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余,我们可有些年没见了。”
“嗯,14年没见了。”
说着,余家寿颇为局促的起身,从老领导、现任湖北军区副司令员王宏坤手中接过递过来的茶杯。
轻抿一口,放下茶杯,欲说上几句,又不知从何说起,倒是王宏坤先开了头:
“老余,这些年过得怎么样?”
关切之心,不减当年,余家寿不由感动,却不知如何说这些年的事。
自从当年负气离开部队,他就一直在家乡务农,日子清贫,时常会想起当年参加革命的情形。这次来找老领导,一是叙旧,二是想着重新回到部队。
“老余,我能理解你的心情,只是~”
王宏坤一声轻叹,余家寿不免低下头,眼睛微微泛红,思绪回到当年。
王宏坤
一、活张飞,猛将余家寿1926年秋,余家寿参加了当地的农民运动。
那一年,他只有13岁。
年纪虽小,他却懂了不少革命道理,这也得益于家里几个表兄的教导。说起他的两个表兄,后来都成了了不得的人物。
一个就是开篇讲到的王宏坤,另一个则是王树声。
王树声
三兄弟都是湖北麻城乘马岗人,王宏坤、王树声年长几岁,很早就参加了当地的农民运动,余家寿算得上听两表兄传奇事迹长大的。
耳濡目染下,他也生出了“革命”的想法。
13岁就跟着两个表兄在当地闹革命,还参加了乡义勇团。这小子胆子大、敢做事,甭管是打地主、斗民团,每次都冲在第一个。王宏坤很喜欢这小子,所以后来余家寿基本都跟着王宏坤闹革命。
当然,王树声也很欣赏余家寿。
当时麻城在党组织发展下,刮起了革命之风,那些个地主豪绅、土匪强盗可就遭了殃,因此他们对共产党恨之入骨。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当地地主豪绅也组织起了一支队伍发起暴乱,时任麻城县委委员的王树声迅速组织农民武装发起反击。
这次战斗中,只有14岁的余家寿冲在前线、悍不畏死,那股子勇猛劲,已初现“猛将”之威。
也就是这次战斗,他第一次负伤。
可对他来说,负伤只是小事,闹革命才是大事!仗着年轻,他不顾伤势坚持战斗,在麻城闯出了些许名声。
1927年11月13日,黄麻起义爆发。
余家寿拿着长枪和万千百姓涌向黄麻城,这场发生于大别山地区的浩大起义行动,彻底点燃了每个人的革命热情。
每一个参加起义的农民,都见证着一场“惊天巨变”。
从这天起,大别山变了天!
很快,大别山第一个工农政权和第一支人民武装正式成立,余家寿也从一名普通农民转变为一名红军战士。
那时他年纪还小,其实并不太懂大别山地区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却有预感即将参加到一场开天辟地的大事中。
接下来他所要面对的,就是从未停歇的战斗。
敌人是疯狂的,一次次对鄂豫皖根据地进行“围剿”。
面对敌强我弱的局势,战士们能做的只有顽强抵抗。一次次战斗,余家寿逐渐成长,成为了王宏坤的得力干将。
当然,也付出巨大代价。
仅从黄麻起义到蒋介石对鄂豫皖根据地发起第四次“围剿”期间,他就负伤多达20余次,小伤更是不计其数。
最严重的一次,左肩胛骨被子弹击中,造成前后贯穿伤。
可他十分顽强,每次恢复好后就继续投入到战斗当中。久而久之,他在红四方面军有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号——活张飞!
鄂豫皖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四方面军被迫西征。
余家寿跟着部队辗转各地,从未有过半点怨言,王宏坤虽然很欣赏自己这位表弟,从未特殊照顾,而是将其下放到战斗基层。
要知道王宏坤、王树声在红四方面军西征时,都是部队高级领导,其中王宏坤更是红四军军长(1933年7月被任命)。
结果他们这个战斗勇猛的表弟,只是个营长。
不管营长、团长,亦或是普通战士,余家寿总是身先士卒,冲在第一个。
令王宏坤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反“六路围攻”时,方面军进入防御姿态,余家寿还主动请缨,申请夜袭敌营,最终俘虏了五十多名国军。
他的确是一员虎将、猛将,就是脾气有点暴、性格有点轴,这也为他之后负气离队埋下了伏笔。
二、旧城战役显威风余家寿这脾气,跟另一位将军颇为相似——许世友。
两人都嫉恶如仇、口无遮拦,打起仗来又不要命、敢于冲锋,不过余家寿却没许世友运气好、或者说他实在太轴。
跟着红四方面军西征、长征,他也没闹出太多事情。
相反,他在西征、长征中表现勇猛、屡屡升迁,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排长、营长、团长,最后被任命为红四方面军第十师师长。
升任师长不久,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
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成功会师。
许世友
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以无数牺牲为代价换来的会师,无疑壮大了中国革命的武装力量,结果却因张国焘的错误行为,中国革命差点走向覆灭。
可谁又能想到,张国焘的错误行为,最终会让红四方面军无数将士来买单,其中就包括余家寿。
前面就说到过,余家寿这人很轴、作战很勇猛,因此也不懂政治上那些弯弯绕绕,认定一件事就会做到底,比如闹革命!
14岁就跟着表兄王宏坤、王树声在麻城闹革命的他,压根没意识到两大主力军会师后的暗流涌动。
10月,张国焘宣布另立“中央”,大搞分裂。
张国焘
彼时红四方面军很多将士,包括王树声、王宏坤等人,都很反对张国焘这种行为,余家寿也不例外。
颇为内外形势压力,张国焘只能取消第二“中央”。
虽然取消了第二“中央”,但他依旧没有意识到问题严重性,始终我行我素,这也为之后的“批张运动”埋下伏笔。
好在此时红一、二、四方面军基本达成共识,即会师!
