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马威国资速递】国资央企热点词(2024年6月)

毕马 2024-07-25 19:00:51

回顾2024年6月国资央企主要相关政策与企业动态,主要总结出五个热点词:

双百、科改企业名单更新

创投17条

央企创新联合体

防范金融风险

企业社会责任

双百、科改企业名单更新

事件:2024年6月20日,国资委网站公布了最新“双百”企业(557户)、“科改”企业(645户)名单。

自2023年5月至今,国资委对于“双百行动”“科改行动”入围名单进行了三次调整(2023年12月、2024年2月和6月)。除在第一次调整进行时企业有进有出、企业总体数量减少以外,后面两次企业名单调整均未有新企业进入,只存在企业退出的情况,总体上呈现“瘦身”趋势。

“双百行动”“科改行动”入围企业名单的变化,主要透露出以下一些重要信息。

首先,两个行动的入围名单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经济与产业发展趋势和最新要求进行动态调整,以体现新规划、符合新形势、产出新动能。

其次,从名单“瘦身”趋势看,监管部门对于打造“改革尖兵”和“市场化改革、自主创新样板”的态度是谨慎的,对于不符合要求、考核成绩不尽如人意的企业进行了及时清退。对于入围企业来说,这意味着进入名单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而是需要面对考核压力、也面临着被调整出名单的风险。

第三,从近两次名单调整企业“只出不进”的趋势看,未来,没有列入名单的企业要争取入围或者是再次入围的机会将会变得比较困难。因此,这些企业需要在综合改革成果、自主创新等方面付出更多努力、取得更大突破,才有可能入围或者是再次入围。

创投17条

事件:2024年6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政策措施》),围绕鼓励创投提出17条举措。

继2016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创业投资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来,《政策措施》是国家层面出台的又一部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政策文件。

《政策措施》围绕创业投资“募、投、管、退”全链条全生命周期各环节,提出了十七条举措,特别强调了创业投资对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将其与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国家战略紧密结合,鼓励创投市场、支持科创发展的信号较为明确。

其中,针对国资央企的创业投资,《政策措施》明确了以下要点。

支持国有企业利用创投基金加大对科技领军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的投资力度;健全国资创业投资管理体制和尽职合规责任豁免机制,探索对国资创业投资机构按照全基金生命周期进行考核。

6月26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资委在《政策措施》的框架下,进一步明确了国资央企创业投资方向和支持举措。

聚焦精准投资:央企应聚焦主责主业,利用创业投资基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和发展实体经济;多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国资委将在放宽规模限制、提高出资比例、注重整体业绩和长期回报考核、明确尽职免责容错条件等方面,给予央企创投基金更大支持。

未来,国资央企需聚焦以下几个方面利用创投平台实现高质量发展。

战略引领投资:围绕自身主营业务和战略发展方向,明确投资方向和重点,瞄准科技攻关和科研投入,推动传统产业强基转型,前瞻投资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打造创新生态:发挥国资创投基金作用,积极构建以国资央企为核心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型企业等主体的合作,形成有力协同与补充,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

深化机制改革:推动规范化、市场化、专业化运作,构建合理科学的国资创投工作体系,完善“募投管退”工作机制,探索建立投早投小的容错和考核机制,当好长期耐心资本。

央企创新联合体

事件:2024年6月14日,国资委启动第三批中央企业创新联合体建设,支持中央企业续建3个、新建17个创新联合体。

进入新发展阶段,创新联合体是实现科技革命性突破、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更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国资委始终将创新联合体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抓手,致力于构建形成多元创新主体协同合作的有效机制。2022年4月,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创新联合体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要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打造创新联合体升级版,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有力支撑。

自2019年国资委组织中央企业探索组建创新联合体以来,央企创新联合体从第一、二批的核心电子元器件、高端金属材料等领域,扩展到新一代信息技术、能源资源、制造与工程等更多领域。此次启动建设的第三批央企创新联合体,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重点领域,如工业软件、工业母机、算力网络、新能源、先进材料、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等关键领域,组织中央企业续建3个、新建17个创新联合体。完成第三批布局后,共计21家中央企业牵头建设24个创新联合体,联动高校、地方国企与民企等各方创新主体,共同打造产业创新高地。

