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岸英:革命先驱 岁月不朽

1950年11月25日,一封发往中央军委的绝密电报,详细记录了毛岸英牺牲的经过。
电报中写道:“毛岸英同三个参谋在房子内,敌机四架经过时他们四人已出来,敌机过后他们四人返回房子内,忽又来敌机四架,投下近百枚燃烧弹,命中房子,当时有二名参谋跑出,毛岸英及高瑞欣未及跑出被烧死。”这封由彭德怀亲笔撰写的电报,凝结了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悲痛和无尽的思念。
作为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自幼经历坎坷。
8岁那年,他随母亲杨开慧入狱,目睹了母亲牺牲的悲惨景象。
此后,毛岸英辗转流落上海,靠打零工度日。
1936年,他被安排到苏联学习,先后就读于军政学校和军事学院,还参加了卫国战争,转战欧洲战场。
1946年回国后,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事业。
毛岸英虽然出身领袖之家,但他从不以此自居。
他积极投身土改、宣传等工作,努力与普通群众打成一片。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毛岸英毅然请缨入朝,担任志愿军司令部俄语翻译和秘书。
他兢兢业业,在危险的战区工作,直到牺牲的那一刻。
得知爱子牺牲的消息,毛泽东强忍悲痛,说:“打仗总是要死人的。
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献出了那么多指战员的生命,他们的牺牲是光荣的。
岸英是一个普通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一件大事。”他把个人的悲伤融入到民族的苦难之中,展现了一位伟人的风范。
毛岸英虽然英年早逝,但他的精神永垂不朽。年仅28岁的他,把个人命运与民族前途紧紧相连,把满腔热血洒在异国他乡的战场上。他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他勇于奉献的崇高品格,永远值得后人敬仰和学习。
昔日的志愿军战士,曾与毛岸英并肩作战、生死与共。对于他们来说,毛岸英是一位可敬的战友,一位值得信赖的同志。他们至今仍然记得,那个风华正茂的青年,在战火纷飞的日子里,始终冲锋在前、英勇杀敌的身影。
如今,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内,一块花岗岩石默默矗立,诉说着烈士的不朽功绩。
毛岸英虽已长眠于此,但他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
正如墓碑上所镌刻的那样:“毛岸英烈士永垂不朽!”
岁月流转,英雄已逝,但革命先驱们的事迹,始终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中熠熠生辉。
毛岸英以及千千万万的革命烈士,他们用热血和生命铺就了新中国的坚实根基。
我们纪念他们,学习他们,就是要传承红色基因,凝聚民族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