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粪老人竟是开国中将?被举报影响市容市貌的老人,竟是开国中将

百年机动站 2023-12-22 06:14:02
引言

1958年秋,长沙市一六三军区医院。

一位穿着病号服的老者背着个粪筐,正在四处捡拾着道路上的鸡鸭狗粪,清洁街道。这些粪便散乱在各处时,人们还不觉得有什么;但是老人将它们都收集到自己的粪筐里面之后,味道便浓郁起来,过往的行人都忍不住纷纷皱眉。

之后便有民众向医院方面反映,说医院里有一个捡拾粪便的人,味道很大,十分影响这里的市容市貌。

拾粪者概念图

收到消息之后,医院的领导马上便走了出来,准备解决此事。但是医院里的领导出来见到老人之后大吃一惊,连忙上前:“何将军,您怎么在这儿干这个啊!”

原来,这位拾粪的老人,竟然是我国开国中将之一,何德全。

一位开国将军,为什么会背着粪筐在医院拾粪呢?

何德全

何部长卖布鞋

在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政府对我党各抗日根据地展开了长期的军事封锁、经济封锁,切断了抗日根据地内与外界的一切联系,严禁国统区的任何物资进入到我方的抗日根据地,根据地内的将士和百姓们的吃穿用度都出现了问题。

在这样的条件背景下,党中央和毛主席号召全军将士“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陕甘宁、晋察冀、山东、华东等各大抗日根据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时任八路军第十八兵站部部长的何德全,率先带领自己部下的一百多名干部和战士响应了党中央的号召。

红军战士

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来了大量的废弃钢铁,将这些材料变废为宝,用它们打造了三百多件的劳动生产工具。

何德全干劲十足,虽然他们只有一百多人,但是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就把900多亩的荒地开垦成了农田,播下了种子。到了秋天,何德全他们洒下汗水的这片田地收获了大量的小米、谷子还有土豆,用他们的辛勤劳动为自己解决了粮食的问题。

大生产运动

在白天,何德全带着兵站的部下们开垦农田,为填饱自己的肚子而努力。到了晚上,他还跟自己的夫人一起,将一些破旧的衣服洗干净之后撕成布条,制作成鞋帮子,两人一起在煤油灯下制作布鞋,一直做到深夜。做好之后,何德全白天便拿到根据地内的市场上去卖掉,挣来的钱除去买针线等做布鞋需要用到的东西之外,剩下的全部交公。

大生产运动

何德全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根据地内物资短缺的问题。他垦荒地、种粮食、做布鞋……他的努力,受到了根据地内广大军民的赞誉,甚至因此获得了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亲自签发的“生产模范”称号。

现在我们知道了,老将军在医院住院期间去拾粪,并非因为无事可做。而是因为老将军拥有着勤劳朴素、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这种老一辈的延安精神,在何德全将军的身上绽放了一辈子。

老一辈革命家

一堂生动的课

1961年的时候,何德全将军还担任着湖南军区副司令的职务。

10月的一天,长沙晚报的记者来到何老将军的家中,对他进行采访。记者到来的时候,何老将军还在菜地里忙活,得到消息之后便立刻回返。

记者看到何老将军的时候,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眼前这个穿着缀满补丁的旧衣服、拿着破破烂烂的草帽的老人,真的是一位开国将军、一位军区的副司令员吗?

老农民概念图

何老将军招呼记者等人先坐,他自己则去换掉沾满泥土的鞋子,冲洗了一下身上的汗水,方才来到会客室坐定。

记者看着眼前这个清瘦的、面带微笑的老人,始终无法将他和想象中威严、威风的将军形象联系到一起。带着困惑,记者请老将军谈一谈自己的生活日常。

面对这个问题,何老将军却显得有些茫然。这怎么还要问自己是如何过日子的吗?

记者见老将军有些不知从何说起的样子,补充说是想让老将军谈一谈他是如何许多年如一日般保持着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状态的。

老农民概念图

何老将军听完笑了起来:“谈不上什么勤俭,我只是对吃的、穿的、用的不太讲究罢了,能吃、能穿、能用就可以。衣服只要干净就可以,有人觉得衣服破了就要扔,我觉得衣服破了,补一补还是可以穿的嘛。”

在老将军看来,衣服只要还能补,那就代表着还能穿。不只是衣服,记者注意到,老将军卧室里的床单、被子甚至于蚊帐,都有着数量不等的补丁痕迹。这实在是让人难以相信!

