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的起源问题

六六六谈过去 2024-09-04 04:27:16

上二篇“吹”游牧文化时,留言就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想象,其实大可不必。游牧社会确实比定居农耕更“民主,平等”,但游牧也有自己的问题。

游牧最大的问题是它比定居农耕要穷。

这与人为因素无关,纯粹是自然问题。以高中生物知识来解释。

生物中有“食物链”的概念,即植物吸收太阳光能量,食草动物吃草,食肉动物吃食草动物。假设青草得太阳100单位的能量,食草动物吃草,所得的能量只有10单位;食肉动物吃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只能得1单位的能量。

这是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的效率——‌生态系统中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

也就是说农业定居的人类,是直接“吃草”的,只有一个营养级;而游牧人类是二个营养级,即牛羊吃草,人吃牛羊(牧民一般是不会直接吃畜产的,能量效率更低)。

简单来说,相同条件下,农业养活的人口是游牧养活人口的十倍以上。换而言之,相同劳动力下,农业回报率要高游牧一个量级以上。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游牧”是直接从“原始社会”分化出来的?还是从农业分化出来的?

因原始社会前中期人类本身就是“迁移”着生活的,人们过着”渔猎生活“,即依靠打猎,捕鱼,摘水果而生活,这种方式注定不能在一处长久的待下去,必然要迁移,防止”竭泽而渔“。

于是就出现了”原始农业“——刀耕火种。

即人们发现植物的种子可以长成”树“,树上又会结果。人们就会保留这些种子,在土地肥沃的地方,用”贝壳“砍掉草木,再用火烧之,用以作肥料,最后将种子撤出去,再去下一个地方,做类似的操作。

这种广撤网的方式,拼的就是概率。结果了,来年就来收,没有就算了。

不过,”刀耕火种“仍不是定居农业,还是需要不断移动。

专家们就在此提出了”游牧的起源“;当人们捕猎动物,得到动物的幼仔后,会圈养起来,等食物不够了,再杀了吃。“动物”养多了后,就会从中分化出来,形成专业的“游牧”生活。

这就是“游牧”从原始社会中分化出来的说法。

这种说法,仔细考虑是没有道理依据的。

首先,当时的“动物”应当称“猛兽”,原始人想狩猎动物,一定是以数量压制与工具的方式,如弓箭与陷阱,因为狩猪伴随着危险,搞不好就会有人死。冒然养幼兽,没有经验,极易被反伤。

我这样说也是有证据的,比如汉字中的“豖”字,就是将猪去势,阉割处理。这是人类在圈养动物中得到的经验。大型动物一旦去势,脾气会变温顺。

其次,动物远迁的能力,原始人迁移,带着幼兽不方便移动。其实看游牧民的畜产就知道,牧民选择羊马牛,但就是没选择猪鸡鸭等动物,就是因为猪鸡鸭等动物无法长距离移动。

最后就是生产力的原因,原始人类迁移,为了就是找寻食物,食物不足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大规模养其它“动物”的。因规模性放牧动物,需要“人”去照顾,人缺少食物的情况下,第一选择是“杀鸡取卵”,而不是“养鸡生蛋”。

所以有了“逐离理论”。

“逐离理论”认为由于定居农业的人口压力,及对畜牧产品的需求,导致畜养成为专业,从而产生专业化的“游牧生活”,专业化的畜牧业需长距离移动,以得到充分的水与草料,因此部分人群脱离农业,并脱离定居农业社会的政治控制,如此造成游牧与农业人群分离。

即游牧产生于农业。

“逐离理论”解释游牧的起源还是相对合理的。

以春秋战国时的历史为例,当时出现二类人群——北狄与西戎,其实可以算一类。戎狄可以算混和经济部群,他们即养羊,也种些农作物,但也迁移,只不过范围不远。

戎狄算是游牧与定居农业的探索期,他们与游牧比最大的特点是没有“马”这种载体工具。公元前633年晋文公四年,晋国为对抗北面的戎狄,毁车作三行,即抛弃战车改步兵与戎狄作战。

这也足以说明戎狄并不是外来族群,他们是本地土著,与华夏族一样。

中国北方真正的游牧民族应该是匈奴。

匈奴并不是单一的部落,而是一大群部落的集合体。

春秋战国时期的北狄与西戎,在与诸侯国竞争中失败,一部分被同化,另一部分向北逃离,融入北方的游牧部落,变成“胡”。

如上图,北方文明的三种起源地,一是黑海北岸的前斯基泰和早期斯基泰文化,大约在公元前八世纪,斯基泰文化有三个特点——武器、马具和动物纹饰黄金器。马是游牧的前提的条件,没有马作为工具,人类移动的范围很会少,根本管理不了大量的畜产。

二是萨彦-阿尔泰地区以阿尔然一号王冢为代表的早期游牧人。阿尔然王冢是一座规模巨大,整个土丘为圆顶形石箱结构,土丘周围有石头围成的圆形围栏,不见深的墓坑,墓室直接建在原始的地表上。

其年代在公元前9—前8世纪,王冢内的武器、马具和动物纹装饰都非常发达,尤其是马具,在出土器物中特别引人注意,种类丰富,数量巨大,其中一个墓室就出土12件马衔。

三是内蒙古东南部夏家店上层文化。

是夏家店上层文化最为繁荣的阶段是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公元前9一前8世纪)。夏家店上层文化出土过大量的车马器,这些车马器中以马衔和马熊数量最多。

以上这三种“文化”起源并不是纯粹的游牧文化的前身,它们也是混合经济,比如斯基泰人能被记载,是因为它们作为雇佣军加入到了西亚地区农业国家的争斗中。

另外就是匈奴与东胡出现的时间,大概是战国中后期,赵国李牧抗击匈奴,燕国秦开于公元前300年大破东胡,迫使东胡北退千余里。

匈奴出现燕与中原诸国摩擦的时期大概是战国中后期,中原地区只剩下七个主要诸侯国,集权化大大增强。不想受控制的人们向北逃,融入北方。纯粹的游牧民族只有粗糙的手工业,想获取一些必需的生活品,必须与定居农耕进行交换,或者去劫掠农耕地区。

这也是中原地区出现统一王朝秦朝汉朝后,北方匈奴要统一的内因。因为想与秦汉对峙,必须要有强大的“统一”力量。

但是如果能获得必要的物品,游牧民族也就没有“劫掠”与战争的理由。“白登之围”后匈奴撤兵的理由正在此。

如果按中原王朝的逻辑,匈奴灭了刘邦,南边的大片财富就是自己的。但匈奴不是中原式的王朝,类似一个散装的部落联盟,满足其条件后,大量的匈奴部落选择北返,而底层部落的选择,匈奴大汗一般是干涉不了的。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