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日报21:光彩人生——记全国自强模范张志东(1)

花木花木 2024-12-10 05:40:06

光彩人生

——记全国自强模范张志东

本报记者 韩国勇 董耀奎 王跃红

今年5月13日,张志东光荣地出席了全国自强模范暨扶残助残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被评为全国自强模范。在人民大会堂,他受到了江泽民、乔石、李瑞环、朱镕基、刘华清、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听到张志东的事迹后,特意过来与他握手,称赞他“不简单,不容易”,还邀他合影留念。

5月16日,程维高、叶连松等省领导在石家庄亲切会见了他。省委书记程维高把他拉到身边,握着他的手说,你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动人的自强不息的奋斗之歌、团结助人的文明之歌……

烈火金刚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可是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加宝贵的东西,那就是党和人民的事业。一个人的一生只有为党和人民的前途和命运去拼搏,去奋斗,去攀登,甚至去奉献自己宝责的生命,这样的人生才算充实的人生,美好的人生,不朽的人生——这样对待自己的生命才算实现了人生的真正价值。”

——摘自张志东日记

面对张志东这样一个四肢俱损、体无完肤的伤残者;一个百折不挠、万难不倒的硬汉子;一个光彩照人、形象高大的人民功臣;一个事业有成、腰缠万贯的毛纺厂长;一个乐善好施、助残济困的共产党员,每个采访者心底里产生的不只是钦佩、赞叹,还有灵魂深处强烈的震撼!

他用自己苦难的经历和顽强的实践,对生命,对人生,对生命的意义,对人生价值,做出了深刻而丰富的诠释,为我们每一个人提供了为人、处世、做事的范本……

历史的车轮行进到1975年,驻湖南邵阳某部战士张志东已经驶上了他人生道路的快车道:1971年,18岁的他令人羡慕地穿上军装;1972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74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再往后就是提干部当军官,实现一个农家子弟那瑰丽的梦想。然而,命运之神却将恶毒之手伸向这位踌躇满志的青年,把他的梦想撕扯得支离破碎! 这一年的6月25日,张志东正在休病假。4天前,他到后勤部领枪,回来的路上,天热着凉患上重感冒,输液打针,一通折腾,今天刚好一点。

突然,警笛骤响——出事咧!张志东滚身下床,冲出宿舍。跑到院里一看,他大吃一惊,500多米以外的军用加油站输油泵操作间浓烟滚滚,火光冲天。

来到现场,熊熊的大火已经把房顶冲开,地上还漫着半尺深的汽油。火灾是在火车油罐向地下油库卸油时油泵出现机械故障泄漏引起的。几名新战士被这突如其来的灾情搞得手忙脚乱、束手无策。油库就在闹市区,存有4000多吨油料,周围住有1000多户居 民,一旦发生爆炸,后果不堪设想。

“快关阀门,切断电源! 我先进去……”张志东说着,一个箭步,冲入火海。

作为班长,他对泵房非常熟悉,趟过汽油,很快找到了阀门。此时,他的衣服早已烧着,他毫无察觉;阀门早已烧红,他无暇顾及,伸出双手,拼命地拧啊拧啊,等拧上阀门,他的十根手指已经烧坏了八根!

