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为了回城他欺骗妻子离婚,回城后却如泥牛入海再无消息

流水寄情思 2024-12-13 18:07:01

李裕禄是一位老知青,他曾在山西省吕梁地区的张家圪台大队插队落户生活了十多年,也在那结婚生娃组建了家庭。可后来鬼使神差,他竟然抛妻弃女一人逃回了北京,因为这事,他至今还愧疚万分,无地自容。

这篇文章是根据李裕禄师傅提供的素材编写的,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当事人当年下乡插队的具体地址用了化名。有关李裕禄师傅的知青往事和情感生活经历,听我慢慢给大家讲述。

1968年,伟人发布了“知识青年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重要指示,人民日报和多家日报争相在头版发表”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社论,再一次掀起了上山下乡运动的高潮。

1968年12月下旬,年仅十七周岁的李裕禄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和同学们一起背起行囊,告别爹娘,离开了北京,来到了山西省吕梁地区的一个贫困山区插队落户,开启了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的知青生涯。

当时的柳林县还很贫穷落后,特别是李裕禄他们插队落户的张家圪台大队更是偏僻闭塞,那里的乡亲们连拖拉机都没见过,更别说汽车了。李裕禄他们七名知青(五名男知青两名女知青)被安置在张家圪台大队第二生产小队插队落户,五名男知青住在了生产队的一孔土窑里,两名女知青借住在队长张全福家,大家临时轮流到社员家里吃派饭。

第一顿饭是在张队长家吃的,主食是高粱面和红薯面两掺的发面窝头,除了咸菜和辣酱,还有半盆白菜粉条炖豆腐,一人一大碗菜汤。伙食虽算不上好,可在当时不是逢年过节或家里来亲戚,谁家也舍不得吃豆腐和粉条,豆腐粉条可是待客的菜肴。

吃住的地方都安顿好了,知青们在家歇了两天,就开始参加生产劳动了。当时虽然是冬季农闲,可生产队天天都有干不完的农活,冬天不能耕种,张队长就带领社员们上山垒砌地堰,平整坡地,帮着饲养员起牛粪,挑土垫圈,干一些杂七杂八的零活,也累不着,纯属是磨洋工混工分。

好不容易熬到了春节,过完了正月十五,天气也就不那么寒冷了,张队长带领几名社员把队部存放农具杂物的那孔土窑拾掇出来,在里面搭建了土炕灶台,买来了锅碗瓢盆等一应生活用品,借住在张队长家的那两名女知青也搬到队部来,知青们再也不用去老乡家吃派饭了。

春耕春播生产开始以后,李裕禄他们才真正知道了什么叫农忙,真的是起早贪晚披星戴月,挑粪耕地,拉楼播种,挑水栽种红薯,一天下来,感觉累的身子骨都快散架了。农活累伙食差,那真叫一个苦。

忙完了春耕春播,锄完头遍地,又到了麦收时节。张家圪台二队的麦田基本都是坡地,地块都不大,最小的地块还不足一分地。山地的麦子长势不好,只有筷子那么高,收麦子不用镰刀,用手薅。根据地块大小,张队长按人头分工,谁先薅完谁先收工。

社员们有经验,都蹲着薅麦子,薅下的麦子顺手扎成小捆,真的是得心应手,一点都不费劲。李裕禄不会下蹲,只能撅着屁股薅麦子,薅一会就得直起腰来歇一会,不然的话,腰还真受不了。最困难的是他们都不会扎捆,费了挺大劲,好不容易扎好一捆麦子,结果用手一提就散开了,一名女知青都气哭了。张队长看女知青哭了,就过来一边安慰她一边手把手做示范,教给她怎样捆扎麦子。

等到半晌的时候,太阳热得就像个火炉,社员薅完属于自己的麦子,挑着捆扎好的麦子就陆续下山了。知青们手忙脚乱,连一半的麦子都没薅完。就在李裕禄急得满头大汗眼睛发花时,一位叫兰英的女子来到他面前,笑着说:“你只管薅麦子,我来帮你捆扎。”

这位叫兰英的女子姓刘,当年十六岁,比李裕禄小一岁。别看刘兰英年龄不大,她干农活可是把好手,蹲在地上两手倒换着薅麦子,又快又省劲,捆扎麦子手法娴熟,捆扎好的麦个子整齐又牢固,李裕禄自愧不如,只好虚心向她学习。

