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刘伯承邀请功德林战犯廖耀湘,站上解放军军事学院的讲台讲课。廖耀湘心存顾虑,不敢应允,刘伯承坚定地说:“我们有三点比不上你。”
1949年新中国宣告成立后,人民解放军开始从游击战向正规化、现代化军队的转型。为培育出能够应对新挑战、胜任新任务的军事人才,刘伯承受命着手创办解放军军事学院,在筹备初期,他就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学院缺乏足够的师资力量。
当时,全军范围内能够胜任正规化教学任务的军事教员数量严重不足,尽管学院已经尽力招募一些教员,但他们的数量仍然无法满足实际的教学需求。
为破解这一难题,刘伯承创造性地提出三条用人新举措,其中一条尤为引人注目且颇具争议,那就是从原国民党军官中挑选合适的人选,邀请他们加入学院担任教员。该提议一经提出,有人顾虑重重,担心这些原国民党军官的政治忠诚度难以保证,也有人心存疑虑,认为让曾经的战败方来传授军事智慧似乎不太合适。
刘伯承深信,在这些原国民党军官中,不乏那些毕业于国内外知名军事学府、精通现代军事理论与实践的佼佼者,他们身上所承载的实战经验和深刻教训,对于正处在转型关键期的人民解放军而言,无疑是一笔极为珍贵的财富。
以廖耀湘为例,是一位在抗日战场上立下汗马功劳的国民党将领,曾在黄埔军校第六期的骑兵科深造,后又远赴法国,在圣西尔军校和机械化骑兵学校接受全面且深入的军事教育。在昆仑关战役中,廖耀湘指挥若定,率领部队以少胜多,歼灭日军多达4000余人,一战成名,威震四方。
解放战争中,廖耀湘的命运却急转直下,屡遭挫败。特别是在辽沈战役这场决定性的较量中,他所率领的第九兵团被解放军全歼,本人也沦为俘虏,随后进入战犯管理所,开始长达数年的改造生活。
时间流转至1951年,解放军军事学院在这一年正式成立,刘伯承被光荣地任命为院长一职。面对学院师资匮乏的严峻现实,想起了廖耀湘这位军事人才。在刘伯承的眼中,廖耀湘在缅甸抗击日寇的英勇事迹、辽沈战役中的实战经验,以及他对国民党军队内部运作的深刻了解,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值得被充分利用。
随后,刘伯承有了计划,决定派遣专人前往战犯管理所,向廖耀湘发出前往军事学院执教的邀请。这个消息让廖耀湘难以置信,自己身为战败的将领,且正身陷囹圄,怎么可能有资格去为解放军的将领们授课呢?
他满心忧虑,生怕自己成为他人发泄情绪的对象,更害怕自己学识浅薄,授课时会贻笑大方。刘伯承的一席话,让他心中的顾虑烟消云散。
刘伯承真诚地说:“我们有三点是不如你的,第一,你曾亲自率领远征军与日寇作战,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第二,你亲身经历了辽沈战役;第三,你对国民党军队的内部运作和建设有着深入的了解;这些,正是我们迫切需要的。”
刘伯承的真诚与信任,让廖耀湘深受感动,在一番权衡之后,决定接受这个挑战,带着复杂的心情,踏上前往南京军事学院的路。
当廖耀湘首次站在南京军事学院的讲台上时,教室内的气氛显得格外紧绷,学员们的眼神锐利而充满审视,仿佛在静待这位曾经的“战犯”如何展现自己。
廖耀湘没有被这种氛围所影响,平静地开启授课,将个人的亲身经历娓娓道来——从抗日战争远征军的英勇战斗,到辽沈战役中的战略对决,再到对国民党军队败局的深刻反思。
他的叙述条理清晰,每一个细节都描绘得栩栩如生,特别是在讲述辽沈战役时,正视自己的失败,用真挚的情感分析国民党军队在这场战役中的失误和原因,强烈地震撼在场的学员们。
在担任解放军军事学院的讲师期间,廖耀湘逐渐意识到共产党和解放军所具备的博大胸怀,也深切地感受到新中国军队对知识与实战智慧的重视。这种认知上的转变深深地打动他,促使他决心积极参与思想转变的过程,希望能够尽快获得释放。
在1961年,廖耀湘获得特赦,重新获得自由,满怀热情地投身社会事务与公益事业,为新中国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