华为不得不辟谣,正式声明:华为和陈春花教授无任何关系,华为不了解她,她也不可能了解华为。
这次声明确实打了不少人的脸,表面上是虚荣,背后是无穷的利益,无论是从事管理、还是从事技术,都需要一个很好的案例,如果能够将某知名企业作为自己的案例,那么自己的专业能力将得到极大背书,也更容易为自己在其他方面谋取更高的利益,现实中这种情况并不少,也很少有人真的会去调研,除非是影响力太大,已经影响到当事公司的声誉,比如陈春花教授之于华为。
至于施陈博是哪种情况,我们已经无法得知了,但是茅台的否认是真实的,但是茅台否认的是和山东科技大学没有相关合作关系,并没有直接否认和施陈博教授的合作关系,这就有点耐人寻味了,到底真相如何更加扑朔迷离了。
笔者关注茅台这家企业也很久了,技术上的事情我不懂,对酒也不懂,但是有一点我是了解的,茅台的产量一直比较低,多少年了都没有怎么提升,产能利用率一直是在100%以上,茅台的业绩提升主要是依靠提价来实现的。
从品牌战略角度来看,茅台酒的定位是高端市场,面对的是有一定消费能力的客户,普通老百姓并不在此列,目前茅台酒的市场价格要三四千,相当于一个普通人几乎一个月的工资,虽然拿得出这个钱,但是就一瓶酒,绝大部分人还没有宽松到这种地步,所以从品牌管理的角度来看,茅台的产量也不能大幅提升。
如果茅台酒的产量提升一倍,结果会怎么样?业绩会提升一倍吗?情况可能恰恰相反,如果茅台酒不再稀缺了,而是供过于求、随处可买,那么茅台酒的价格恐怕就要崩了,奢侈品要的就是不能飞入寻常百姓家,如此才能区隔开来。
品牌角度来看,茅台酒就不能大家都喝得起,茅台的做法是做两个系列,还做了一些系列酒,这是定位中低端市场的,比如茅台王子酒、赖茅等等,这些系列酒的产量是比较高的。茅台是希望自己继续稳固高端市场,同时推出一些中低端品牌,去抢占中低端市场,同时也是培育未来客户的一种方式。
茅台否认和施陈博教授的合作,这有三个可能,其一确实是没有相关合作,那么合作 就是捏造的;第二种可能是双方有某种合作,但是没有文章中的那么夸张;第三种情况是施陈博教授的宣传是真实的,但是茅台基于品牌管理的原因,不能承认茅台酒能够大幅提升产量的事实。否则茅台酒的稀缺性就无法维持了,你觉得是哪一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