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日报39:警惕泡沫政绩,弄清谁是父母

花木花木 2024-12-29 10:52:45

担任副总编后,整天修改别人的稿子,直接参与报道的机会少多了。于是我便写一些不需要采访的言论,翻了一下剪贴本,1999年共写了3篇。

第一篇是社论。论述的是保定市应该怎样迎接新世纪。稿子刊载于1999年1月27日《保定日报》,内容如下:

增创新优势,迎接新世纪

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增创跨世纪发展的新优势,作为重点突破,带动全局的重要工作,抓实抓好。圆满完成这一任务,不仅对我市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有重要影响,而且对促进我市生产力长足发展,使我市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稳步迈进二十一世纪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保定地市合并后,我市开始实施“六分之一工程”,到本世纪末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达到或超过全省六分之一。我市正是在充分发挥区位、农业基础、资源、文化教育、交通等各方面优势的基础上,才取得了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逐年提高、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好成绩。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实施“六分之一工程”进入了非常关键的攻坚时期,我们与最终目标的差距必须在近期消除,任务还非常艰巨。因此,我们还必须进一步做好发挥优势这篇大文章。

新世纪正迅步走来。我们不仅要为本世纪的经济工作划一个圆满的句号,而且要为新世纪的经济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通过增创新优势,奠定发展的坚实基础,就显得意义更为重大。进入新世纪,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竞争仍是发展的主线,优势仍是竞争的法宝。谁能从现在做起,固本强身,积聚后劲,谁就抢占了竞争的先机;谁能扬长避短,淋漓尽致地发挥出自己的优势,谁就能独领风骚,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

优势也是生产力。我们要把发挥、挖掘、创造优势,作为增强区域吸引力,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根据我市的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我们一方面要抓好现有优势的巩固、挖潜与提高,促其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要抓好潜在优势的扶植、引导与扩展,促其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立足农业大市,增创农业发展的新优势。我市人均第一产业增加值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传统农业具有较好的基础和相当的实力。但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看,潜力和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我们要围绕产业结构调整,挖掘农业增长潜力,搞好农产品的深度开发和加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结构调整要加大养殖业的比重,加大优、特、高、新品种在种植业中的比重。产业化经营要抓支柱产业的形成,抓农产品基地建设,抓龙头企业作用的发挥,抓科技进步的支撑,抓中介组织的建设。

立足基础坚实,增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新优势。我市非公有制经济起步早、基础好,其发展居全省前列。但也面临“散”、“乱”、“小”的困扰和进入买方市场的挑战。因此,要引导业主和经营者认清形势,更新观念,不断创新,再创优势。同时,要放手放胆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努力为其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要引导乡镇企业围绕乡村城市化、农村工业化,大力推进二次创业,由小规模、大群体向规模化、集团化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由速度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单纯个体、私营经济向混合所有制转变。比起南方来,我们这方面的潜力大得很。

立足力量雄厚,增创高新技术拓展辐射的新优势。我市有河大、河北农大、华电、省微生物研究所等一批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又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力量相当雄厚。在增强高新技术辐射能力方面,我们有相当大的潜力。我们要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的融通和联合,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提高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要进一步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引进、消化、吸收、开发、孵化功能,不断壮大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实力。

立足底蕴丰厚,增创文化旅游发展的新优势。我市是国务院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文物荟萃,文化底蕴丰厚。同时,又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不仅人文景观众多,而且自然风光秀美。但我们在开发利用,尤其是带动经济发展方面,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今后我们要拓宽思路,加大力度,抓好深度开发,通过体制、机制、管理、服务的创新和完善,把文化旅游推向市场,以取得更大的综合经济效益。

立足商贸发达,增创市场拉动新优势。以安国药城、留史皮毛市场、白沟市场为代表的我市专业市场,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较大影响,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建设,更好地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必将对我市的经济发展产生强大的拉动作用。因此,我们要以现有大型专业市场为重点,不断增加投入,扩大规模,提高档次,完善功能,强化辐射能力,为我市产品扩展出更大的市场空间。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抓住新机遇,再创新优势,把一个充满青春活力,具有无限生机的保定市,带入新的世纪。

第二篇是杂文,抨击某些干部为出政绩,做表面文章。刊载于1999年2月5日《保定日报》。内容如下:

警惕“泡沫”政绩

苑战国

轰然一声巨响,建成不到3年的彩虹桥塌落江中,随之而去的还有40个无辜者的冤魂。这便是1月4日发生的震惊国人的重庆綦江塌桥事故。

一座小小县城,一段不到一公里的河段,已有两座大桥,为什么有人要一意孤行,非修第三座?定名“彩虹桥”,列为“形象工程”,看来中用不中用在其次,关键是中看。况且,罩上“形象工程”的光环,谁还敢怀疑有“猫腻”?

