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悬敌后的中共地方武装,装备的是优质步枪二十响盒子枪轻机枪

皖北一隐士 2024-10-31 16:06:37

新四军老战士李东新回忆。1938年5月20日前后,参加徐州会战的第五战区国军数十万部队,在日寇四面围逼下,从徐州周围仓惶撤退。

地处津浦铁路以东的江苏省萧县(萧县原属江苏,现归安徽)第十区(即今安徽省宿州市褚兰、桂山、张山、贡山、冲疃等这一狭长地带)山地连绵起伏,成为中央军(老百姓泛指国民党军)集结、撤离的天然屏障。

连续六、七天,国军队伍混乱不堪,络绎不绝,经过这里,向东南、西南撤退。而日寇又紧追不舍,上有飞机低空盘旋扫射,下有日寇骑兵、坦克追击堵截。

国军为了逃命,什么都不要了,先扔洋面(面粉)、军毯等行李,后扔笨重的迫击炮、重机枪,甚至连电台、电话机、电话线都扔了。接下来轻机枪、步枪、大刀、手榴弹、子弹也弃于路旁。

捷克式轻机枪

有胆大的农民,先拾洋面、行李,后拿步枪。接着,住在官道(公路)边的老百姓,把国军弃置于路上的枪炮弹药、电台电话等收集起来,埋藏地下。在那时,枪是硬通货,不但能防匪看家,还能换地。拾到的军需品也能卖不少钱。

捷克式步枪

日寇铁蹄所至,烧杀淫掠,无恶不作。一时人心惶惶,不可终日。但日寇的残暴没有吓倒萧县十区的人民,反而激起更大的愤怒。

他们扒出国军丢弃的武器弹药,自发组织起来,抵抗暴虐的日寇。一时人数不等,番号各异的抗日武装,遍及全区的各个乡村。他们站岗放哨,掩护“跑反”(逃难)的群众,伏击零散和小股日寇,保卫家乡。

散布全区的中学生、教师、开明士绅,成为这时期全区的抗日先进分子。他们宣传抗日,建立区乡政权(国民政府县区乡政府已南逃),联会多支小股抗日武装,组成了抗日游击大队。

1938年8月,抗日游击大队正式成立。这支队伍是十区人民的子弟兵,有二、三百人。他们学习八路军的编制,分为大队、中队、小队。并积极配合八路军作战。

1939年5月下旬,八路军苏鲁豫支队南下。在张山胡树王村召开萧(县)、铜(山县)、灵(璧)抗日武装联合大会,建立统一战线。日寇闻讯调集大批人马,分七路围攻上来,欲消灭我苏鲁豫支队主力。史称“七路攻张山”。

萧县十区抗日大队改编为萧县常备总队第五大队,在石厢、曹村配合八路军主力,打退了来犯敌人,并缴获一批三八式步枪。

接着,萧县常备总队第五大队又改编为萧县常备总队第五营。充实了人员,原三个中队编为第1连、第2连,又把桂山、褚兰、奎西等乡武装编成第3连。

该营的装备在当时属上乘。3个连的步枪大多是捷克式、三八式,每班1挺捷克式轻机枪;营连干部每人1支二十响连发盒子枪;营部还有1个手枪班,也是一水的二十响盒子枪,全营400多人,有战马10多匹,集合起来,阵容强大。

二十响盒子枪

李(东新)老说,这么好的装备从哪来的呢?一是群众自发捐献,有人扛着收集来的(国军遗弃)武器,直接参加抗日队伍;二是一部分开明士绅出钱,从老百姓手里收购枪支弹药,那时老百姓手里武器可不少;三是八路军苏鲁豫支援了一部分,主要是手枪;四是部队缴获鬼子的枪支。

要说干部配备,也不弱。除本地一人任副营长外,营长、教导员、副教导员、三个连长、三个指导员都是上级派来的。十区子弟兵十分欢迎这些干部,并接受他们的领导。

整编结束后,该营开始在全县范围内参加战斗,统一调动,不仅仅是保卫十区。这支部队装备好,火力猛,多次伏击、阻击敌人。

11 阅读:1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