来到张家圪台大队半年的时间,刘兰英是第一位主动帮助李裕禄的女子,李裕禄发自内心地感激刘兰英。

之后的日子里,刘兰英经常主动帮助李裕禄,还把她家的咸菜和自留地种的蔬菜送给知青们吃,知青们都说是借了李裕禄的光,说人家刘兰英给知青送咸菜送蔬菜,是看李裕禄的面子。因为知青们都看出来了,刘兰英特别喜欢李裕禄。

1971年秋天,李裕禄成了张家圪台小学的民办教师,刘兰英家离学校很近,李裕禄去学校上课和放学回家都路过刘兰英家,她经常在院门前等李裕禄放学,把好吃的塞给李裕禄。有时她也到知青点找李裕禄,让李裕禄教她学习初中课程。刘兰英只有小学文化,她小学毕业后就打算自学初中课程,可自己根本就学不明白,李裕禄就充当了教刘兰英学习初中课程的老师。

老话说日久生情,渐渐地,李裕禄爱上了勤劳善良、漂亮又大方的刘兰英,一日见不到刘兰英,李裕禄心里就像少了什么似的。

一晃就到了1974年夏天,村里的乡亲们基本都知道李裕禄和刘兰英恋爱的事情了。起初刘兰英的父母坚决反对这门婚事,他们觉得这个穷山沟里留不住北京来的知青,担心自己家的娃娃会吃亏受骗,更何况当时知青已开始陆续招工进城。可刘兰英铁了心要跟李裕禄好,说这辈子非他不嫁,刘兰英的父母也不好再说别的。

那个年代农村青年结婚都早,当时刘兰英已经二十二岁了,已经到了结婚的年龄,不光是她父母着急,刘兰英也开始为自己的婚事着急了。可当时在张家圪台插队的北京知青还没有结婚的,李裕禄也不好意思开这个头。还有一个问题,李裕禄的父母不同意他和农村姑娘结婚,希望他尽早招工进城,李裕禄也是左右为难。

青年男女经常在一起,就如干柴烈火,迟早会出事。尽管刘兰英的母亲一再叮嘱刘兰英,结婚以前千万不能做出出格的事情,刘兰英还是和李裕禄出格了。发现自己怀孕了,刘兰英吓得不知所措,李裕禄倒是敢做敢当,他毅然决然地和刘兰英领取了结婚证,举办了简单的婚礼。当时他们知青点的两名女知青都招工进城了,李裕禄和刘兰英就住在了女知青之前居住的那孔窑洞里。

1976年秋天,刘兰英生了一个漂亮的女娃,李裕禄给爱女起名叫李秋颖,希望女儿长大后脱颖而出。李秋颖越长越漂亮,乡亲们都说李裕禄和李秋颖简直就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第二年初冬,国家发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刘兰英就鼓励李裕禄参加高考,她还到学校替李裕禄代课,让他好好复习功课。

李裕禄连续报考了两年,结果都是名落孙山孙山,他对高考失去了信心。高考没有希望,李裕禄也就没有希望离开农村了,因为他和刘兰英结婚了,也就失去了招工的待遇。

看看一起来插队落户的同学们都先后离开了张家圪台,张家圪台就剩下李裕禄一个人了,李裕禄的心里有多孤独有多失落,别人是难以理解的。多少寂静的夜晚,李裕禄只能一个人默默流泪,他也想念父母思念故土,同学们都走了,他连个说话聊天的人都没有了。和刘兰英拉话,除了挣工分就是养鸡喂猪的事情,李裕禄心里很苦恼,他很想挣脱婚姻的束缚,回到父母身边去。

1979年春天,国家终于有了新政策,留守在农村的知青可以回城了,但有个前提,和当地农民结婚的知青除外。李裕禄是狗咬尿泡干喜欢了一场,他不符合回城的要求。

看自己的男人天天闷闷不乐,刘兰英就问李裕禄:“你有什么心思,就跟我说嘛……”“我很想回北京,只有我回了北京,以后才能把你娃娃带回北京。不离开这个穷山沟,娃娃也别想有出息……”李裕禄说出了自己的心思。

刘兰英思谋了一下,问李裕禄:“我是农民,你和我结婚了,咋还能回北京?”“倒是有个办法,咱俩先到公社办理离婚手续,等我把户口迁回北京,安排好了工作,咱俩再复婚,复婚后我就可以把你和娃娃接回北京了。”李裕禄说出了自己的打算。

