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井泉逝世后,家属致信邓公请求给予公正评价,邓公回复了5个字

观今品古 2024-08-24 12:39:15

因头条改版,增加了广告解锁功能,当广告打开后,静等5秒钟,您再伸出发财小手,点击右上角的叉号关闭,就可以继续阅读我的文章了!

前言

提及李井泉这个名字,川渝人民基本上都知道他,他在军队中从事过宣传教育工作,也指挥过不少战斗。

他是一位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开国元勋,有人称其为“无衔将军”。

世事如棋,局局新,由于种种原因,社会上对于这位老一辈革命家李井泉存在一些误解和争议。

李井泉去世后,他的家人经过深思熟虑,决定给邓小平写去一封信,希望中央能给予李井泉一个公正的评价。

那么,邓小平是如何回复的呢?

“无衔将军”李井泉

在师范学校读书期间,李井泉受到了进步思潮的影响,开始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南昌起义爆发后,他跟随部队搞起了运输。

1928年5月,李井泉被安排到丰顺县做群众工作,与他一同做工作的,还有共产党员赖文朋。

那时,联防队常常到各村搜捕共产党员,李井泉自然而然成为了他们的搜捕对象,为了保护无辜的乡亲免受牵连,李井泉便栖身于一个山洞里生活。

白天他就待在山洞里,躲过敌人的搜捕;晚上则趁着夜深人静出来活动,广贴宣传标语。

山洞确实是一个隐蔽的好地方,但时间一长,弊端也显露出来,山洞不透光,阴暗潮湿。

长期生活在这里,李井泉的身体很快出现了反应,得了毒疮,红肿化脓,痛苦不堪,赖文朋的家人不顾个人安危,冒险将他背回家中治疗。

却没成想,已经做了如此隐蔽了,敌人还是嗅到了蛛丝马迹,这天天还没亮,就听到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李井泉立刻警觉起来,但赖文朋家没有后门,自己身上还有枪,万一被查出来,这可怎么办?

李井泉将枪别到了腰间,赖文朋的家人将他背起,并将红肿化脓处裸露出来,门一开,联防队的人拿着枪,指着赖文朋的家人就问:

“你背上这人是谁?干什么的?”

赖文朋的家人意识到,他们并不认识李井泉,便急中生智地说:

“先生,这是我小儿子,他得了传染病,这不,身上都流脓了,我们正打算带他去看病呢。”

联防队的人听后一惊,吓得连连后退,不敢再多问,头也不回地跑了。

1930年,李井泉留在了毛主席身边担任秘书工作,李井泉与毛主席结下了不解之缘。

初见之时,毛主席就对李井泉说:

“你很年轻,又有文化,很适合做政治工作,希望你可以更加努力学习马列著作,深入基层,把自己的知识、才能传授给工农大众。”

李井泉在主席身边工作的时间不长,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个月,但主席的思想、作风深深地影响着李井泉。

他将主席的教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他时常教育子女要坚持实事求是,支持毛泽东主张。

儿女的名字也都与毛主席有关,基本都来自于主席的文章,长子次子的名字就取自主席在整风期间所说的“黎明风清”。

四子新桅,就取自毛主席的“新中国的桅杆已经出现在地平线上”。

在革命的道路上,李井泉爬过雪山、过过草地,始终拥护毛主席的战略战术思想,先后在红一、四、二方面军工作。

而后还调任红二军团4师的政委,是在老一辈革命家中,极少数在红军三大主力中都任职过的将领。

在抗日战争期间,他任120师358旅政委;在解放战争期间,任晋绥军区政委;1949年,与贺龙入川参与西南战斗,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呕心沥血。

论战功和资历,他是完全有机会授予军衔的,不过在新中国成立后,他已经调到地方工作,因此未能参加授衔。

不过,李井泉的“无衔将军”的称号,是当之无愧的。

粮食告急:四川成为“救命稻草”

新中国初立,万象更新,但国家仍处于艰难的恢复期,民众生活朴素而艰辛,每一户人家都勒紧裤腰带,共克时艰。

随着“大跃进”席卷全国,民众的热情被空前点燃,却也悄然埋下了隐患的种子。

紧接着,就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将百姓的生活推向了更加艰难的境地,全国上下都在闹饥荒,个别省份尤为严重,饿死人的事件常有发生。

四川在李井泉的带领下得到飞速发展,粮食也是连年丰收,四川人民慷慨解囊,每年都会往外调粮食来支援全国。

从1959年至1960年上半年,四川输出的粮食总量高达55至60亿斤,尤其是1959年,更是占了总体的三分之二。

天有不测风云,在1959年时,四川多县也是持续干旱,滴雨未下,李井泉深知,若继续无度地输出粮食,四川也将面临同样的灾难。

他心急如焚,多次向中央做了汇报,指出调粮的任务太重,恳请减轻调粮压力,可一连几个月过去了,始终没有收到什么消息。

之后在一次会议上,李先念最先表态,呼吁大家共克时艰,维持中央的调粮计划。

会场内却是一片沉默,无人开口。李先念只好搬出了周总理来做思想工作,总理无奈地道出了国家面临的困境:

“粮食,是国家的命脉,是我们几亿人民的生计所系。现在中央掌握的动粮基本告罄,先念同志整日为此事焦头烂额,我这个总理也很难过。

我们是几亿人口的大国,粮食一直供应不上,出了问题,后果不堪设想,国内国际影响都不好......”