那位始终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蒋委员长,实在不甘心红军又一次壮大,一路追击红军,红军各方面军顽强应战,一次次粉碎了敌人的“围剿”,会师近在咫尺。偏偏有时候咫尺之遥,就是一道天堑。
就在红四方面军继续北上途中,再度与敌遭遇,交战于旧城。
旧城,位于临潭县西、四面环山,是红四方面军进入甘南地区的必经之路。为阻拦红四方面军北上,蒋介石命令马步芳部务必灭敌于临潭。
临潭有两大战略要点——新城,旧城。红四方面军挺进新城后,随命令余家寿的第十师和妇女先锋团挺进旧城。
很快,余家寿率部相继占领旧城,并迎来了马步芳部疯狂反扑。
马步芳部的骑兵火力猛、枪法准,算是国民地方军中的精锐,因此给第十师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余家寿再现虎将风采——死战不退!
敌人枪法准、骑兵速度快,我方战士枪法也不差,再加上悍不畏死,敢于和敌人拼刺刀,愣是挡住了敌人第一波冲击。
当然,代价也是惨重的——负责把守旧城城池的三营战士,除十余人退到城里之外,其余尽皆战死城墙。
城池争夺战如此激烈,外围据点的战斗也异常惨烈。
好在有余家寿坐镇,所谓虎将无弱兵,第十师面对劲旅马步芳部,依旧强撑了足足七天七夜,直到援兵抵达!
此战,歼敌两千余人、俘敌700余人,可谓大捷。旧城战役后,余家寿名声大震,都知道王宏坤手下有一员虎将,人称“活张飞”。
怎料旧城大捷后不久,余家寿就率部打了一场败仗。
三大主力会师后,赤色风暴席卷中国西北大地,这让蒋介石如临大敌,只能调兵试图剿灭红军。
会师后的红军,也给蒋介石准备了一份“大礼”——海打战役计划。
原定渡过黄河、西进的部分红四方面军,需配合红一、二方面军,共同抵抗前来追击的国民党军队。
为此,中央军委成立了前敌指挥部,彭德怀担任总指挥。
本来按海打战役计划执行,这将是一场经典的伏击战例。可就在各部队进入指定区域埋伏之时,张国焘又闹了幺蛾子——他让本就负有重要伏击责任的红四方面军撤的撤、散的散,更甚让第五军直接渡过黄河。
由于红四方面军临时“撤出”战场,为国军设下的陷阱漏洞百出,最后只能被迫取消海打战役计划。
彭德怀
三、私自离队,回家务农海打战役计划的夭折,很多人意见很大。
彭老总本来就是个暴脾气,实在气不过,大骂了张国焘和红四方面军,说红四方面军作战不力。
这话传到余家寿这里,他就更来气了。
海打战役计划是夭折了,可在萌城阻击战中,红四方面军、特别是他的第十师作战勇猛,就连他自己都因战失去了左眼。
他不免发出质问:“彭德怀凭什么骂红四方面军?”
几句牢骚,反倒被有心之人听了去。
到陕北后,余家寿进入抗大学习。
不久,中央就张国焘所犯错误进行指正,抗大也掀起了一场“批张运动”,本意自然是为了提高同志们的思想觉悟。
张国焘开始并不接受这些批判,他的老部下、以及一些红四方面军将领其实也不满意这种批判行为,因为有不少红四将领都被关了起来。
原先骂过彭德怀两句、为红四方面军将士说话的余家寿,也遭到人检举被关了起来,一段时间才放出来。
自那之后,余家寿心里就一直很不舒服。
“批张”没问题,他不过只是替红四方面军说了几句话而已,就要被区别对待,实在有些想不通。
抗大学员合影
一天,他的老上级、同样遭到批斗的徐顺礼登门。
两个人互吐苦水,心里更加不是滋味,徐顺礼带着抱怨的语气说道:“还不如回大别山打游击去。”
红四方面军西征前,有部队留在大别山地区打游击。回想起那段革命岁月,虽然艰苦,但也没发生过这些事。
经徐顺礼这么一说,余家寿也不免附和:“就是,还不如回去打游击!”
就这样,两人悄悄离开延安、向大别山奔去。
在那时候,擅自离队是大事,一般都是按“叛逃”处理。他们这不打招呼就离开部队,看似没有背叛革命,实际凸显出他们的无组织、无纪律。
结果两人回了大别山,却没有找到游击队。这下怎么办?回陕北肯定是回不去了,那就只能回家务农。
抗战时,国民党找上门,让余家寿参加保安队、打日本人。他虽然心里有气,但对党还是保持着忠诚,并没答应,想着能再次找到党组织、重回革命队伍。
1949年,解放军到了武汉。
在家务农的他听说湖北军区副司令员是表兄王宏坤,满怀忐忑的上门,希望表兄安排他重新回到部队。
表兄弟再相见,加上又是老上下级关系,王宏坤十分高兴,可对余家寿想要重回部队的想法有不同意见,他认为解放战争接近尾声,国家更需要人投身到工农业建设中,建议余家寿继续回家务农。
表兄的一番话,彻底点醒了余家寿。
当初是他主动离队,这些年在家乡务农,早就没了当初那股子冲劲,还不如就在家乡务农、过好自己的日子。
如是想着,他也就回了家乡、断了重回部队的念头。
后来在乡亲们的推荐下,1955年他当上了村里生产队队长,带领乡亲们发展农业,生活过得有声有色。
或许余家寿偶尔会惋惜、后悔,毕竟当初若是不离开部队,应该也能被授予军衔。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曾经有过那么一段光辉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