刘兰英纠结了好几天,还是同意了李裕禄的这个提议,她答应瞒着父母,跟着李裕禄去公社办理离婚手续。

很快,李裕禄就办理好了回城手续,并让刘兰英到学校替自己代课,他说回北京落好户口,安排好工作,就回来接刘兰英和娃娃去北京。

等刘兰英的父母知道了刘兰英和李裕禄离婚的消息后,李裕禄早就回到了北京,气的刘兰英的母亲呜呜大哭,她一边哭一边说:“你个死女子,李裕禄这是骗你哩,他回了北京,就不会要你了,你和娃娃可咋办呀……”

李裕禄回到北京后,就如泥牛入海,再也没了消息。刘兰英一直不相信李裕禄会欺骗她,她还盼望着李裕禄会回来和她复婚。

到了1983年秋天,刘兰英通过考试,取得了到县教师进修学校进修的资格,在县教师进修学校学习两年,转成了公办教师,又回到他们乡的一所联办中学当了初中老师。到了这个时候,刘兰英还认为李裕禄不会欺骗她,她还感激李裕禄,说要不是李裕禄教她学习初中课程,她就没有机会到县教师进修学校学习,更不会转成公办教师。

后来有好心人给她介绍对象,刘兰英说自己心里只有李裕禄,再也装不下别人。她女儿李秋颖读初中时,就去了她任教的那所中学,刘兰英对女儿要求非常严格,一边给她讲初中课程,一边复习小学学过的课程,她说这叫温故知新。

1995年秋天,李秋颖考上了吕梁师专。就在那年秋天,十六年没有消息的李裕禄突然回到了张家圪台,扑通一声跪在了刘兰英的父母面前。刘兰英的母亲拿起苕帚疙瘩,直接把李裕禄打了出去,也没让他和刘兰英母女见面。李裕禄经不住乡亲们的指指点点和责骂,他扔下两千块钱,灰溜溜地离开了张家圪台。

李秋颖师专毕业后,分配到县里的一所中学任教,和她母亲一样,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刘秋颖结婚的时候,李裕禄寄来了三千块钱,他是通过留在县里工作的一名同学转交给刘兰英的,刘兰英说啥也不要李裕禄的钱。那位同学说:“刘老师,你不知道,李裕禄早就下岗了,他妻子也跟别人跑了,现在李裕禄也很后悔当年的绝情,女儿结婚他原本该来参加女儿的婚礼,可他哪有脸啊。这钱你就收下,不管多少,都是他应该给孩子的……”

今年初冬,李裕禄再次回到张家圪台,他在刘兰英父母的坟前跪了很久很久。李秋颖听说他父亲回到了张家圪台,驾车就赶了回来。看到自己的女儿,李裕禄百感交集,无地自容,蹲在地上呜呜痛哭。

在刘兰英的阻止劝说下,李秋颖没有让李裕禄难堪,但她始终没叫李裕禄一声爸爸。她说在她心里,她爸早就死了。李裕禄想把近几年积攒下来的退休金给李秋颖作为补偿,李秋颖说啥也不要,她说缺失的亲情,再多的钱也是无法弥补的。

目前,刘兰英很想把李裕禄接到柳林县来安度晚年,北京没有他的亲人了,他一个人孤苦伶仃怪可怜的,毕竟李秋颖是他的亲生女儿。李秋颖说啥也不同意,她说一辈子都不想见到那个人,他要是真活不下去了,她愿意出钱送他去养老院,尽管他没有尽到抚养义务。

有关李裕禄师傅的知青往事和情感生活经历就给大家讲完了,刘兰英老师这个人念旧情,她不想让李裕禄一个人孤苦伶仃地老去,只是女儿不吐口,她也没有别的办法。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是赞同刘兰英的想法还是赞同李秋颖的想法?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发表自己的意见。谢谢大家!

作者:草根作家(感谢李裕禄师傅提供素材)

1 阅读:76
评论列表
  • 2024-12-15 19:54

    我大连知青插队辽东山区的桓仁县,两年就抽工到本钢歪头山铁矿,我听说离本溪市很远我就没去,第三年抽工去市内的工厂我就去了,[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在那个城市工作了42年,退休了回大连买房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