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悉尼讯】2025年,全球锂资源开发迎来产能集中释放期,中国通过盐湖提锂技术突破与锂辉石矿扩产,正加速构建自主可控的锂供应链。自然资源部数据显示,中国锂矿储量全球占比已从6%跃升至16.5%,自产锂资源增幅超30%,成为平抑国际锂价波动的关键力量。

中国盐湖提锂正实现从"资源大国"到"技术强国"的跨越。青海察尔汗盐湖4万吨/年基础锂盐项目采用"连续离子交换移动床+膜耦合"技术,锂收率提升25%,淡水消耗降低47.4%,综合能耗下降50.6%,成为全球首个实现零碳闭环的盐湖提锂项目。
西藏阿里地区的盐湖提锂则攻克高海拔、超低温技术难题,蓝晓科技研发的高钠碱性锂吸附剂在-30°C环境下稳定运行,卤水回收率突破92%,双极膜系统实现酸碱原料100%自循环,建成全球首个高原工业化提锂标杆。
这些技术突破推动中国盐湖锂新增资源量达1400万吨,跃居全球第三大盐湖型锂资源基地。但挑战依然存在:青藏高原生态红线限制了80%的盐湖开发,青海盐湖镁锂比平均达60:1,远超南美盐湖的3:1,提锂成本较阿根廷高30%。

四川锂辉石矿开发进入加速期。马尔康党坝锂辉石矿100万吨/年改扩建项目获核准,采用智能爆破系统和无人驾驶矿卡,矿石贫化率控制在9%以内,预计年产17.45万吨锂精矿,助力四川锂资源量突破500万吨。
融捷股份甲基卡锂辉石矿通过委外选矿模式,将原矿处理能力提升至140万吨/年,其134号矿脉氧化锂平均品位1.3%,开采成本较澳洲锂矿低28美元/吨。
中国锂辉石资源开发呈现"东西并进"格局:西部新疆大红柳滩锂矿一期300万吨/年采选项目投产,首采区探明氧化锂70万吨,二期建成后总产能将达400万吨/年,成为全国最大锂辉石采选基地;东部江西锂云母矿通过高效提炼工艺,资源利用率提升至75%,宜春地区锂云母提锂成本较非洲锂矿低15%。

2025年全球锂矿投产项目中,中国主导的马里Goulamina锂辉石矿(50.6万吨/年)、阿根廷Mariana盐湖(2万吨/年氯化锂)等项目贡献新增产能超30万吨LCE。国信证券分析指出,中国自产锂资源供应占比已从2020年的25%提升至2025年的40%,有效缓解了对澳洲锂矿的依赖。
但产能过剩风险逐步显现。2025年全球锂资源过剩幅度预计达5%-10%,碳酸锂价格持续徘徊在7.5-8.5万元/吨区间。澳洲部分高成本锂矿因亏损减产,而中国江西锂云母矿在锂价低于5万元/吨时仍可维持现金流,展现出更强的成本韧性。

中国锂产业正从"资源开采"向"高端制造"延伸。西藏玉龙铜矿配套建设锂盐加工厂,实现"采矿-选矿-冶炼"一体化;青海盐湖股份布局储能电池材料,推动锂资源向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下游延伸。
在环保领域,中国建立"锂冶炼渣无害化资源化"技术体系,通过源头减害、深度解毒等工艺,将锂云母提锂尾渣综合利用率提升至85%,较欧盟标准高10个百分点。

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0年全球锂需求将达300万吨,中国盐湖与锂辉石资源开发将重塑全球供应链。当西藏盐湖提锂废水回用率达91%、四川锂辉石矿粉尘排放浓度控制在15mg/m³时,中国正以"绿色开发"模式参与全球资源竞争,为新能源革命提供可持续的锂资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