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反映出儒家世界观
《易经》从本质上说是对客观的模拟。人们形成认识,假如按照人们认识自己和认识自己以外的世界划分,应该简单的构成对主观的认识和对客观的认识。而《易经》最初模拟客观世界,其实是人们对客观观察的结果,这种结果就是用卦象来揭示宇宙万象。不同的人观察外部世界(客观)使用的方法不一样,不同的方法论形成不同的观察结果。
《周易》是用儒家的方法论来观察自然的,那么揭示出来的“大道”,必然是儒家的“大道”。显而易见,道家(准确地说是老庄)的“道”是完全不同的。
首先,儒道认识论的不同,表现在对“天地”的认识不同。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像,在地成形,变化现矣。——孔子《系辞传》首句。
儒家天尊地卑,天是天,地是地,有尊卑,很分明。这个道理大家都很熟悉。
道家完全不是这样认为:
名可名,非常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道德经》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庄子《齐物论》
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庄子《齐物论》
道家不认为天地有什么不同,你觉得不同,是观察角度不一样,导致同样的东西有了不一样的名字。万物本质是一样的,天和地和手指,没有质的差异,万事万物,都可以用赌博用的筹码来说明。
治学《周易》的人都知道“天地”在《周易》中的重要性,原因“天地”是“乾坤”两卦的基本卦象,而“乾坤”两卦又是“八纯卦”其他六卦的“父母卦”,即六十四卦都是乾坤两卦的子孙卦,没有天地的形象,那么如何出现六十四卦?
而道家对此怎么看?
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庄子·齐物论》
在万物的本质是“玄同”这点上,老庄不认为“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我”都可以忘掉丢掉,那么天地存在还有价值吗?所谓的“天地”在哪儿呢?比如风的出现,不过是“大块噫气”,在注解这段话的时候,郭象是这么说的:
夫天籁者,岂夫别有一物哉?即众窍比竹之属,会而共成一天尔!故天也者,万物之总名也,莫适为天,谁主役物乎?故物各自生,而无所出焉,此天道也!
没有单独的一物可以称为天,自然界万物共同成为“天”这个概念,即所谓天这个“名”,它是万物的总名,任何物单独拿出来不能称为天,而共成“天”的万物谁也不比谁更高明,物各自生,不是别的“造物者”生成的,这个观点直接否定了“乾坤”作为父母卦的可能。
道家不讲天,与天相对的,“地”的概念也就站不住脚,从天地概念上,衍生出儒道对阴阳、刚柔、吉凶的认识也是完全不同的。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孔子《系辞传》
可以说孔子用天地阴阳这些概念,搭起了《周易》所谓“道”的基本框架,然后才陆续演说“卦德”,“重德不重卜”是《周易》从一开始出现就“一以贯之”的宗旨。
应该讲阴阳概念不是老庄倡导的,但是黄老学派另一个领军人物邹衍对阴阳的贡献对后世影响很大。前面已经阐述了道家“玄同”的思想,那么,对阴阳等《周易》中这些“互轭”的概念,道家如何处理?老子在《道德经》开头讲“玄同”举了善恶美丑的例子,明确指出人为划分是一种认识错误,紧接着表明了处理的态度。
故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音声之相和,前后自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道德经》
庄子对阴阳的看法:
中国有人焉,非阴非阳,处于天地之间,直且为人,将反于宗。——《庄子·知北游》
讲阴阳是对人性的割裂,率真的自然,是堂堂正正的做人,一切矫饰,都是失真,因而虚妄,最终都殊途同归。归到哪儿?归一,归真。
孔子拿到《易经》时,有八卦甚至六十四卦卦象、有周公最初的繇辞(不含孔子后续做的《彖传》、《象传》)。儒家的世界观使孔子首先看到的是“位”,并且“定位”,有了“位”的参照,才有“动静”“刚柔”,“聚类”、“群分”,有像有形。(未完待续,期待读者批评指正
)
孔之前儒成一家了吗?易非出自儒家,后为儒家取用辅传,可易又非儒独用,是天下人公用…
一派胡言。连周易与儒学和道家理论,这三者是谁在先都不知道,就来胡扯淡周易的不是。
《周易》不代表道的。你想多了。
你说那境外来的水军们骗子们会不会伪装呀?他们是来做慈善的吗?还是来带节奏 煽风点火 搞破坏的?
易经可不是你这么看的,但凡能够深入理解一半易经的人,其成就绝对是震铄古今。历史那么多人都没有几个人敢说看透易经
高手[点赞]
易经:说的是各种不同的物质在光的作用下呈现的各种不同的逻辑轨迹,卦象=有规律的波函数。
道生一,一即无极,即是至虚极也之无无之极;一生二,二即无,无即天,二生三,三即有,有即地;三生万物,万物体阴内阳;无乃天,天乃阳,有乃地,地乃阴;阴阳复生阳阴和为太极…
易老早就有了,诸子百家发展都参考易,孔老二只是加了些卦辞改名成周易当成儒家典籍,易的数术图文部分都让他扔了,宋时陈抟卲雍才找回先天易图文河图洛书,易不等于周易,周易只是孔老二理解的易
地很贵,天很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