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化与专业化分工日益深入的背景下,机关、企事业单位普遍采用服务外包模式以提高运营效率。然而,由于部分单位对外包服务的管理存在疏漏,境外敌对势力借机渗透,导致国家秘密泄露事件多发。3月28日,国家安全部官微发文触及服务外包中的隐秘谍影。在机关单位的服务外包中,物业外包后,普通的保洁员也能轻松窃取国家秘密。

内部监管失效导致重大泄密
部分涉密单位长期依赖外包服务,却未建立有效的保密监管机制,使外包人员有机可乘。例如,某重要涉密单位将办公楼物业管理外包给某公司后,长期未对其进行保密审查和日常监督。该公司保洁人员段某被境外间谍情报机关策反,利用工作便利盗取、偷拍涉密文件,包括1项机密级、2项秘密级国家秘密及6项内部情报,造成严重国家安全危害。
风险根源在于:
1. 准入机制缺失:未对外包公司及人员进行背景审查和安全评估。
2. 过程监管流于形式:未对涉密区域的外包人员实施有效监控,如限制电子设备携带、加强门禁管理等。
3. 保密培训不足:外包人员缺乏基本保密意识,易被境外势力利用。
违规外包引发系统性泄密风险
部分单位在涉密业务外包时,未严格审核承接方资质,甚至轻信不具备保密条件的公司,导致国家秘密失控。例如,某公司伪造资质承接多家单位的档案数字化业务,其员工蒋某借机窃取数十份涉密文件,并将部分文件上传至互联网售卖,造成涉密信息扩散。
风险根源在于:
1. 资质核验形同虚设:部分单位仅凭口头承诺或简单材料即授予涉密业务权限。
2. 操作环节缺乏管控:未对数字化处理、档案整理等高风险环节实施全程监控。
3. 追责机制不健全:泄密事件发生后,难以追溯外包公司的法律责任。
技术运维遭定向渗透:境外攻击威胁关键基础设施
境外间谍情报机构将掌握核心系统权限的运维人员作为重点攻击目标,通过钓鱼邮件、网络入侵等方式窃取关键数据。例如,某邮件系统运维人员李某为方便工作,在个人电脑存储大量客户系统的管理员账号密码,结果遭境外黑客攻击,导致上千家重点单位的邮件系统被入侵,大量内部通信数据泄露。
风险根源在于:
1. 特权账号管理混乱:运维人员随意存储、使用高权限账户,缺乏动态加密与访问控制。
2. 安全意识淡薄:未对技术人员进行常态化网络安全培训,使其易受网络攻击。
3. 防御体系滞后:未部署零信任架构、多因素认证等现代安全防护措施。
防范对策:构建全流程外包安全管控体系

针对上述风险,建议从以下方面强化管理:
1. 严格准入机制:建立外包服务商“白名单”制度,确保其具备相应保密资质。
2. 强化过程监管:对涉密场所的外包人员实施动态监控,禁止私带电子设备,并定期开展保密检查。
3. 加强技术防护:对运维人员实施最小权限管理,部署日志审计、入侵检测等安全措施。
4. 完善追责体系:明确外包服务商的法律责任,确保泄密事件可追溯、可问责。
外包服务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国家安全风险。建立科学的外包安全管理体系,已迫在眉睫。严防境外势力渗透,切实维护国家秘密安全。

间谍无孔不入
间谍罪一律枪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