在市场与政策双重驱动下,未来国资央企将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立足全球前沿科技竞争新动态和未来产业发展新趋势,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带动作用,通过建立创新联合体、共建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形成创新联盟等形式,强化产学研协同合作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融通,推动创新主体更加协同、要素配置更加集中、创新生态更加开放,全面提升产业链的创新能力。

防范金融风险

事件:2024年6月3日,国资委党委召开扩大会议,进一步准确把握关于在金融领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的重要决策部署,强调深入贯彻落实《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问责规定(试行)》(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召开会议审议)。

国资委立足出资人定位,将修改完善中央企业金融业务监管制度,从三方面对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进行了部署:

压实企业主体责任,以巡视整改为契机,持续督促企业针对风险问题逐项落实整改措施,切实守住风险底线;从严控制增量,各中央企业原则上不得新设、收购、新参股各类金融机构,对服务主业实业效果较小、风险外溢性较大的金融机构原则上不予参股和增持;做好风险防控,更多采用信息化手段,努力做到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国资委在2023年年底聚焦信托公司、财务公司、商业保理公司、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四大领域”提出防范化解业务风险要求后,对央企开展金融投资、业务运营的进一步规范,体现了监管部门对中央企业金融业务风险防范工作持续、高度的重视。

为更好地防范金融风险,国资央企还需着手以下几方面,完善国企运营机制,保障稳健、高质量发展。

优化业务结构:明确战略定位,聚焦主责主业,厘清各板块业务范围,通过资产重组、整合等方式,将集团资源向重点产业、优势产业集中,剥离非主业、非优势业务,盘活闲置和低效资产;

完善风险防控体系:建立覆盖企业主业、投资、境外、资金、法律、财务等领域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特别是加强对金融风险的监测和预警;

加强资本运作能力:加强资本运作顶层设计,明确资产整合路径和资本运作安排,形成做强做优、培育储备、盘活退出的梯次发展格局;强化金融业务管理,加大产融协同力度;

提升财务管理水平:深化资产清查与评估,优化资产配置,提升资金运营效率;加强财务信息系统建设,实现数据实时共享与分析;完善内控制度,强化风险预警与应对机制。

企业社会责任

事件:2024年6月4日,国资委发布《关于新时代中央企业高标准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在新时代,央企履行社会责任被赋予更高的标准:

此前,国资委分别于2007、2016年发布国资央企履行社会责任指导意见:

《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2007年)《关于国有企业更好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2016年)

这次国资委新发布的《指导意见》突出了两个特点,即新时代、高标准。

新时代

解读“新时代”,我们认为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层面。

目前国资央企面临对标一流企业、提高价值创造能力的任务,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是其中一项重要任务。

2023年4月,国资委发布《关于开展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的通知》,提出聚焦七大领域开展价值创造,其中包括“聚焦共建共享开展价值创造”,指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是实现企业整体价值最大化的重要体现。

‌通过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国资央企‌一方面可以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另一方面,也可以‌形成互利共赢、和谐发展的良好生态,‌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积极践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国资央企的使命担当,而在开展海外运营过程中,企业不仅要面临当地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监管要求的压力,也会受到更多来自当地社区、媒体以及非政府组织的关注。

高标准

在《指导意见》中,高标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指导意见》覆盖面广、反映国资央企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指导意见》提出了五个方面、十余项细则要求,详见表格内容。

资料来源:国资委《指导意见》

对比2007和2016年发布的旧版指导意见内容,2024版《指导意见》的覆盖面更广,其中很多要求反映出监管部门站在更高层面理解企业社会责任,与国资央企在国企改革深化提升阶段的主要任务密切相关,包括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着力提高创新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提升产业链、创新链的韧性和安全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等。

此外,2024版《指导意见》还针对“培育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有效开展海外履责”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包括注重属地化经营,积极带动当地就业,坚持绿色低碳发展,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尊重当地文化习俗,做好劳动权益保护工作,加强高水平ESG信息披露等,展现出监管部门对于国资央企在海外运营中履行社会职责的重视。

其次,《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推动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围绕ESG议题高标准落实环境管理要求、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健全完善公司治理,加强高水平ESG信息披露。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5月,上交所、深交所和北交所发布的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自律监管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正式实施,对于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披露主体、披露框架、披露议题、披露标准、过渡期安排及其他缓释措施等内容进行了规范并提出了具体要求。

在《指引》的基础上,结合《指导意见》的高标准要求,可以预计未来国资央企、尤其是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在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和开展可持续发展报告工作中将需要以更为严格的要求为标准,面临更大挑战。

