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年北京:清朝禁卫军与毅军的抉择,为什么被冯国璋收编?

溟烟雨间 2025-02-13 14:38:14

1912年初,满清皇室正式宣布退位,退出了历史舞台。促使这一结果的最关键因素,并不是革命党和北洋军的直接军事打击,而是北京城内的两支主力部队,禁卫军和毅军的动向。它们的选择,直接决定了中国的政权走向,也标志了满清的最终失败。

满清的防线:禁卫军与毅军的历史渊源

辛亥革命前,满清的军事体系中,北洋军是最强大的力量。但满清统治者对汉人军头始终心存警惕,不允许他们的武装力量接近北京城。自同治年间起,这一潜规则就已确立。当捻军逼近北京时,刘长佑的湘军被挡在河北周边;李鸿章的淮军在直隶活动,但无法进入北京;甚至庚子年间,八国联军进攻时,北京城内的主要防务也由神机营和火器营这样的满清嫡系部队承担。

在这样的背景下,满清对于汉人军队的信任仅限于毅军。毅军的建立可以追溯到1865年,由宋庆领导。这支部队因在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战役中表现出色而被满清权贵倚重,成为清廷最信任的汉人武装之一。庚子事变时,毅军为慈禧太后断后,立下救驾之功。到辛亥革命时期,毅军在北京周边部署了40个营,成为满清权贵眼中的中流砥柱。

另一支部队则是由旗人组成的禁卫军,作为清廷最后的防线,他们的忠诚被满清皇室寄予厚望。这支万人部队驻扎在北京,是清廷直辖的精锐武装。禁卫军虽然在编制和装备上看似强大,却存在内部矛盾和士气低迷的问题,为辛亥年的政局埋下了隐患。

北京城的禁忌:北洋军的疏离与边缘化

辛亥革命爆发后,满清统治者依旧沿袭“远离北京”的策略,将北洋军主力部署在外围。北洋第一镇驻扎保定,后来被调往察哈尔;第二镇则被派往湖北;第三镇远在东北;第四镇驻扎天津静海,基本不插手北京事务;第五镇驻扎山东潍坊;只有第六镇部分兵力留在北京南苑。这样的布局让北京城缺乏能够统领全局的力量,内部的禁卫军与毅军自顾不暇。

内部冲突:禁卫军与毅军的对立

辛亥革命期间,北京城内的两支主力部队非但没有合作,反而频频发生冲突。毅军因其领导人宋庆和姜桂题与袁世凯的渊源,逐渐倾向北洋军。而禁卫军则因待遇问题,士气低落,甚至在关键时刻选择向冯国璋妥协。

毅军作为满清最后的依靠,其领导层却与袁世凯关系密切。宋庆是袁世凯叔祖父袁甲三的老部下,姜桂题则是袁世凯的结拜兄弟,这使得毅军内部对满清权贵的信任大打折扣。辛亥年,北京的毅军兵力达34个营,原本应该是清廷的中坚力量,但其在实际行动中却多次与禁卫军发生摩擦。两军之间不仅矛盾重重,甚至爆发过真枪实弹的冲突。

而禁卫军内部则因待遇问题不断滋生不满。清廷对军队的财政支持不足,加之战局不利,使得禁卫军对皇室的忠诚逐渐瓦解。在冯国璋的承诺下,禁卫军最终选择倒向北洋军。这一转变,无疑是满清政权崩溃的最后一根稻草。

冯国璋的关键一招:收编禁卫军

1912年正月初四,冯国璋拍着胸脯向禁卫军承诺:“禁卫军额数薪饷不变。”这一承诺有效安抚了禁卫军的不满情绪,也使他们最终投靠北洋军。此后,禁卫军被编入北洋军体系,成为冯国璋的核心力量。这一收编不仅削弱了满清最后的防线,也进一步巩固了北洋军的地位。

禁卫军的转变直接导致满清失去了对北京城的控制。而毅军虽然名义上仍效忠满清,但在实际行动中却对清廷的命令敷衍了事。北京城内的两支主力部队完全站在了满清的对立面,使得清廷在政治博弈中再无翻盘的可能。

总结:两支军队的选择决定了满清的命运

辛亥年的北京城,是满清皇室最后的孤岛。禁卫军与毅军的双双倒戈,使得这座孤岛迅速沉没。这两支军队虽然名义上属于满清,但它们与北洋军的深厚渊源,使得它们在关键时刻选择了背弃满清。

禁卫军的妥协与毅军的观望,不仅标志着满清政权的终结,也彰显了军队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重要作用。正是它们的选择,决定了政权的最终归属。这一历史时刻,也为中国迈向共和制开启了全新的篇章。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