做完这一切,回身想出来,不成了,烈焰腾腾,火蛇封门,再无回旋余地。张志东满身是火,倒身便滚,下意识地滚到墙角。

消防队赶来了,战友们赶来了,他们呼唤着张志东的名字奋力灭火……

火,灭了,张志东也得救了,但他却变成了“焦糊炭”,全身肉体都被烧“熟”了! 抻一下,掉块皮; 拽一把,掉块肉……

经广州军区169医院诊断,张志东烧伤面积达88 %,深三度烧伤面积达56%,双手烧烂,双目失明,双腿韧带烧断,双脚十趾烧掉最有活力的两节……

几天后,一封加急电报飞到蠡县大百尺公社南许村,“因公负伤,速来部队”的电文使亲人们提心挂肺,“老硬受伤咧”的消息牵动了亲友和乡亲们的心。张志东的母亲、大哥和舅舅星夜兼程赶往湖南。老母亲隔着门帘一看,哎哟我的妈呀,这黑糊糊的一堆儿,哪里还是自己那活蹦乱跳的儿子啊!她眼一黑,立刻晕厥过去……但她听到医院的大喇叭上天天广播“向张志东学习”“一切为了张志东”以后,心情渐渐平定下来,她知道了她的儿子是救火英雄,也知道了部队上正在为她的“老硬”忙活着,她还知道了她的儿子是为了保护国家财产负伤的,是光荣的,是值得的。作为母亲,她还能说什么呢?

张志东负伤后,部队投入了最大力量。当时的广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亲自下令: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救活这位钢铁战士!广州军区、北京军区、沈阳军区、上海军医大学共派出十几位专家教授前来会诊,救治张志东。张志东不能翻身,部队专门从上海用直升飞机运来一架自动翻身床。

8月3日,张志东战胜死神奇迹般的苏醒了! 医生为他高兴,战友为他欢呼,他自己也幽默地说:“我还没有过‘八一’节呢!”首长笑道,“补上,补上,我们一定给你补上!”

恶梦醒来,迎接张志东的并不是柳暗花明的春天,生命的回归使他重归人生原点。不,回归不是重复,起点不是原点,他的第二次生命实际上是开端于零点以下。

在此后半年多的治疗期间,他尝尽了人间所有苦痛,经受了人类所有经受到的磨难,战胜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重重难关。

18次手术,次次都是生与死的较量。

人造皮在他的创口上不能成活,只有用他自己的皮肤。可他除了头部哪里还有好皮肤? 除了刮他的头皮进行移植补种,哪里还有良策?

于是,扒一层头皮,再点种几块,一共扒了7层皮!

扒七层皮到底是什么滋味?这只有张志东知道,你连想象都想象不出来!即使张志东这样的钢铁汉子,要扒第八层皮时都忍受不住,坚决不让扒了!

11次全身麻醉,严重破坏了他的神经系统,记忆力衰退,情绪反复无常,转到专科医院治疗3个月后才渐渐恢复。

3个月水米未进,造成胃萎缩,需要强迫进食。吃一口,吐一口,吐出来再吃,吃进去再吐……

在他的身上流动着47名战友的鲜血,这些鲜血为他提供了生命的原动力。但由于他抵抗力大幅度减弱,造成血清性肝炎,又是一个多月的紧急治疗,他又挺了过来。

烧伤病人最怕败血症,得了败血症就等于被判了死刑。可张志东就得了败血症,而且还不只一次。

那天,张志东恍然间回到了家乡,在村口那棵大柳树下,石台上放着几杯酽酽的凉茶,几个年轻的伙伴神聊胡侃,海阔天空。而他浑身燥热,焦渴难忍,但就是喝不上那杯凉茶!心一急,他醒了,看到的是医生、护士们哀然默然焦然的脸。“你们这是怎么啦?”他一问,大家释然地笑了,一个护士告诉他,“你已经昏死七天七夜了!”

以后他又得了两次败血症。三次险进太平间,但他次次却都死而复生。连皓首苍颜的老教授都惊叹他的生命力,说这小伙子创造了烧伤医疗史上的奇迹。

尽管如此,经过三年的折磨,张志东这个体重74公斤的棒小伙也变成了一个体重45公斤的残疾人。曾经为他精心治疗的许教授预测,他最多能活到35岁。

能说话,能吃喝,能思考,就是不能动,四肢成了几样摆设。他躺在床上想坐起来,动一动全身就像针扎一样疼痛,双腿只要低于床沿就痛得钻心。医生告诉他,以后起来行走的希望不大,你就安心卧床吧。

张志东不服,可他挣扎着刚一抬头,就休克了两分钟!