第三,《指导意见》就监督考核提出了具体要求。

《指导意见》明确:

国资委将加强监督管理,不断健全完善常态化、长效化监管机制;运用对标管理、典型引领、专项考核、综合评价等方式,逐步建立健全国有企业功能价值评价体系;中央企业要建立健全社会责任工作监督管理和考核评价制度,加强日常监督,强化激励约束。

监督考核举措将强化《指导意见》对于国资央企的约束作用,在实际工作中敦促国资央企积极采取措施以高标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对于国资央企的影响: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企业社会责任中的核心,而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取得优异成绩的企业,应通过更完善的信息披露展现企业为经济高质量增长和社会和谐、繁荣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近期,证券交易所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正式实施,标志着未来企业强化ESG信息披露的趋势将越发明显。

嘉实ESG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A股上市公司中, 78%的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和52%的地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披露了独立的ESG报告,虽然远高于非国企25%的平均披露水平,但仍有提升空间。一方面,披露率有待提升,另一方面,披露质量也需要按照2024年5月新实施的《指引》要求进行调整、对标。

毕马威赋能与企业价值提升

赋能领域:

包括报告披露、报告框架搭建与完善、双重重要性评估及利益相关方调研、报告鉴证、ESG评级等。

企业价值提升:

通过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助力传统产业强基转型;提高企业合规管理水平,降低企业违规和处罚风险;提升企业的国际形象和声誉,赢得更多国际市场机会和优势。

依法合规诚信经营及海外合规履责

在合规经营方面,国资央企需要在合规组织体系与制度建设、合规风险识别预警、违规整改、违规行为追责问责、合规管理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完善提升。

在海外合规履责方面,国资央企需要基于国内、投资地要求,完善决策、管理、执行三个层面的合规管理框架;全面掌握关于市场准入、贸易管制、国家安全审查、行业监管、外汇管理、用工制度、反垄断、反洗钱、反恐怖融资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制定合规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防范措施。

毕马威赋能与企业价值提升

赋能领域:

合规与内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海外投资并购交易服务:尽职调查、海外运营管理提升、风险控制等。

企业价值提升:

提升海外合规水平和企业国际形象和声誉,增强国际合作伙伴的信任度,为企业赢得更多国际市场机会和优势。

突出主业、聚焦实业,引领科技创新,维护产业链安全,发展新质生产力

对于国资央企来说,《指导意见》中的多项细则要求企业基于科技和产业发展研判,精准把脉传统产业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趋势,明确科技和商业模式创新、产业升级路径,构建体系化、梯次发展格局,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毕马威赋能与企业价值提升

赋能领域:

国企改革综合规划;新质生产力发展体系化、梯次布局服务;创新体系建设:制定科技创新战略、完善创新组织与管理、科技创新人才管理体系与激励体系建设。

企业价值提升:

促进国资央企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国有资本活力,提质增效;发挥创新引领作用,提升企业经营活动的附加值,通过布局新赛道、新模式、新业态,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企业社会责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对员工承担的责任,国资央企高标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可以激发员工积极性、维护稳定运营、提升企业形象、减少劳动争议。为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国资央企需要关注企业员工考核与激励、薪酬体系、培训与发展、劳动保护、企业文化建设、员工参与公司管理等方面。

毕马威赋能与企业价值提升

赋能领域: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用工制度改革与市场化用工机制建设;差异性考核体系建设;薪酬激励体系创新:中长期激励,员工持股,研发人员激励体系等。

企业价值提升:

提升企业管理效率,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劳动生产率和员工的创造性;提升企业的吸引力、品牌影响力,优化人才结构,降低员工流失率。

本文内容仅供一般参考用,并非针对任何个人或团体的个别或特定情况而提供。虽然我们已致力提供准确和及时的资料,但我们不能保证这些资料在阁下收取时或日后仍然准确。任何人士不应在没有详细考虑相关的情况及获取适当的专业意见下依据所载内容行事。本文所有提供的内容均不应被视为正式的审计、会计或法律建议。

©2024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均是与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组织中的成员。毕马威国际及其关联实体不提供任何客户服务。各成员所均为各自独立的法律主体,其对自身描述亦是如此。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香港合伙制事务所。版权所有,不得转载。毕马威的名称和标识均属于毕马威国际的商标或注册商标。

0 阅读:0

毕马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