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驻绥远省的国民党部队

小西水历史 2025-03-09 11:43:38
绥远省,是中华民国的塞北四省(热河省、察哈尔省、绥远省、宁夏省)之一,简称绥,省会归绥(今呼和浩特市),包括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南部地区。 绥远在清朝为归绥道,属山西省管辖,1914年中华民国袁世凯北洋政府将之分出山西,与兴和道建立绥远特别区,1928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改称绥远省,省会为归绥(今呼和浩特),抗日战争时期省会为陕坝(今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陕坝镇)。1954年并入内蒙古自治区。现将抗战时驻绥远省国民党部队的情况简介如下: 一、全面抗战初期绥远地区各部队 1937年“七·七”事变后,傅作义任第7集团军总司令,隶属阎锡山任司令长官的第2战区(平绥路、山西省),负责指挥第35军等部队防守平绥线,反攻察哈尔。同年10月,傅作义作为忻口战役的副总司令,率所部并指挥其它部队进行忻口会战,后又进行保卫太原的作战,绥远在军事上成为“真空地带”。 这时,由大同撤到绥远的国民党“东北挺进军”司令马占山代理绥远省政府主席,并将绥远地方部队统率起来,后撤到固阳、伊克昭盟。1937年11月,傅作义率部参加太原战役后,第35军司令部撤到山西石楼县大悟镇,1938年春撤到河曲。这一时期绥远地区部队主要有: 第35军:军长傅作义兼,副军长陈炳谦。下辖第73师、101师和211旅。 东北挺进军马占山部:“七·七”事变后,由原东北军抗日将领马占山奉命在大同组建。辖骑兵第6师(原东北军)、第3师(由反正的李守信伪军改编),并负责指挥绥远国民兵、35军留守直属队等改编的3个旅、由蒙旗保安总队先后改称的蒙旗混成旅、蒙旗独立旅。归绥、包头沦陷后,东北挺进军渡黄河南下驻防准格尔旗一带,司令部驻陕北境内的哈剌寨。所部除骑6师、骑3师外,又收编反正伪军吕纯义部编为暂编骑兵第1旅,将准格尔旗地方武装改编为暂编骑兵第2旅,将反正伪军改编为新编骑兵第5师。蒙骑独立旅退入伊克昭盟。 骑兵第6军:驻绥部队反攻察哈尔后,骑兵第7师撤回绥远,并扩编为骑兵第6军,军长门炳岳。下辖骑兵第7师、第4师(由暂编骑2旅扩编)和新编第5旅。归绥、包头沦陷后,骑6军退守绥西,门炳岳任绥西警备司令,负责指挥退入绥西的国民兵2个旅及晋绥屯垦军编成的1个旅。 以上部队均属第2战区序列,归战区北路军总司令傅作义指挥。 二、第八战区所属部队 1939年初,傅作义任第8战区副司令长官。同年1月,率第35军由山西回到绥远河套地区,将“副司令长官部”设在陕坝,负责绥远未沦陷区防务。所辖部队驻内蒙古西部地区的先后有: 第35军:整编为3个师9个团编制。军长傅作义兼,副军长陈炳谦。辖第101、新31、32师和骑兵团等部队。 骑兵第6军:军长门炳岳。辖骑兵第7师、新骑4师、新5旅。 东北挺进军:司令马占山。辖骑兵第6师、新骑3师、新骑5师、暂骑1旅、暂骑2旅、暂骑3旅。 新编第3师:由蒙旗独立旅改编,下辖3个团。1941年奉调甘肃。 五(原)临(河)警备旅:由原绥西屯垦部队改编,辖2个团。 暂3军:1940年8月,傅作义部五原战役胜利后在河套地区组建。军长孙兰峰,副军长梁立柱。下辖暂4师、暂11师、骑兵第4师,军部驻乌加河。 暂4军:1940年8月,在河套组建,军长董其武,副军长朱大纯,军部驻蛮会。下辖骑兵第4师、骑兵第5旅、步兵旅。1942年,暂4军改编为骑兵第4军,军长先后为董其武、袁庆荣,下辖新骑3师、新骑4师。 第67军:军长何文鼎。1943年由驻伊克昭盟的暂编第26师、骑兵第7师合编而成。1944年骑7师调离第8战区。 另外,还有马秉仁绥远游击军(原绥远国民兵)、王子修新编第6旅、张励生热察绥挺进军,以及收编的地方游杂部队邬青云、王有功、郭长青、鄂友三等部。 三、第十二战区所属部队 1945年6月,绥远省、察哈尔省新划为第12战区,司令长官傅作义,副司令长官马占山、邓宝珊、刘多荃,参谋长李世杰,政治部主任董其武。司令长官部驻绥西陕坝。所属部队裁减整编为: 第35军:军长鲁英麟,副军长刘万春,下辖第101师、新31师、新32师。 暂编第3军:军长袁庆荣,副军长梁立柱,参谋长张副元。下辖暂10师、暂11师、暂17师。 马占山东北挺进军、何文鼎第67军 新骑4师:由骑兵第4军裁编。 独立旅:由五临警备旅改编。 晋陕绥边区部队:总司令邓宝珊,副总司令董其武(兼)。所属部队为第22军(辖86师、骑6师),仍驻陕北榆林地区。 晋察绥边区挺进军:总司令张励生,副总司令孙兰峰。下辖暂编第4旅、暂编骑兵第1旅。
4 阅读: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