面对破碎的人生,张志东有些绝望,要是这样躺一辈子,还不如在炕上摆个坛坛罐罐有用处,生存下去还有什么意义?不如一死了之。可又一想,这太对不起党了。国家为了挽救他的生命付出那么大代价,他身上流着战友们的鲜血,难道他们就是为了让我活转过来再让我结束目己?不行,我没有这个权力!我要用伤残的四肢重新描画自己的人生,向残疾抗争,向命运抗争,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来回报给予他第二次生命的党、国家和战友们。

他回绝了组织上给他安排的长沙火车站半休养性工作,也没去邢台疗养院长期疗养,放弃国家包养的优厚待遇,于1980年毅然回到了老家南许村。

硬汉站起

这是80年代农村秋收种麦大忙季节的一个普通日子。

田改芸拉着一辆自制的小拉车,艰难地向责任田里走去。这步步坎坷,段段艰辛,体现着她与张志东的共同人生。

车上拉着一女一儿一夫,车上放着被褥玩具、坛碗干粮,白幕帐、塑料布一应俱全。这搬家样的迁移,其实只是她每天下地时的必要仪式。

铺好、搭好,安顿好他们父子仨,她赶紧操起铁耙整地。

联产承包责任制托起田野的希望,农民对土地的亲情引发对农活的着意,种庄稼的速度活化为农民能干与否的信誉标志。

争强好胜的田改芸虽然家中无劳力,但也不甘落人后,她要用百倍于人的辛劳来证明她自己的选择。见孩子睡着,她赶紧忙地里的活计,人误地一晌,地误人一年,今天无论如何也要把这块地平整完。这是她今天的目标。

重复的姿势渐渐变成下意识的动作。忽然,她一铁耙搂在肉乎乎一堆上,低头一看,竟然是儿子的屁股!原来,孩子睡着后,张志东也睡着了。一周岁半的儿子醒来,连滚带爬地来找妈妈,不料让妈妈一铁耙搂在屁股上。田改芸抱起哇哇大哭的儿子,抚摸着儿子屁股上那血淋淋的两道深沟,不禁放声痛哭起来,委屈、懊恼、难受、无奈,百般滋味涌上心头……我的天呐!

与张志东的结合,是她自己的选择。

和张志东住邻村的田改芸是个要强的姑娘,也是村里数一数二的姑娘,更是一个挑剔的姑娘。初中毕业的学历,在副业摊当会计的工作,端庄漂亮的长相,都使她与众不同,二十六岁了,还没有找到中意郎君。当她听说张志东为保护国家财产光荣负伤之后,当她听说张志东的未婚妻离他而去之后,她果敢地把绣球抛向了这位英雄,“你把青春和生命献给国家,我就把爱情献给你!”

爱情是需要付出和奉献的,但是田改芸的付出和奉献是任何爱情都不可比拟的。

在部队,她经常劝慰志东树立生活信心;志东要复员回家,她尊重他的选择,她要用爱做成一柄金色的拐杖,与他相扶相伴到永远。但是,张志东毕竟不是正常人,烈火把他两腿上的肌肉和筋腱烧掉,只剩下腿骨和毫无弹性的一层肉疤;脚筋烧断,关节烧焦,睡一宿觉两脚就变成了直的,早晨起来还要咯吱咯吱地扳回来;治疗时长期用冰冰身,落得全身关节炎,阴天下雨到处疼痛;没有汗腺不能出汗,天一热他就抓耳挠腮,心烦气躁,痛苦之状难以言表。老硬再硬,也有给她撒气的时候。

每天晚上,田改芸都要为志东擦身子、泡脚,接着是哄孩子睡觉、洗衣服。料理清这一切,她还要加班帮人家缝腈纶衫,缝一件一角钱,每天缝20件,能挣2块钱。那时,张志东的抚恤金和她的护理费加在一起只有81元,养活一家四口和老母亲,是远远不够的,何况志东还需要营养呢。

这么重的担子让田改芸挑起来,有多么难,不难猜想;但她真正的难则是她的这些难绝对不能让志东感觉到!

