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文官集团不推朱见深当皇帝,而是推朱祁钰?

琅琊左史 2024-08-20 10:32:54

这是多方博弈的结果,最终达成了一个妥协的方案。

土木堡之变后,北京城里有三大势力,一个是以太后孙氏为首的太子一党,一个是以朱祁钰为首的郕王一党,一个是以于谦、王文为首的文官集团。

这三个集团各怀心思,但面临瓦剌大军压境的境地,三个集团必须达成一致,同仇敌忾一致对外。

太后孙氏自然想立孙儿朱见深为皇帝,由自己垂帘听政,但是孙氏很明显才智不够,她不是她的婆婆,曾经的太皇太后张氏,如果张氏还健在,她能拍板立谁为帝,并且无人敢质疑。而孙氏没有太皇太后张氏的手腕,她的力量比较薄弱,只能屈服于文官集团。孤儿寡母的,如果郕王真的发起威来,连自己都不保,毕竟郕王不是自己所生,太后孙氏只能和文官集团结盟,并且适当妥协。

朱祁钰肯定想当皇帝,在朱祁镇离京亲征瓦剌时,任命朱祁钰为京城留守,理论上他此时是京城的最高军政长官,他可以发号施令决定军政大事。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在土木堡之变的第三天,举行朝议,以翰林院侍讲徐有贞为首的官员主张南迁,兵部右侍郎于谦极力反对,并且建议朱祁钰罢黜南迁之人,积极备战。最后是朱祁钰拍板留守北京,并且把于谦任命为兵部尚书。这个时候朱祁钰只是朱祁镇任命的留守,他还不是监国,就已经可以决定军国大事。但这里有一个技术性的难题,就是他这个留守是朱祁镇任命,万一朱祁镇从瓦剌军中发回一道圣旨罢免他的留守之职,那么他就失去了发号施令的权威。所以,必须得升级,由太后重新任命,以免造成技术性的困扰。在土木堡之变的第四天,太后孙氏举行了御前会议。这次会议由太后下旨,正式任命朱祁钰为监国,给了朱祁钰合法身份。

我们无法知晓在这次御前会议的前一天,太后孙氏、郕王朱祁钰,以及于谦等文官集团到底讨论了什么,但很明显,朱祁钰成了最大的受益者。紧接着,在朱祁钰任监国的第四天,朱祁镇的长子,两岁的朱见深被立为皇太子,这肯定是朱祁钰和太后孙氏达成了一个妥协。朱祁钰虽然监国,但朱祁镇的孩子必须是未来的皇帝。

朱见深被立为太子仅六天后,王文就上书朱祁钰以江山社稷为重,承继大统。于谦等人也附议,纷纷劝进。太后孙氏最后不得不同意,朱祁钰在九月六日正式登基为帝,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

从这里看,文官集团彻底倒向了郕王朱祁钰,朝堂的力量均势被打破,以太后为首的太子一党不得不妥协。文官集团的倒戈其实有着非常现实的考量。朱祁镇被俘,什么时候被放回来不确定,而他不能再是皇帝身份,要不然大明则处处受制于瓦剌,会直接降级成为瓦剌的附属国,必须尽快立一个皇帝,让朱祁镇手中的皇权作废。但绝对不能立朱见深为太子,主少国疑,朱见深为太子,太后孙氏将垂帘听政,这个女人又是个没心眼的,她当政绝对没有文官集团好果子吃。为什么说太后没心眼,可参考朱祁镇被俘,太后孙氏居然把后宫财宝打包送给瓦剌想赎回朱祁镇,这种异想天开的女人怎么可能治国理政。

除了后宫干政会分走文官手中的权力外,如果朱见深当皇帝,等他成年他会不会为父翻案,所有当时拥立他为帝的文官,很有可能不仅捞不到拥立之功,反而会吃离间父子的瓜落。立年幼的朱见深为帝,有着极大地不确定性,不如倒向朱祁钰,他们文官既有拥立之功,还能获得一个确定的未来。

看似光明正大的理由,背后都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1 阅读:1113
评论列表
  • 2024-10-14 22:22

    神经病啊!大厦将倾,需要的是主心骨!推个小屁孩上去还不如都陪堡主留学去呢!

  • 2024-11-09 17:32

    国赖长君。

  • 2024-11-18 16:01

    正统一根筋的亲自带兵外出打仗,确实很二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