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太远,说说胡适其文其事

文化虚而待物者 2024-05-14 06:19:37

前两天写头条,谈了孔子,有由衷赞美孔子的回应,更多是赢来骂声一片,赞美孔子的多是我的朋友和粉丝;骂孔子的,骂的也有依据,很多都经历过批林批孔运动:原来都骂了,现在能不骂?接着骂。其实是不了解,甚至懒得理孔子——让大部分人去了解孔子,不合时宜,也强人所难。所以那篇文章不亚于一个头条条友的公测,都是谁在看头条!

网图侵删

说孔子,太远了。我们现在国学热,以前人不讲国学,五四以后批判性的看待传统文化,提倡“洋为中用”,国学是相对于“西学”而言的。100年过去了,现在民族复兴,文化自信大大增加,要自信,得能讲一点传统,否则你自信什么?所以回过头来研究传统文化的人多起来了。研究传统文化,如何看待古人,往往离不开五四运动这个环节,胡适和陈独秀这两个旗手——影响太大,他们两个是《新青年》主编,都当过北大的文学院院长,陈独秀成为共产主义者不必说,胡适当北大校长到国民党中央研究院院长,49年还成为战犯,今天就说一说胡适。

一般人看待历史人物,难免总是有立场,前面说议论孔子这2700年前的人,很多人不管翻没翻孔子的书,先骂上,这就是从朴素的立场出发的,那么谈胡适,尤其是五四后他追随了国民党:公开发文要求共产党放弃革命,1933年写了杂文《我的意见也不过如此》其中就有“宁愿亡国,也不主张作战。”的言论,尤其是49年作为战犯,其人的反动性质是确定的,这都是加入国民党政府以后罪有应得。

可是他能够被国民党重用,以致走向反动,原因还是他的才能和影响,尤其是五四运动期间发挥的作用——至少在这之前他的学术才能应该得到肯定。

他在美国留学期间名声斐然,依然于1916年归国,是抱着救国救民的理想和热情的;

回国后就倡导白话诗,邓丽君唱的那首“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就是那时所做,1917年元旦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发起了新文化运动;

1918年在《新青年》杂志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让他得到北大学界认可,成为哲学系主任;

1919年《中国哲学史大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当即引发全国巨大反响,一版再版,至少在北平形成“洛阳纸贵”效应,1922年就出版到第8版,供不应求,应该说他成为学生和学术界领袖,和这本书的影响关系很大,这本书其实就是给对待“国学”列出大纲和研究方法,后来的北大学术界研究国学称胡适弟子,学问基本在这个框架内;

胡适并不是一开始就追随国民党的,他的文章《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我们的政治主张》迫使国民党进行学制改革,胡适被推选出来主拟学制草案;

这期间北京警察署查禁《胡适文存》和《独秀文存》;

1925年他发表了《爱国运动和求学》;

1928年他发表《五四运动纪念》,《人权与约法》,《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我们什么时候才可有宪法》,成为国民党头疼的学术人物;1930年他与罗隆基、梁实秋三人合著的《人权论集》刚出版即被国民政府查禁;

胡适在《何梅协定》期间曾作为何应钦的顾问角色主和,遭到全国人民唾弃,后开一改前论,当驻美大使坚决主张对日作战,抵制美国当时“调解中日”;

因负责美国对中国庚子赔款退赔事宜,对国内各种利益众口难调,被骂向美妥协,成为“买办文人”;

国民党在内战失败后,曾试图以无党派人士邀请胡适当总统,胡拒绝了;他在成为战犯之前,一直是统战对象。

0 阅读:0

文化虚而待物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