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拉响“人口警笛”二胎效果不好三胎不敢生,奇葩专家乱出建议

此间一叙 2024-10-24 14:43:11

还记得小时候,老师总在耳边念叨:“我们是人口大国,人多力量大!”那时的我们,对这句话深信不疑,仿佛人多就是一切,仿佛只要人多,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可时间这把杀猪刀,不仅带走了我们的青春,也无情地撕开了“人口红利”的假象,露出了“人口危机”的獠牙。

曾经引以为傲的人口优势,如今却成了压在心头的一块巨石,让人喘不过气。

中国人口为什么会出现“人口危机”呢?各个专家又提出哪些奇葩建议呢?

一、人口,从“红利”到“警笛”

翻开历史的画卷,中国的人口增长史可谓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从西汉的五千多万,到清朝的突破四亿,人口增长一直与王朝兴衰、社会变迁息息相关。

新中国成立开始,人口的快速增长曾被视作发展动力,“人多力量大”之声传遍华夏,但凡事情都具有两面性,人口问题也不例外。

一旦人口增长速度,逾越了资源承载能力与环境容纳限度,所带来的绝非红利,而是重重危机。

1982 年,鉴于人口过速增长带来的沉重压力,计划生育政策被纳入宪法,成为基本国策,在一定程度减少了人口增长态势,可收益和风险是结伴的,这个选择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新问题。

随着时光的流转,人口老年化、少子化问题愈发突出,往昔那个尽享“人口红利”的大国渐趋消逝,如今却被“人口负债”的阴霾所笼罩。

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此后几年,新生儿数量更是断崖式下跌,跌破1000万大关,更令人忧心的是,专家曾断言,2024 年儿童出生数量仅720 万,警报已然拉响!

二、不愿生育:新一代的“躺平”宣言

在日趋严峻的人口形势面前,近年来中国持续调适生育政策,从“单独二孩”,至“全面二孩”,再至“开放三胎”,着实费尽心思。

政策的激励未使生育率得以回升,反令众多年轻人纷纷慨叹“压力如山”,曾经被父母催婚催生的80后、90后,如今成了“不婚不育”的主力军。

他们并非不明白“养儿防老”之传统理念,也不是没有传宗接代的责任意识,只是现实重压之下,他们选择了另一种生活方式——“躺平”。

“生得起,养不起”,这是众多年轻人拒绝生育的真情流露,高额的房价、不菲的教育费用与医疗费用,仿若座座重山,令他们几近窒息。

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一个孩子的成本动辄百万,这还不包括父母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投入。

除了经济压力,社会环境也是影响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激烈的竞争压力、内卷化的职场环境、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都让年轻人对未来充满焦虑和不安。

他们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过自己受过的苦日子,想让孩子在有无忧虑的环境下长大,害怕将孩子带到这个充满竞争和压力的世界,同时这样压力全都揽到自己身上。

“我自己都还没活明白呢,怎么去教孩子?”这句话,道出了多少年轻人的心声。

他们希望自己是自由的,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不希望自己被父母、社会催促生育,在他们看来,生育是根据自己内心决定的,而不是必要的义务。

三、专家建议:是“妙计”还是“闹剧”?

面对问题,各路专家学者也纷纷出谋划策,希望能为国家“解忧”。

某些专家的建议令人哭笑不得,还引发了不小的争议,实在令人感到不可思议。

华裔经济学家黄有光提议回到曾经的“一妻多夫制”来解决男女比例失衡、这个建议一出,即刻掀起轩然大波,被网友斥为“荒唐透顶”。

还有所谓的专家竟说出,鼓励年轻人,“未婚同居”“未婚先孕”,而且对不生孩子的年轻人进行处罚。

这些建议看似“脑洞大开”,实则脱离现实,不仅缺乏可操作性,但却不曾想会给社会伦理和个人权益,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在众多专家建议中,厦门大学经济学家丁长发提出的“走出去,招进来”的建议,相对来说比较靠谱。

他认为可以鼓励中国青年到国外寻找伴侣,以缓解国内比例失衡的问题,同时也能引入海外人才。无论是哪种建议,都只是解决不了根源问题,生育率下降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结构的深层次矛盾,在于年轻人面临的巨大生存压力。

如果这些根本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任何建议都不过是虚幻的空中楼阁,无法落地生根,缺乏实际意义和价值。

四、治标不治本:生育困境的根源在哪?