张志东被哭声惊醒,看着两岁多的女儿和一岁多的儿子,还有黝黑憔悴的妻子,不禁热泪盈眶。

田改芸见他醒来,急忙抹去眼泪换上笑容,她怕的就是志东伤心动气。

晚上,张志东还是动了气,他不吃不喝,“孩子看不了,老婆养不了,我还活着干嘛?!”

“你吃饭吧,这事全怨我,以后我保证不出这样的事儿啦!”

明月作证,夫妻俩谈了很久很久,志东咬牙发誓:“放心,我一定要自己站起来!”

第二天,他把民政局送给他的轮椅退了回去,把双拐也送给了别人,开始练习独自走路。

他请假肢厂特制了一双高筒皮靴以稳住脚腕,扶着炕沿迈开了第一步。脚一着地,钻心地痛,头上虚汗直流。田改芸半拖半架,练一会儿歇一会儿,她头上的汗水比志东的还要多。

3个月下来,张志东真的站起来了,能够一个人摇摇晃晃地走两步了!

为了增加他练走路的兴趣,田改芸特意从集上买来12只鹅让他放。每天早晨,张志东便赶着鹅向村外走去,鹅走他也走,鹅上坡他上坡,由于他眼睛视物不清,冷不防被树根绊倒滚下坡来,滚上一身鹅屎不说,还压死两只鹅。

摔倒过多少次,张志东记不住,他腿上至今尚未愈合的十几处碰破的创伤,可以说明这一切。

两年后,张志东能够甩着大皮趔趔趄趄地行走了。

同时,他练习用双手端饭碗、使筷子、用剪、划火柴,掌握了自理生活的基本功。

这时,改革春风遍吹,致富成为农民新的追求,一些胆大心灵的人早已开始干起来了。张志东胸中也是春风荡漾,本能地感到他这架残破的小舟借此春风可能会驶向希望的彼岸,于是他也义无反顾地加入了致富大军。

船漏偏遇顶头风,张志东一下海就呛了几口水。

养鸡500只,操心费力养到半大,一夜之间被老鼠咬死100多,后来病的病,死的死,到头来钱没赚着,倒赔了不少。养鸡不行,就养猪,养猪也不行;贩木材,搞缝纫,都不行,领来的抚恤金全搭上还不够。故此,一位老友送来一副对联调侃他:贩猪羊快贩羊猪快问君做何买卖,意志虽坚肢体却残吾思不能力田。

张志东却没有放弃追求,而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不懂市场需求,没有科学技术,跟在别人后边跑,是干不成事业的。他暗下决心:要敢为人先,争当“领头雁”。

南许村东有140亩“碱包”地,种一葫芦收两瓢。60年代以来,村里一直在整治,但效果不佳;实行责任后有人承包过一次,可也没有成功。当得知村里又要承包时,张志东找到村支书姜太兴,要求承包下来。

听说四肢不全的张老硬要包地,村里人议论纷纷,田改芸心里也没底。张志东说:“就让我再试一次吧。这回要是再失败喽,我就什么都不干咧,靠抚恤金了此一生……”

“那就干吧,只要你想干,我永远支持你! ”深解丈夫的田改芸这样说道。

她的支持是有形的。她把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抚恤金、安家费统统拿出来,仍是杯水车薪;她又到娘家走东家串西家,借了100多户才借到两万多元,打机井,盖工房,戳起摊儿来。

张志东把20多户没有能力承包土地的孤寡残疾人组织起来,成立了一支“开荒队”。管吃管喝,每人每月发工资70元。张志东此举的初衷是,劳动力大小在其次,有工资他们就可以买化肥农药种好自己的责任田了,扶贫帮困才是本质。

“碱包”地离村近3公里,张志东每天让田改芸用那辆小车把他拉到地里,和大家一样劳动。他把特制的小锄绑在胳脾上,左胳膊磨肿了,又绑在右胳膊上。

他知道酸碱中和的道理,就在浇地的水里掺上酸水改良土质。

很快,100多米深的机并冒出了清水,24间工房排列成行,2亩多的池塘放进了鱼苗,第二年的小麦亩产量达到200公斤,第三年达到400公斤。张老硬这条硬汉子终于成功地站立起来了。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