此类事不光出在綦江县。山西运城为了使其节水渗灌工程在全国基本建设现场会上露脸,就搞“障眼法”,在公路旁修了一批不能存水的半边池壁渗灌池;北京西客站为了争速度,搞“拔苗助长”,四年工期改成两年半,结果报喜之后是返修,留了个百孔千疮的烂摊子;安徽省南陵县的一个粮站为迎接朱镕基总理视察,搞“移花接木”,用借来的粮食制造粮库爆满假象;湖南省东湖镇则玩“数字游戏”,虚报镇办企业产值,仅抽查两个企业就发现虚报1000多万元,水分超过百分之四十。

群众把这类政绩称为“泡沫政绩”,深恶痛绝。因为这类政绩吹起来炫人眼目,吹破了遗患无穷。轻者糟了纳税人的钱,办不成纳税人要办的事,如西客站;重者会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如九江溃堤,如綦江塌桥。更严重的是坏了党风,伤了民心。

为什么一些干部热衷于此?运城农民评价“半弧形”渗灌池的顺口溜说到了点儿上:“农民得了砖,干部升了官”。近年来,一些干部得了“提拔焦躁症”,梦寐以求的是快出政绩,出显眼的政绩,追求“任期效益”。一些地区出现“官逼民富”的口号,就是这种心态的佐证。不顾百姓,只顾争官,是“泡沫政绩”的要害所在。

质量打假已成声势,政绩打假也势在必行。首先要改变政绩考核中重眼下轻长远,重数字轻实绩,重汇报轻调查的做法,真正建立起贤者脱颖而出的机制,保证那些实实在在为群众做事,为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的人,成为我们的提拔对象。延寿县财政收入不足5000万,却连续两年拿出1000万治山治水。县委书记李克军明知这些投入到他退休也成不了“经济指标”,但无怨无悔。我们的考核不能埋没这样的人。再就是加强监督。湖北省南漳县花庄镇发给群众两套明白卡,让群众按钱多的上交,拿钱少的应付上级检查。老百姓没傻到自己骗自己的份儿,给他统统曝光。“泡沫政绩”最终损害的是群众的利益,他们对此看得最清,体会最深,要发动群众监督。吹的泡儿就怕捅,所以有“防火防盗防记者”之说。

綦江塌桥第二天全县干部开会,重要一项是查一查有没有记者。从实际看,不少“泡沫政绩”都是通过舆论监督披露出来的,要支持舆论监督。

第三篇是小言论,议论怎样摆正干群关系。刊载于1999年3月27日《保定日报》。内容如下:

百姓是衣食父母?

“要树立‘衣食父母观’,明白工资是工人农民用汗水换来的。”新任市委书记王珽玖一到保定,就这样提醒各级干部。

干部是否意识到百姓是自己的“衣食父母”,对于其能否为人民服务关系重大。意识到并时刻牢记老百姓是“衣食父母”的,就会把为老百姓干事当作自己的法定义务,干好了不会以“救星”、“恩人”自居,干得不好,便会诚惶诚恐,惟恐“主人”不高兴。意识不到这一点,就会摆“父母官”的臭架子,会认为给百姓干事是白尽义务。“门难进,脸难看”就不足为怪,谁让你来烦我,服了务收点儿费也属正常,现在是市场经济要等价交换吗!

让那些花着百姓的钱又不把百姓当“衣食父母”的人为百姓服务,事儿就比较麻烦,轻则干群关系紧张,重则会影响一个地方的稳定与发展。更麻烦的是确有这样的人还在“服务”。因此,我们还得不断琢磨解决的办法。

我想,教育干部是一条,不妨给他们讲个故事:一个地主考问儿子粮食从哪儿来,儿子说仓里拉来的,老子大怒,告诉儿子是地里长的。长工心里说,没有农民种,那地里能长庄稼吗?教育百姓是一条,你我他都要挺直腰杆,拿出“主人”的劲头儿“监工”,造出一种忘了“主人”就不行的氛围,千万别再颂扬“爱惜如子”了。还有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建立一种让干部不敢忘了“衣食父母”的机制。为什么国有商场职工没有了“官气”?商业银行的职工没有了傲气?因为钟情这“两气”就丢饭碗。他们的经验值得借鉴。

(除稿件,其余照片来自网络。)

0 阅读:0