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忻州境内最大的三家造纸厂

小西水历史 2025-03-13 11:24:58
一、定襄造纸厂 1953年,定襄县蒋村在个体作坊的基础上组建纸业生产合作社。次年又组建纸业二社和三社。1956年,3个纸业社合并为一个社,有职工640人,产值50万元,利润5万元。1959年,省手工业联合社拨扶植款3万元,该社购买打浆机1台、发电机组1台、锅驼机1台。除继续生产麻纸外,增加机制包装纸。1969年,改名为蒋村造纸厂。1970年后,增添蒸球、纸机、锅炉等生产设备,产品以机制瓦楞纸和有光纸为主。1978年,有职工249人,年产机制纸1229.7吨,产值101.1万元,上缴税款8.3万元,创利润11.7万元。 1979年,更名为定襄县造纸厂,占地面积40080平方米,建筑面积5198平方米,属集体所有制企业。1985年,有职工218人,固定资产原值104.7万元,主要设备有元网造纸机1台、25立方米蒸球1台、14立方米蒸球2台、打浆机4台、铡草机1台,设造纸和动力2个车间,年产机制纸2290吨,产值38万元,上缴税款10.9万元,创利润2000元。其产品销往本省及河北、甘肃、内蒙等地。 二、忻州市造纸厂 1958年,忻县联合加工厂建成日产30刀麻纸的造纸车间,固定资产0.58万元,职工34人。后改为生产机制纸。1960年,从联合加工厂分离,组建地方国营忻县造纸厂,以电为动力生产,设备不断增加更新,产品质量提高。1963年,其产品在全省小纸厂质量评比中居于第二位。1965年,设备有2吨切草机1台、8立方米蒸球1个、250公斤打浆机3台、38立方米洗漂机1台、20吨水塔1座、72马力和200马力锅炉各1台。 1975年,采用原平县崞阳纸厂制浆新工艺,结合优选法,改进制浆方法,吨浆耗碱降至185公斤,比国家标准(350公斤)下降47%,创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次年,轻工部在该厂召开北方16省市节碱现场会议。 1977年,厂长张润修应邀出席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次年,研试1575双缸5吨纸机可控硅技术成功,受到地区科技大会奖励。1979年,省人民政府授予其“大庆式企业”称号。次年,该厂生产的30克漂白有光纸获山西省优质产品称号。至此,拥有纸机5台,形成3条生产线。产品品种有有光纸(18、22、25、28、30、35、40克)7种,书写纸(50、60、70克)3种,以及包装纸、瓦楞纸、条纹牛皮纸、广告纸和印花原纸。其中有光纸、广告纸和印花原纸,出口南美洲、非洲、新加坡、马亚西亚及港、澳等国家和地区。1983年,改名为忻州市造纸厂。 三、原平县崞阳造纸厂 1967年7月筹建,1970年5月投产,当年有固定资产160万元,职工204人。1981年,占地面积10800平方米,固定资产为279万元,主要设备有14立方米蒸煮器4台、20立方米漂白池3个、1575MM双网双缸抄纸机2台、787MM单网单缸抄纸机1台。1985年,生产机制纸3115吨,总产值358万元。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