专家们的“奇葩“建议背后,折射出的是对生育困境的无奈,这些方案掩饰的是问题的本质。

生育率下降,并非简单的调整就能解决,它牵涉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的深层次原因。

不菲的房价、高额的教育成本、巨额的医疗费用,构成了年轻人身上的“新三座大山”,“房子、孩子、票子”,曾经是无数人奋斗的目标,如今却成了难以承受的负担。

在“宇宙尽头是编制”的时代焦虑下,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父母不得不拼命“鸡娃”,早教、兴趣班、补习班,样样都不能少,教育支出成了家庭预算的黑洞。

社会对孩子的保障是不完善的,养老、医疗、教育、这些本应由社会共同承担的责任,落在了个人和家庭身上,加剧了年轻人的生存焦虑。

“生个孩子,就等于给家里安装了一台碎钞机”,这句网络流行语,虽然有些夸张,却也道出了不少父母的心声,伴随着社会观念变迁,新一代年轻人对于生育的态度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

他们需要看重个人价值的达成,生活质量的曾经,而不是接受所谓的“香火继承”这种观念羁绊。

“不婚不育,快乐加倍”,这句略带调侃的话语,却反映出部分年轻人对传统生育观念的反思。

生育率降低,并不是只有我国独有的难题,许多国家也深陷这个问题的折磨,面对这一全球性挑战,没有一剂万能药,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多管齐下,才能找到破解之道。

笔者认为

切实减轻育儿负担,让年轻人“生得起,养得起”,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扶持、税收减免等方式,降低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成本。

大力构建普惠性托育服务体系,解决年轻父母的担忧,让他们能平衡工作与家庭,从而为他们创造更优的生活条件,并且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年轻人减负增信。

加速推进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变革,提升保障水准,拓展覆盖范畴,使年轻人“老有所依、病有所医、失有所得”,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尤为关键的是,要构建生育友好型的社会环境,尊重每个人的生育选择,要摒弃“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大力倡导“男女平等”“优生优育”现代生育理念,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走出生育困境,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拿出“啃硬骨头”的勇气和决心,才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河南商报:《专家回应惩罚不生孩子的人言论:现代养老金制度必须要有人来干》2024年2月22日

人泽平:《任泽平:生育补贴方式有哪些,效果如何,钱从哪来》2024年6月25日

3 阅读:1307
评论列表
  • 2024-10-25 17:43

    这帮就是识字人,其他啥都不是。

  • 懂你 19
    2024-10-24 21:01

    狗屁专家

  • 2024-10-25 02:51

    别再想着生什么孩子了,现在的任务是活下去

  • 2024-10-25 15:24

    这些个伪专家,十有八九是间谍,应该查一下

  • 2024-10-25 19:00

    谁提议谁生,专家七大姑八大姨使劲生…

  • 2024-10-25 14:53

    你们不生 砖家没工资[捂脸哭]

  • 2024-10-28 12:47

    美国人口比我国少十亿,也没见美国担惊受怕,我国专家好像闲的没事干,整天拿人口说事。

  • 2024-10-25 22:45

    900万新生儿嫌少,1000万毕业生嫌多,60岁退休嫌早,40岁应聘嫌老。专家的嘴骗人的鬼。

  • 2024-10-26 20:37

    我就想知道那个说中国人均50万存款的专家,不够50万的他啥时候给补齐

  • 2024-10-26 18:39

    能不能活到50岁还俩说[得瑟]

  • 2024-10-31 15:22

    现在的企业没有节假日和休息日,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工作,谁还有这精力养娃子。脑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