破旧的军大衣

记者静静地看着眼前这个侃侃而谈的老人,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将军形象丰满了起来。并不如想象的那般空洞,大量的细节都在丰满这个老人给人留下的印象:平凡而又伟大。

记者又问道关于粮食蔬菜的问题,这下子何老将军的谈性更浓了。何老将军自延安时期就是根据地里军民们公认的种田好手,现在哪怕成了将军,也没有把这门手艺丢下。

何德全及夫人余伟

何老将军跟记者细数自己种的作物:“……今年收了600多公斤的南瓜,还有100多斤的麦子,60多斤的各种豆子,还种了烟叶、茶树……”何老将军的一番话,直听得记者目瞪口呆,纷纷表示佩服老将军的干劲和精神。

南瓜

在记者问到生活中有没有什么困难时,何老将军摇了摇头,回答却是又一次给记者等人的内心带来了冲击:“困难什么时候没有?当初打仗的时候,敌人比我们多好几倍,那就要向投降吗?国民党封锁我们的物资,没有吃的,我们难道就要向国民党妥协吗?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害怕,正视困难,想法设法去解决掉它。”

这番采访被长沙晚报发表在了10月17日的头版之上,报社的编辑部还表示“上了一堂生动的课”,号召年轻人们要像老一辈革命者学习,努力克服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困难。

何德全

人物生平

何老将军原名何正杰,后来才改名叫何德全。他出生在长沙的一个小村子里,家里的条件十分艰苦。何德全三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四岁的时候,跟着姐姐去街上乞讨糊口。再长大一点,有了点力气,就去给地主当长工。

何德全小时候可谓是吃够了旧社会的苦,心中想要改变这种情况的想法愈发强烈。

1914年,18岁的何德全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选择了参军。

贫困人家概念图

他参加的第一支队五,是国民党的湘军。这只队伍里面充斥着各种“兵油子”“兵痞子”,鱼龙混杂。毕竟国民党的军队待遇还不错,而且来者不拒,什么样的人都能来混口饭吃。

何德全从小到大,18年来没有吃过一顿饱饭,所以身材矮小;长期艰苦的劳动,也让他的身形有些佝偻。但何德全力气可不小,力气小的人做不了长工。

有老兵想要欺负何德全,比如故意碰翻他的东西、往他的床上泼凉水,这种事情时有发生,何德全都忍了下来,他在等一个机会。

兵痞概念图

有一天,一个身材高大、满脸横肉的老兵在吃饭时故意将他的饭盒打翻在地,里面的饭散了一地。何德全眼睛一眯,攥起拳头便朝那个老兵挥了过去,只一拳,便将那个老兵打得眼冒金星,躺在地上不得动弹。

自此之后,再没人找何德全的麻烦。他就在国民党的军队里慢慢熬着,从小兵熬成了连长。

何德全在国民党的军队里待了16年,发现这里并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国民党并不能也没有想过去改变底层的劳动人民悲惨的命运,于是他将目光放到了共产党身上。

老兵概念图

随着对共产党的了解越来越深,他想要去参加红军、参加革命的冲动就越强烈。在1929年,何德全因为同情红军、在抓博行动中私放红军而被国民党裁减,只得回家务农。

1930年7月,何德全当初在国民党湘军当兵时结识的战友彭德怀率军攻入了长沙,他终于有机会加入中国工农红军,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1934年,中共的第五次反“围剿”战斗中,时任红3军团第5师15团参谋长的何德全,仅带领一个营防御阵地,就阻拦住了数倍于己方兵力的敌人轮番进攻,成功掩护了主力部队的转移。他也因此获得了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授予的二等红星奖章。这份荣誉让何德全激动不已,因为这代表了上级领导对自己的认可。何德全暗下决心,一定要将自己的全部能力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为党和革命事业奋斗终生。

彭德怀

在前线战斗了将近十年之后,何德全于1941年被调回后方延安,上级打算安排他做总部作战室主任。然而何德全再三思忖,觉得自己年龄大了,记忆力也差,文化水平还低,恐怕难以胜任这个职位。于是跟领导汇报了他的想法。

上级尊重了他的意见,任命他为八路军第十八兵站部部长。在此任上,就发生了我们开头所讲的,“何部长卖布鞋”,以及被毛主席评为“劳动模范”的故事。

“劳动模范”奖章

结语

纵观何老将军的一生,他其实没有过几天所谓的“好日子”。哪怕新中国成立之后,不需要再打仗了,他也依然没有闲下来。

对自己勤俭节约的何老将军,对别人却很大方。他支持家乡的集体农业生产,每年都要自掏腰包帮家乡买各种劳动工具,或者买农药、化肥;还出资为家乡修建养猪场、水果园;除此之外,他最大的花销是资助农村贫困家庭子弟上学和烈士孤儿读书。截止到何老将军去世,他共计资助了11个孩子,让他们能有读书的机会。

受资助的孩子概念图

从何老将军的身上,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一个革命前辈、一个共产党人真实的模样。或许,这就是被称为“风骨”的东西。

参考文献

1.《开国将帅名录》

2. 魏焕伦主编;毛步高,易有宗副主编. 再唱黄河之滨[M]

8 阅读:3806
评论列表
  • 2023-12-23 17:15

    艰苦朴素奋斗一生的共和国将军,令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