中央这边催得紧,给四川下了死命令,中央领导还轮番打电话来催,李井泉越发觉得自己身上担子的重量。

一边是四川人民的生计,一边是全国人民,李井泉的压力也很大,为此,他焦虑到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在签下那份沉甸甸的调粮文件时,他与几位领导、书记的眼中都闪烁着泪光,他们彼此对视,无需多言,已尽在不言中。李井泉对大家说:

“我们的困难也很大,但要顾全大局,详想尽一切办法,为中央调粮!”

1961年初,当李先念再次来电要求四川继续调粮时,李井泉的声音中透露出难以掩饰的愤怒与无奈:

“还要调?再调死人都过万了!”

但中央认为,四川毕竟在政治、经济、影响力等各方面要比北京、上海要小得多,所以......

这一刻,李井泉的情绪彻底爆发,他近乎咆哮地喊道:

“你是个国务院,我也是个小国务院啊!为什么不听听我们的意见!体谅我们的难处!”

此言一出,在场的人都沉默了。这两年来,四川各地发生多起浮肿病,再加上自然灾害、缺粮严重,已经有很多人为此丢掉了性命。

四川省委的领导们也被压的喘不过来气,随后,李井泉接了通电话,面色苍白,嘴唇还有些发抖,对众人说:

“四川要股权大局,一定要调粮。”

说完这句话,李井泉好像被抽空一样,失去了全身的力气,整个人瘫软下来。去哪里调粮?成了四川省委们当前最急切的任务。

最后还是从四川的东北部和通江、巴中等地调来了粮食,向各地调粮。在这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四川共向外运送了147亿斤的粮食。

这一举动极大地缓解了全国各地的缺粮情况,同时,四川人民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李井泉也背上了“搞极左,饿死人”的骂名。

“只知道大公无私,不知道大功有私”

从这之后,批判李井泉的声音就没有断过,一些不了解内情的人纷纷给党中央写信,指责他的错误。

在一些人的眼中,李井泉被描绘成了一位只顾个人荣耀,不顾民生疾苦的“自私者”。

他们指责他为了向中央表功,不顾四川百姓的温饱,大肆调运粮食,仿佛他的每一个决策都建立在牺牲民众利益之上。

李井泉只好做了检讨,但他却将所有的事情拦了下来,只字不提是中央的决定,只说是自己的原因,调粮太多。

不过人们并不买账,认为他的反思不深刻,没有获得大家谅解的他,只好再继续检讨。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在第二次检讨时,李井泉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声泪俱下地表示这次事件自己负主要责任,言辞恳切,在场的人也被带动,忍不住落了泪。

即便如此,有的同志还是紧抓着李井泉不放,继续对李井泉进行无端的指责,这时周总理站了出来发话:

“四川粮食调多了,我的总理,责任在我。”

邓小平也讲到:“调粮的问题,中央也有责任,不能单怪井泉同志,怪四川省委。”

朱德也专门召开了会议:

“井泉同志已经做了两次深刻检讨了,差不多了,调粮的问题中央是有责任在的,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团结一致,争取尽快恢复发展和生产。”

毛主席在听了四川的粮食问题时,曾委婉地说李井泉是“只知道大公无私,不知道大公有私”这或许也是对李井泉的最高评价。

在李井泉的一生中,有着很多“非常” 事迹:

在战争年代,李井泉的战友们由于种种原因,没能留下个一儿半女,他就将自己的孩子送到战友家,也算是一种陪伴。

他对子女说过最多的话就是:万事靠自己。他对子女没有什么要求,只希望子女们将来能做对国家有用的人。

李井泉不喜欢写回忆录,对此,他表示:“我不认为自己做了什么功绩,如果要写的话,那就写写那些牺牲的同志们吧!”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又有人将李井泉四川调粮的事拿出来大做文章,家人们都劝他写一篇回忆录,而他却拒绝了。

他还是希望,这段历史责任,由自己承担就够了,他早已下定决心,维护党的威望,独自承担。

李井泉去世后,他的家人经过深思熟虑,决定给邓小平写去一封信,希望中央能给予李井泉一个公正的评价。

邓小平同志的五个字回复“主席有定论”不仅是对李井泉历史地位的肯定更是对他一生贡献的最高认可。

而毛主席那句“李井泉同志,只有大功,从无小我”的评价更是成为了他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结语

李井泉是一位具有卓越领导才能、无私奉献精神和高尚品德的杰出人物,他的一生,是奋斗与奉献的一生。

参考资料

青山无言——回忆父亲李井泉. 党史文苑

李井泉四川调粮真相:代价无奈 大爱无疆.党史文苑

“不容青史尽成灰”——基于开国元勋李井泉人生轨迹的评析. 上海党史与党建

0 阅读:1

观今品古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